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沙毛皮將產後30天左右、毛股長7~8厘米時的羔羊宰殺所剝之皮,經鞣質加工而成,俗稱沙毛裘皮、山羊羔皮。其特點是皮板致密,毛股緊實,花穗美觀,色澤光潤,輕暖柔軟。毛股具有波狀彎曲,一般在4個以上,最多可達6個,排列錯落有致,構成素雅清麗花案。沙毛皮系制作各式裘裝、皮褥的上好原料,堪與灘羊二毛皮相媲美,同為寧夏兩大“輕裘”品系。
猾子皮系早產或產後不足30天、毛股短於7厘米時所獲羔羊之皮,精心鞣制而成,外觀與灘羊二毛皮極為相似。具有皮板輕薄,質地柔軟,被毛纖細,毛股緊實的特點。毛股彎曲多為2~3個,花穗清晰美觀。大多為制作童衣、童帽之理想原料。
花紋猾子皮是寧夏農學院與中衛縣畜牧工作站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共同研制的又一個羔羊毛皮新品種,系母羊妊娠110-130天時,人工引產或自然流產所得。其特點是毛卷緊貼皮板,花案清晰奇特,酷似卡拉庫爾羔皮,質量優於湖羊羔皮。
板皮系宰殺成年羊剝取。質地結實,毛長且底絨厚,張幅近於正方形,為制革之主要原料,歷屬大宗出口物產。至今,當地農家仍用以鞣制“渾脫”,組裝羊皮筏。
毛與絨中衛山羊被毛由表及里由24.8-27.9厘米長的粗毛和6.6-6.8厘米長的絨毛組成。成年山羊每年剪毛、抓絨各一次。粗毛和羊絨產量分別為公羊0.43公斤和0.25公斤,母羊0.35公斤和0.2公斤。產量因年齡和性別而異,以3.5歲為最高,騷猢(種公羊)和羯羊(去勢公山羊)均高於母羊。
粗毛,平均長26.3厘米,無髓毛占95%以上,其組織結構和理化性狀與世界著名的安哥拉山羊毛相似,屬“馬海毛”類型,而光澤度則優於馬海毛,系制造仿古地毯、高級提花毛毯、銀槍大衣呢的上等原料。以往,民間用其紡織毛口袋、毛繩等。20世紀80年代末期起,畜牧科技人員積極配合輕紡部門相繼開發中衛馬海毛線、中衛馬海毛方格呢等產品成功,於是中衛山羊毛的延伸效益得以提高。山羊絨,平均長6.7厘米,纖細柔軟,富有光澤,伸延度大,系高級呢絨和精仿針織品原料,用其織成的羊絨衫尤為暢銷。歷史上民間從無抓絨習慣,毛、絨一次性混剪。1955年,縣畜產公司組織抓絨隊,深入香山地區推廣抓絨技術後,這一技術延續至今。
肉與奶中衛山羊平均屠宰率在40%以上,肉質細膩多汁,無膻味。羔羊肉尤具風味,有滋補作用。中衛山羊平均泌乳期為171天,產奶量約40公斤,適宜嬰兒、老人及病弱者食用。母乳時常還用以代哺缺奶的灘羔羊。
八 中衛市場貨幣流通紀實
在有文獻可考的中衛歷史上,市場貨幣流通頗豐。這種“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對溝通生產和消費起了積極作用。
據中衛縣文物管理所發掘收藏和博物館陳列展出的諸時期錢幣證實,明代,境內市場流通貨幣是紙鈔、制錢和銀兩,後廢鈔,只流通銀兩。清時,主要流通制錢、銀兩,後期流通銀元。重要市場交易以銀兩論價。大銀分牌坊錠和元寶,小銀為母雞錁,計量單位以兩、錢、分、厘、毫、絲等常見,使用很不方便。一般零星交易以及發薪開餉,使用制錢,即各類方孔銅質通寶、重寶。境內曾先後流通使用過百多種制錢,僅明清時期就達30余種,約占全國發行流通種類的四分之三。如明朝有大中通寶、洪武通寶、宣德通寶、弘治通寶、嘉靖通寶、萬歷通寶、天啟通寶、正統通寶、崇禎通寶、利用通寶、昭武通寶、洪化通寶,清朝有順治通寶、康熙通寶、雍正通寶、乾隆通寶、嘉慶通寶、道光通寶、鹹豐通寶、鹹豐重寶、祺祥通寶、祺祥重寶、同治通寶、同治重寶、光緒通寶、宣統通寶,以及隨著外國買辦資本人侵,客商從越南、日本攜進零星流通的景盛通寶、景興通寶、光中通寶、寬永通寶,等等。皆采用十進制,每枚為1文,每千枚為1串,書面寫作一貫。清朝宣統二年(1910年),朝廷規定采用銀本位,以“元”為單位,國幣主要種類有銀幣、鎳幣、銅幣,計算皆以十進制。至民國初期,本縣市場流通的幣種為銀幣有1圓、5角、2角、1角、5分5種,鎳幣有5分1種,銅幣有2分、1分、5厘、1厘4種。
民國3年(1914年),銀兩、銀幣、銅元和制錢相雜使用,以往市面小貼奇缺、找零不便之難有所緩解。嗣後,由於國民政府相繼發行各種銀元,本縣市場流通的貨幣遂以銀元為主,約占80%,銅元、鎳幣為輔。至民國12年(1923年),市場流通的銀元種類大增,版式紛呈,品位相異,有大清龍洋、袁世凱頭像銀元(袁頭銀元)、孫中山頭像銀元(中山銀元),以及零星流入的國外鷹洋、龍洋、鳥洋等,同時流行墨西哥的“帆船”銀元、美國的“站人”銀元。而以民國3年版之袁頭銀元及中山銀元“含金量”足。白銀(銀兩)因攜帶不便和分割困難而停止使用。制錢處於不斷貶值之中,每兩白銀可兌換制錢2150文。此時,各種紙幣開始盛行。民國14年(1925年),西北銀行發行的幣券小量流通於中衛市場,往後因信用不彰致使流通不暢。遂市面流通正面為孫中山頭像、背面為古代布幣圖案的中山銀元,每枚值100銅元。同時,袁頭銀元及銅元流通亦常見。白銀、制錢於民國18年(1929年)已全部被銀元、銅元替代。銀元與制錢的收兌比價為1元比20萬文。翌年,制錢的貨幣作用終止。
民國20年(1931年),當局借口財用短絀,印發寧夏省臨時維持券,相繼又發行金融券,均為石印,與銀幣、銅幣等並行流通使用。民國22年(1933年)10月,寧夏省銀行發行的面額拾圓、伍圓、壹圓及伍角、貳角、壹角鈔券與銅元票同時流通於本縣市面。翌年10月,臨時維持券和金融券亦同時停止流通,並以省鈔折半收兌,另有少量銀幣、銅幣仍繼續流通。民國24年(1935年)10月1日起,全國統一幣制,規定以中央、中國、農民、交通四大銀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定貨幣,通稱“法幣”,銀元停止使用,銅元在法定上失去輔幣地位,逐漸退出市場。法幣很快大量流入本縣市場,面額有壹圓、伍圓、拾圓、伍角、貳角、壹角、伍分、壹分。另外,尚鑄發1分銅幣和5分鎳幣,充當輔幣。由是,省鈔受斥,至民國26年(1937年)元月,省府再次以省鈔票角太少找零困難為由,強制使用省鈔票角以及銅元券,但因貼水過大,使用不滿1年,自行廢止。
抗日戰爭時期,法幣在中衛市場上轉手即出,群眾不敢留之過夜。遂於民國32年(1943年)不得不改行流通關金券,面額起初為壹圓至拾圓,後增至伍萬圓至拾萬圓,每元值法幣20元,後於民國37年(1948年)廢。民國37年(1948)秋,中衛縣市場流通金圓券,代替已潰濫之中的法幣。面額為壹圓、伍圓、拾圓、壹萬圓、伍萬圓、拾萬圓。每元含金量為0.22217克,能兌換法幣300萬元。此時,正值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政權面臨崩潰,加之通貨膨脹,至同年末縣內市場金圓券泛濫成災,部分市場交易基本上被以物易物取代了貨幣交換,購買洋芋1斤,需持幣1斤。同時,銀幣、銅幣、制錢等又面市流通。民國38年(1949年)初,廢金圓券,流通銀元券,每圓值銀幣1元。此時,市場再度流行銀元、銅元,物物相易愈演愈烈。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