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不同的視位置定的.前面講天文時說過,古人把黃道附近一周天平分為星紀,玄枵等十二次,太陽運行到某次就交某某節氣.試以《漢書·律曆志》所載的即二千多年前的天象為例.太陽運行到星紀初點交大雪,運行到星紀中央交冬至,運行到玄枵初點交小寒,運行到玄枵中央交大寒,等等.下表就說明了這種情況〔12〕:二十四節氣系統是逐步完備起來的.古人很早就掌握了二分,二至這四個最重要的節氣:《尚書·堯典》把春分叫做日中,秋分叫做宵中,《呂氏春秋》統名之曰日夜分,因為這兩天晝夜長短相等;《堯典》把夏至叫做日永,冬至叫做日短,因為夏至白天最長,冬至白天最短,所以《呂氏春秋》分別叫做日長至,日短至.《左傳·僖公五年》說,"凡分至啟閉必書云物",分指春分,秋分,至指夏至,冬至,啟指立春,立夏,閉指立秋,立冬〔15〕.《呂氏春秋》則明確提到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個節氣.到《淮南子》我們就見到和後世完全相同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了.

節氣之重要,古人發明節氣之高明,在于自然界的天象地氣,草木魚蟲,以及人體內部功能的變化,在這二十四個節氣的那一天,不是漸變,而是頓變的!例如霜降,居住在黃河流域的朋友要是稍加留心,便會發現,大街上的闊葉樹上的葉子,絕大多數,就是在這一天里,紛紛落下的.

我們閱讀古書,有必要了解古人記錄時間的法則,下面就古代的紀日法(包括一天之內的記時法),紀月法和紀年法分別加以敘述.

古人用干支紀日,例如《左傳·隱公元年》"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干是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組合為六十單位,稱為六十甲子: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16〕

每個單位代表一天,假設某日為甲子日,則甲子以後的日子依次順推為乙丑,丙寅,丁卯等;甲子以前的日子依次逆推為癸亥,壬戌,辛酉等.六十甲子周而複始.這種紀日法遠在甲骨文時代就已經有了.

古人紀日有時只記天干不記地支,例如《楚辭·九章·哀郢》"出國門而軫懷兮,甲之吾以行"〔17〕.這種情況在甲骨文時代也已經有了.用地支紀日比較後起,大多限于特定的日子如"子卯不樂"(《禮記·檀弓》),"三月上巳"之類.

Views: 5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