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對照如下: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初2313579111315171921

正24246810121416182022


還有一個重要的計時系統,那就是"刻".自古以來,人們習慣分一晝夜為若干刻,在漏壺的箭上刻成等份,以作為較短的時間單位.古代長期施行的是一日百刻制,許慎《說文解字》:漏以銅壺盛水,刻節,晝夜百刻.

足見百刻制起源之早.但也曾發生過幾次改變.首先就是西漢曾改為百二十刻制,其次是梁武帝受佛教影響推行印歐文化體系的九十六刻制,梁末還推行過一百零八刻制,但都是在很短的時間內施行,旋即恢複百刻古法.直至清代以後,中國再次受印歐文化體系影響改行九十六刻制,百刻制才真的走出了曆史舞台.今天的4刻/小時×24小時/日=96刻/日,就是從那時固定下來的.實際上,古代以十二時辰的十二進制配地,以百刻的十進位制配天,使人類生活于天地交諧的時間場中,受場力影響而陰陽平秘,身體泰康,有很深的意義.

古人紀月通常以序數為記,如一月,二月,三月等等;作為歲首的月份叫做正(zhēng)月〔27〕.在先秦時代每個月似乎還有特定的名稱,例如正月為孟陬(楚辭),四月為除(詩經),九月為玄(國語),十月為陽(詩經),等等〔28〕.古人又有所謂"月建"的觀念,就是把子丑寅卯等十二支和十二個月份相配,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十一月(夏曆)配子,稱為建子之月,由此順推,十二月為建丑之月,正月為建寅之月,二月為建卯之月,直到十月為建亥之月〔29〕,如此周而複始〔30〕.至于以天干配合著地支來紀月,則是後起的事.

我國古代最早的紀年法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紀年,例如公元前770年記為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八年等,以元,二,三的序數遞記,直到舊君出位為止.漢武帝開始用年號紀元,例如建元元年,元光三年,也是以元,二,三的序數遞記,更換年號就重新紀元.這兩種紀年法是過去史家所用的傳統紀年法.戰國時代,天文占星家根據天象紀年,有所謂星歲紀年法,星指歲星,歲指太歲.下面分別敘述.

先說歲星紀年法.前面講天文時說過,古人把黃道附近一周天分為十二等份,由西向東命名為星紀,玄枵等十二次.古人認為歲星由西向東十二年繞天一周,每年行經一個星次.假如某年歲星運行到星紀范圍,這一年就記為"歲在星紀",第二年歲星運行到玄枵范圍,就記為"歲在玄枵",其余由此類推,十二年周而複始〔31〕.《左傳·襄公三十年》"于子之卒也,將葬,公孫揮與裨灶晨會事焉.過伯有氏,其門上生莠.子羽曰:'其莠猶在乎?'于是歲在降婁",《國語·晉語四》"君之行也,歲在大火",就是用歲星紀年的例子〔32〕.

 

Views: 5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