從一個月來說,有些日子在古代有特定的名稱.每月的第一天叫做朔,最後一天叫做晦.所以《莊子》說"朝菌不知晦朔"〔18〕.初三叫做(fěi),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叫做望,鮑照詩"三五二八時,千里與君同"〔19〕,就是指望日的明月說的.近在望後的日子叫做既望〔20〕.所以蘇軾《前赤壁賦》說:"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朔晦兩天,一般既稱干支又稱朔晦,例如《左傳·僖公五年》"冬十二月丙子朔,晉滅虢,虢公丑奔京師",《左傳·襄公十八年》"十月……丙寅晦,齊師夜遁".其他日子一般就只記干支〔21〕,但是人們可以根據當月朔日的干支推知它是這個月的第幾天.例如《左傳·隱公元年》"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根據後人推定的春秋長曆可以知道辛丑是魯隱公元年五月二十三日.

附帶說一說,根據曆譜中干支的日序,甚至可以推斷出古書的錯誤來.《春秋·襄公二十八年》說:"十有二月甲寅,天王崩.乙未,楚子昭卒."從甲寅到乙未共四十二天,不可能同在一個月之內,可見這里必有錯誤.

下面談談一天之內的記時法.

古人主要根據天色把一晝夜分為若干時段.一般地說,日出時叫做旦早朝晨,日入時叫做夕暮昏晚〔22〕,所以古書上常常見到朝夕並舉,旦暮並舉,晨昏並舉,昏旦並舉,等等.太陽正中時叫做日中,將近日中的時間叫做隅中〔23〕,太陽西斜叫做昃.了解到這一點,對于古書上所說的"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24〕這一類記錄時間的話就了解得更加具體了.

古人一日兩餐,朝食在日出之後,隅中之前,這段時間就叫做食時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後,日入之前,這段時間就叫做晡()時.日入以後是黃昏,黃昏以後是人定.《孔雀東南飛》說:"黃昏後,寂寂人定初",可以看成為古代這兩個時段之間的確切描繪.人定以後就是夜半了.

《詩經》說:"女曰雞鳴,士曰昧旦."〔25〕雞鳴和昧旦是夜半以後先後相繼的兩個時段.昧旦又叫昧爽,這是天將亮的時間.此外古書上又常常提到平旦,平明,這是天亮的時間.

古人對于一晝夜有等分的時辰概念之後,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恰好等于現代的兩小時〔26〕.和現代的時間對照,夜半十二點(即二十四點)是子時(所以說子夜),上午兩點是丑時,四點是寅時,六點是卯時,其余由此順推.近代又把每個時辰細分為初,正.晚上十一點(即二十三點)為子初,夜半十二點為子正;上午一點為丑初,上午兩點為丑正,等等.這就等于把一晝夜分為二十四小時了.

Views: 7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