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爾:藝術作品的本源(一)——物與作品(8)

基於信仰的創造觀念,雖然現在可能喪失了它在認識存在者整體這回事情上的主導力量,但是一度付諸實行的、從一種外來哲學中移植過來的對一切存在者的神學解釋;亦即根據質料和形式的世界觀,卻仍然保持著它的力量。這是在中世紀到近代的過渡期發生的事情。近代形而上學也基於具有中世紀特征的形式——質料結構之上,只是這個結構本身在字面上還要回溯到外觀和物質的已被掩埋的本質那里。因此,按質料和形式來解釋物,不論這種解釋仍舊是中世紀的還是成為康德先驗論的,總之它成了流行的自明的解釋了。但正因為如此,它便與上述的另外兩種物之物性的解釋毫無二致,也是對物之物存在的擾亂。

光是由於我們把本真的物稱為純然物,就已經泄露了實情。“純然”畢竟意味著對有用性和制作特性的排除。純然物是一種器具,盡管是被剝奪了其器具存在的器具。物之存在就在於此後尚留剩下來的東西。但是這種剩餘沒有在其存在特性方面得到專門規定。物之物因素是否在排除所有器具因素的過程中有朝一日顯露出來,這還是一個疑問。因此,物之解釋的第三種方式,即以質料——形式結構為線索的解釋方式,也終於表現為對物的一種擾亂。

上述三種對物性的規定方式,把物理解為特性的載體,感覺多樣性的統一體和具有形式的質料。在關於存在者之真理的歷史進程中,這三種解釋也有互相重合的時候,不過這一點我們現在暫且不提。在這種重合中,它們各自的固有的東西更加擴張,結果也成為對物、器具和作品的規定方式。於是,從此產生出一種思維方式,我們不僅根據這種思維方式專門去思考物、器具和作品,而且也根據這種思維方式去思考一般意義上的一切存在者。這種久已流行的思維方式先於有關存在者的一切直接經驗這種先人之見阻礙著對當下存在者之存在的沈思。結果,流行的關於物的概念就阻礙了人們去發現物之物因素、器具之器具因素,當然也就阻礙了人們對作品之作品因素的探究。

這一事實證明了我們了解這些關於物的概念的必要性,這一方面是為了思考一下物的概念之由來和對它的漫無邊際的推斷,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思考一下物的概念的自明性的外觀。而當我們挺而走險,企圖澄清或用文字表達出物之物因素,器具之器具因素,作品之作品因素時,這種必要性就愈加突出。不過,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有一點是必要的,那就是:對上述思維方式帶來的一切先入之見和武斷定論保持一定的距離。例如,讓物在其物的存在中不受干擾,在自身中越憩息。還有什麽比使存在者保持原樣更容易的呢?

或者,它是否也許是最困難的事情——尤其是當讓存在者保持原樣這一意圖與為了省事,而接受一種未經驗證的存在概念這類馬虎態度截然對立的時候?我們應該回轉到存在者那里,從存在者之存在的角度去思考存在者本身;但與此同時,通過這種思考又使存在者保持原樣。

Views: 3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