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乃燊《中國古代飲食文化》(8)農業生產躍上新臺階

從公元前475年到公元589年(戰國到南北朝),共約10個半世紀,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上升時期。這一時期,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戰國初年(前475年)到漢代末年(公元220年);第二階段從三國(公元220年)到南北朝末年(公元589年)。前一階段農業生產大體是直線上升;後一階段則是迂回上升的。

從戰國到兩漢,由於鐵器的普遍使用,水利和牛耕的推廣,使戰國的平均畝產,從春秋以前的一石上升到一石半。新興封建主的佃耕制,終於取代了奴隸社會的井田制。

在農業發達的基礎上,帶動了各業興旺。當時的陂塘養殖業已出現年產12萬斤塘魚的養殖戶(圖4)。畜牧業也很發達。據司馬遷記載:當時一戶養馬五六十匹,養牛一百六七十頭,養豬或羊二百五六十頭的畜牧大戶比比皆是。其他各行各業,也都出現了富比王侯的經營者,如煮鹽起家的猗頓,世代開采水銀起家的巴寡婦清,冶鐵起家的郭縱、卓氏、程鄭、孔氏、曹邴〔bǐng丙〕等等。

隨著生產的發達,貿易也興盛起來,出現了無數長途販運商人,他們擁有運貨的馬車或牛車數以百計,轉運於郡國之間。

漢代中原地區的水利工程也得到了發展,除了封建國家大規模的水利工程以外,隨著地主莊園經濟的發展,出現了許多小規模的人工水塘與一定面積的田園配套的莊園(出土許多漢代水田池塘模型,就是這種莊園經濟的反映),都使農業生產力有所提高,有的地方曾達到畝產10斛(石)。

漢代的糧食作物,僅就漢墓出土所見的,除了夏、商、周已具有的品種以外,還有蕎麥、青稞、糜子、高粱和多種豆類等等。

漢代畜牧業也有很大發展,司馬遷描寫漢族地區畜養牛羊一二百頭的農家大量湧現,是地主莊園經濟副業興旺的表現。一直到東漢,這些莊園地帶,都仍是“草樹殷阜,牛羊彌望”(見《晉書·食貨誌》)。漢代出土大量家畜家禽陶塑,也反映了農業區副業的興盛。在專業放牧的河湟地區,則是“牛馬銜尾,群羊塞道”(見《後漢書·西羌傳》)。當時的蒙古高原和川滇西部地區,畜牧業的繁盛,都和河湟地帶差不多。

關於蔬菜和水果的生產情況,從戰國到漢代,華北地區的品種與夏、商、周時差不多,大體已趨於穩定。全國統一以後,嶺南和天山南北的蔬菜和瓜果,則大大豐富了中國的飲食內容。南方漢墓出土的蔬菜和水果,僅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和廣西貴縣羅泊灣一號墓,就出土有芋頭、小豆、菱角、葫蘆、黃瓜、棗子、香橙、桔子、柿子、梨子、梅子、楊梅、李子、橄欖、烏欖、仁面、木瓜、西瓜等;調味品則有花椒、桂皮、香茅草、高良姜等。華東的漢墓還出土菠菜和蕹〔wēng甕〕菜種籽。

近年在成都鳳凰山一座漢墓中,出土番茄種籽,過去都認為番茄是從外國傳入,所以在“茄”字之前加個“番”字,成都漢墓的番茄種籽,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經過培植,還能萌芽茁株,證明確是番茄,四川西部許多地方都有野生番茄,可見番茄是中國的原生漿果。嶺南地區的荔枝、龍眼、香蕉、柑橘、柚子、甘蔗、椰子等,在漢代已聞名全國。漢武帝破南粵趙氏政權後,曾在長安建“扶荔宮”,嘗試大量移植嶺南的奇花異木,其中果樹就有荔枝、龍眼、柑橘、檳榔、橄欖等多種。

雖然由於氣候和水土不宜,移植未能成功。從此嶺南佳果,歷代都成了特種貢品,《後漢書·和帝紀》記載:“舊南海獻龍眼、荔枝,十裏一置(驛),五裏一侯,奔騰阻險,死者繼路。”三國時,交趾太守士燮每年向孫權進貢的嶺南珍品都用數百匹馬來馱運,其中有香蕉、椰子、龍眼等等(見《吳書·士燮傳》)。

天山南北出產的西瓜、葡萄、石榴、蒲桃、苜蓿(苜蓿是優良飼料,它的嫩尖可入菜,可與豆苗比美)等,亦於此時傳入內地。漢武帝時,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他首先從大宛帶回葡萄和苜蓿。漢武帝為了阻斷匈奴的干擾,保證蔥嶺以西的絲綢之路暢通無阻,曾與烏孫和親結盟,那段時間,漢朝與烏孫每年都有十數批使者往來。東漢時又派班超長期武裝護路,使絲綢之路商旅往來,絡繹不絕,蔥嶺以西的土特產,如胡荽〔sūi雖〕(芫茜)、紫蔥(洋蔥)等陸續傳入,逐漸在全國繁殖開來。

Views: 11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