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怡潔·「寫」一道料理:飲食書寫之敘事分析(9)

陸、 研究小結

以飲食為題材之書寫作品已漸為新聞、文學等傳播場域之主流。讀者閱讀著 一篇篇飲食書寫舌尖也仿若經歷著一場場的美食盛宴,搭乘敘事者一連串的符碼 前往品嚐下一道料理滋味,期待再一次衝擊自身的味蕾;而滿足讀者的味覺想像 之外,飲食書寫藉由將飲食題材與內心情感作結合並適切表露出來,可進而召喚 讀者之深層記憶,跟隨敘事者的筆尖共同感受情緒的跌宕起伏。

回顧本研究之問題一,本研究以個案分別檢視「結合飲食知識並含納個人情 感記憶之飲食書寫」的敘事方式與「純淨提供餐館料理資訊」的敘事方式,在此 分析中發現兩者之敘事方式差異在於,前者將飲食行動作為其味覺、童年記憶 錄,透過第一人稱、全知觀點,將自身的新、舊情感摻入飲食題材中加以揉搓成 一完整的敘事,一個「有情有味」的故事。但後者限於新聞體裁,須以客觀觀點、 簡明報導方式來呈顯所要傳達的料理形貌或滋味,便少了如前個案的「人情味」。

此外,分析結果得以概略歸納幾項飲食書寫之敘事特性:如前個案之飲食書 寫不僅為敘事者之飲食心得、一種味覺回憶錄而已,其中更帶有強烈的「個人色 彩」,摻雜其自身對傳統飲食文化的濃厚深情、或藉飲食行動來抒發對其它相關 人、事、物之情懷。在此敘事脈絡下也表露了,飲食行動應不只是一種人與工具 (包含廚具、食物等) 的雙向互動或是追溯回憶之自身傳播活動而已,更隱藏了 自身與他人的互動過程,藉由食物此種另類媒介予以達成。

回應本研究問題之二,何以「望文生味」?飲食書寫採用何種敘事策略來開 啟讀者想像味覺之鑰?試與相關文獻對話,可探其可能為,飲食書寫多藉飲食活 動來抒發個人情懷,其中便往往述及具體之事物,而此具體事物為閱聽眾所共有 之「文化文本」,如此,讀者便可與故事產生「互文性」以融入敘事情境,並將 此敘事內容視為應然,存有「另一真實」之印象。此外,飲食書寫中若以「情感 態度」為敘事基架,便可創造敘事者與讀者之對話契機,如此也易於使讀者「感 覺」敘事之真實性、觸發讀者依隨著敘事脈絡來想像特定料理之味覺、對敘事角 色、事件產生如敘事者般之情感。

綜上所述,飲食書寫除應符膺於鍾怡雯所說要「煽動」讀者口腹之慾外,更 重要的便是敘事過程的「情感因素」。也就是說,此即是飲食書寫的魔力因子, 因其不僅可召喚讀者味覺記憶,也可進一步喚起讀者個人深層記憶,將其情感涉 入、與敘事者之敘事脈絡同步並進,並在閱讀過後再將此傳播經驗予以反芻、轉 化到自身的記憶之中。於此,飲食書寫令人「望文生味」之重要關鍵便是「情感 涉入」的過程,而此「味」應非僅限於「味覺」,而指的更是那濃厚、令人回味 再三的「人文情感」。


柒、 參考書目


朱幼棣 (1997)。〈滿城瓜香飄不散─淺談想像力在新聞中的運用〉,《新聞愛好 者》,9:26-28。

江浩 (2009)。《飲食文學範疇的建構:一個社會學式的考察》。國立台灣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良因 (2009)。《臺灣報紙美食新聞報導之初探— 以蘋果日報、中國時報、自 由時報、聯合報為例》。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一鳴譯 (1990)。《想像心理學》。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原書:

J.P. Sartre〔1948〕. The Psychology of Imagination. Westport, CN: Greenwood

Press. )

林杏娟 (2009)。《韓良露飲食書寫硏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

林水福 (1999)。〈序:從具象到抽象的飲食文學饗宴〉,焦桐、林水福 (編)《趕 赴繁花盛放的饗宴 : 飲食文學國際硏討會論文集》。頁 5-7。台北:時報文 化。

吳珮慈譯 (1996)。《當代電影分析方法論》。台北: 遠流。(原書:Jacques & Michel

Marie〔1988〕. L’Analyse des Films . Fernand: Nathan. )

徐耀焜 (2007)。《舌尖與筆尖的對話─台灣當代飲食書寫研究(1949-2004)》。台 北:萬卷樓。

陳素貞 (2007)。《北宋文人的飲食書寫─以詩歌為例的考察》(上冊)。台北:大 安出版社。

陳淑華 (2009)。《島嶼的餐桌:36 種台灣滋味的追尋》。台北:遠流。 陳玟錚 (2008)。《旅行的意義--論旅行書寫之敘事與傳播行動》。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國立 (2000)。《一口咬下義大利》。台北:皇冠。

張梨美譯 (1997)。《電影符號學的新語彙》。台北:遠流。(原書 Stam, Burgoyne & Flitterman-Lewis.〔1992〕. New vocabularies in film semiotics structuralism, post-structuralism, and beyond. New York: Routledge.)

黃蕙嵐 (2003)。《由敘事角度切入看旅遊指南的景點再現與景點製造》。國立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馮忠恬 (2009)。《食話食說─台灣美食家的探索性研究(1995-2008)》。國立台灣 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葉斯逸 (1997)。《以敘事理論角度分析媒介對「二二八事件」的報導》。國立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琰 (2008)。〈新聞與想像:從解構老人新聞到再省新聞敘事〉,《新聞學研

究》,83:1-38。

21

蔡琰 (1999)。〈新聞敘事結構:再現故事的理論分析〉,《新聞學研究》,58: 1-28。 虞君質 (1999)。《藝術概論》。台北:大中國。

滕守堯 (1997),《審美心理描述》。四川:人民。

鄭淑娟 (2007)。〈台灣飲食文學出版概況〉,《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02:47-64。 熊培伶 (2008)。〈誰的古早味? 媒體再現的飲食文化分析〉。此論文發表於 2008

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

戴柔秀 (1998)。《虛擬未來─科幻電影之敘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碩士論文。

鍾怡雯 (1999)。〈記憶的舌頭──美食在散文的出沒方式〉,焦桐、林水福 (編) 《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 : 飲食文學國際硏討會論文集》。頁 488-507。 台北:時報文化。

韓良憶 (2002)。《青春食堂》。台北:皇冠。

韓良憶 (1999)。〈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之圓桌會議:味蕾、鄉愁與其他〉(該篇 章由李欣倫記錄、整理),焦桐、林水福 (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 : 飲食 文學國際硏討會論文集》。頁 572-579。台北:時報文化。

蘇鵲翹 (2006)。《臺灣當代飲食文學研究:以後現代與後殖民為論述場域》。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

Chatman, Seymour. (1978). Story and discourse: Narra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Chatman , Seymour. (1990). Coming to Terms : The Rhetoric of Narrative in Fiction and Film. New York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Foss, S.K. (1996). Rhetorical criticism: Exploration & practice. Prospect Heights, IL: Waveland Press.

Gunn, J. (2003). Refiguring fantasy: Imagination and its decline in U.S. rhetorical studies. 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 89(1), 41-59.

Polkinghorne , Donald E.. (1988). Narrative Knowing and the Human Sciences. Albany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Rimmon-Kenan, Shlomith. (1983). Narrative Fiction: Contemporary Poetics. New

York : Methuen.

Views: 27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