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怡潔·「寫」一道料理:飲食書寫之敘事分析(8)

二、 飲食書寫之敘事策略

由上述對飲食書寫特性的速寫可進一步分析飲食書寫的敘事策略,以嘗試回 應本研究之問題二,飲食書寫者如何將其味覺體驗「包裝」、重構出令人回味再 三、重啟想像之鑰的飲食書寫文本?透過上述概述比較個案一和個案二,兩者之 敘事元素皆述及味覺體驗的層次,然而,個案二因限於新聞文類之結構限制,僅 簡要表述飲食行動/物質(料理)本身,並無摻入敘事者之個人情感,故個案二之 敘事策略可大致歸納為「以味覺體驗勾勒食物之樣貌」(見例十一至例十八)。並 且,分析個案二之敘事元素可發現,其主題限縮於描述物質本身,次主題為「介 紹飲食餐廳」、「介紹料理的背景」「提供飲食折扣情報」、「簡述料理的味覺 體驗」,以上皆僅表述客觀條件,且其為新聞文類,因此,主要僅以平鋪直敘方 式告知飲食相關資訊。

相較於個案二,個案一之敘事策略層次拉高至人文歷史、集體認同之較為複 雜、情感層面。故,本研究擬聚焦個案一進行深入闡析:以下將分述為「以集體 記憶釀造飲食文化深層意涵」、「以食物為餌垂釣記憶」、以及「以食物襯出生 命與親情的光芒」三取向來予以闡釋。


(一) 以「集體記憶」釀造飲食文化深層意涵

個案一之書名為《島嶼的餐桌:36 種台灣滋味的追尋》,所彰顯之敘事主題 便是「以味覺召喚其生命記憶與懷舊情懷」,在日常看似尋常的傳統料理透過敘 事者的視角彷彿迸現出老祖先的智慧與傳統節慶常規,這些即是 Barthes 所稱的 「文化文本」 (cultural text),屬於一種特定文化體制之下的「常規」與「知識」。 「新春的的一頓飯」、「煎菜頭粿過年」、「立夏,吃蒲仔麵」、「九月裡的『五 月粽』」、「冬至還是要搓圓仔」等篇章,在敘事脈絡中顯現的非僅為視覺、味 覺等感官樣貌,而更為人所矚目的是那封存於後、釀造已久的飲食文化,而飲食 文化已歸屬於一種集體記憶,一種專屬於台灣島民共同的成長記憶,這些記憶的 氣息流轉於閩南人、客家人、外省族群的餐桌上,由南到北或由東到西,一道料 理承載了集體共同的記憶,也象徵著特定節慶:「我無法想像沒有包粽子的端午 節,那是何等失落的滋味?」(頁 138)、「冬至搓圓仔為的是祭祖與拜神明,再 來才是吃一碗圓仔湯,感覺又老了一歲」(頁 151)。

而這些文化文本為特定文化族群的集體記憶,也同時為族群中的每一個體所 知曉,於是,個案一便以此來再現一種「虛幻的真實」,讀者與敘事者彼此的文 化文本有所交集,便可透過敘事者建構的文化圖景在其腦海中「再現」敘事情境 與指涉對象;「母親一手握粽葉,一手迅速在生米與餡料間周旋,一轉眼,只見 手指在粽葉和粽繩間出神入化,一粒粒有稜有角的粽子便飽滿成串」(頁 138)。

以此為例,粽子象徵著端午佳節,端午食粽是台灣人民的共同回憶,熟悉那粽葉 與米飯、餡料的滋味,也熟悉那粽子的樣貌,敘事者述說著一位母親正進行一綁 粽之飲食行動,在閱讀此敘事當中,讀者可透過「互文性」來「再現」此情境, 「再現」那行動的動作、粽葉和餡料的顏色與形狀,併組構成一完形的腦海圖像。


(二) 以食物為餌垂釣記憶

敘事者端呈了一道道的料理,包含傳統小吃與家常料理,甚至異國料理也被 搬上桌,但除了描寫此料理之外,也藉這些料理來勾勒出其生命的圖景,包含童 年記憶與味覺體驗:「小時候,懷抱著壓歲錢從大年夜的美夢醒來,迫不及待換 上新衣,準備出門遊玩的我,總被母親強迫吃這新春的的一頓飯。土豆和豆腐還 可以接受,但荷蘭豆莢的味道我就不愛,更何況那一株帶著紅根的菠菜,濃濃的 土味真是難以下嚥」(頁 96-97)。


回溯味覺體驗的過程之中,敘事者書寫了多種的「真實事物」,營造出一 種「真實感」。「真實事物的真實感」如上述所說,除具體的物質實體外,一些 抽象的事物 (如味覺體驗、節日、文化象徵)須先存在一種「互文性」才予以產 生的,個案一的具體物質(「真實事物」)涵括多種料理、廚房器具、烹煮之食材 等,如可樂餅、咖哩飯;鍋盆、餐桌、大把香菜、九層塔、洋蔥、紅蘿蔔等。而 抽象的事物,如味覺的體驗「火辣」、「除夕夜」、「七娘媽」與「床母」等。 個案一以這些「擬真」的敘事策略以將其敘事內容予以合理化,使讀者也能由此 「相信」此敘事為真,而形塑出葉思逸 (1997)所指的「共感氣氛」。且這種擬 似真實的情境之下,讀者似乎真可嚐、聞、視、觸及這些飲食料理,建構成一種 虛幻的味覺體驗:「在香菜幽幽牽動的清香之後,舌頭意外遭逢火辣的挑戰」(頁 214)、「細細紅紅的辣椒末混著碎碎白白的蒜頭末,帶勁的辣在麵中發散著,好 似過了一山又一山」(頁 215)。

讀者透過敘事的擬真策略所形構成的「真實情境氛圍」,可進而「想像」 敘事者所敘述的味覺,在想像的過程中,上述詞句中的香菜、辣椒的滋味即為想 像性意識活動所要處理的客體,以舊有的味覺經驗來想像上述詞句中食物所帶來 的嗅覺與味覺:透過鼻似可聞及香菜獨特的味道、舌尖仿若「真實」地經歷「又 嗆又辣」的味覺體驗。


(三) 以食物襯出生命與親情的光芒

以「真實事物的真實感」來模擬、傳達此種真實,以感官體驗作為擬仿基礎 的敘事策略外,個案一之敘事者在敘事脈絡中也添加了「情感」因素、塑造了一 種以情感為基架的敘事氛圍,如此的敘事策略除上述召喚了讀者的味覺想像外, 也牽動了讀者的情緒,召喚讀者也翻找出其腦海中的生命記憶與懷舊情懷。其 中,敘事者所透露出的「情感態度」為對時光荏苒消逝的感慨、對一種飲食行動 即將消失的危機感、對親情的不捨之情,如例十七、十八。


例十七: 誰知就在這般陶醉於潤餅帶來的春天賞味時,我想起老人手藝有後繼無 人之憂,而母親也說過,老人若不拭餅皮,我們也不要再包潤餅的話語。 是啊!我忘了清明廚房裡那首繁複的交響曲也暗彈著歲月不饒人的曲 調……,而母親今年已七十好幾了!(頁 110)

例十八: 不知這鍋濃烈的雞湯火鍋可以坐鎮我家除夕夜的餐桌多久,也許在歲月 的流轉裡,這一鍋的濃烈中會逐漸淡去,但至少我知道在目前滿桌的年 夜菜中如少了它,年味將會不夠圓滿。(頁 156)

敘事者結合了感官經驗與自我的生命情感態度,如此不僅塑造出一幕幕的 文化圖景,也以此表達對生命、親情的懷舊情感。而「想像」的心理機制除所要 處理的客體「意象」外,最主要的運作動力便是情緒/感,以此來觀看個案一之 敘事策略,可歸結出,這種結合感官經驗與生命情感的敘事方式,將有助於讀者 啟動自身的「想像」心理機制,除想像敘事者所傳達的味覺體驗外,甚至也能感 受敘事者所傳達之情感態度而有另一番感觸。

綜上所述,「味覺想像」的可能運作脈絡:想像是由感官接收訊息所產生的 知覺所啟動,意象則是想像所要處理的客體,並且以情緒、情感為運作的調和劑。 這似乎也透露出,「望文生味」似可以此特殊的心理機制予以解釋,當讀者在閱 讀的脈絡中,由文字的符徵引領下,透過基本接收訊息的認知後,將純然的符徵 轉換為符旨,而以符旨傳達的意義出發,啟動想像的心理機制,開始召喚舌尖感 官的記憶、建構那食物的滋味感、以往飲食此食物情境的意象;且「想像」運作 過程往往涉及情感,因此,飲食作為個人生命文化圖景的縮影,在想像此食物的 脈絡下,勢必也會建構出其自身對食物的那份難以言喻、專屬個人的懷舊情感。 如此,「望文生『味』」,此「味」係指「味覺」,也可能暗指個人過往記憶對 食物的「懷舊情味」。

回溯本研究之相關文獻及以上論述,試可大致推論出,飲食書寫之敘事策略 有三:(1) 以龐大的飲食文化為「文化文本」,以此建立與讀者之「互文性」、(2) 以「真實事物」來延展敘事的「擬真性」、(3) 以「情感態度」以啟讀者之 想像等。藉由本研究上述相關文獻與個案分析可進一步歸結出,透過以上三項之敘事策略,此類「結合敘事者個人生命、味覺經驗」之飲食書寫應真能引領讀者 進入一種「再現的真實」、使讀者「望文生味」。

Views: 19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