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零:《波斯筆記》自序 (7)

讀希臘史,我的印象是:

 

1.希臘只是地中海沿岸的一批蕞爾小邦,不是統一的政治實體。希臘島沿岸,南到北非沿岸,西到亞平寧半島和伊比利亞半島沿岸,北到黑海沿岸,數量上千。 

2.希臘臨海多山,地形碎片化,窮山惡水,不適合發展農業。希臘人用葡萄酒、橄欖油、彩繪陶器,換內陸種植的糧食,最適合的營生是海上貿易和海上殖民。航海只能環繞大陸,必然處於邊緣,而不是中心。

 

3.希臘的原住民是皮拉斯基人,操印歐語的亞加亞人、愛奧尼亞人(雅典人屬於這一種)、伊奧利亞人、多利安人(斯巴達人屬於這一種)和馬其頓人,一撥接一撥,從北方南下,征服這一地區。希臘人只是先後占據希臘和由此向外殖民者的統稱。‹8› 

4.希臘城邦,小國寡民。雅典、斯巴達最大,也不過幾萬人。希羅多德說雅典有30000人,‹9›斯巴達有8000個成年男人。‹10›薛西斯征希臘,希臘出兵,一國只能派幾百人。‹11›學者估計,雅典公民,大約只有20000人,最多40000人。

 

5.希臘沒有統一的政制。僭主制、寡頭制、民主制是古典時期的三大選項。僭主並不等於暴君,而是古代君主制向新型政制過渡的重要環節,有些是由大國扶植,有些是被內憂外患推出。希臘統治者用民主制反對僭主制,求助於下層民眾,是出於不得已。‹12› 

6.希臘城邦都是小國,小國難免受控於大國。僭主制、寡頭制、民主制的差別,遠不如它們對波斯的關係更重要。伯羅奔尼撒同盟和提洛同盟都是因戰爭需要臨時拼湊的松散聯盟,若無外患,必起內訌。 

7.希臘城邦與波斯為鄰,臉是朝向波斯。亞平寧半島和伊比利亞半島在其後,小亞細亞半島在其前。波斯境內的希臘城邦,早先最發達。希波戰爭,雅典入侵在前,波斯報復在後。波斯用武力征服,遭受挫折,但用金錢收買,效果顯著。

 

8.國家形態的演進,總是由小到大,走向世界化。一部歐洲史,真正可以稱為世界化的帝國只有馬其頓帝國和羅馬帝國。羅馬帝國是歐洲歷史的巔峰。羅馬學馬其頓,馬其頓學波斯。希臘城邦並非國家進化的高端,而是國家進化的低端。 

希波戰爭是個古典對立:希臘代表歐洲,代表西方,象征自由;波斯代表亞洲,代表東方,象征專制。

 

傳統歐洲史學,一直是從希臘史料和希臘視角解讀波斯帝國史。這個單向視角一直影響著現代歐洲,影響著他們的文化立場和文化心理,也影響著這一強勢話語支配下的世界。 

在所有早期帝國中,伊朗的三大帝國,阿契美尼德時期的波斯帝國和後來的帕提亞、薩珊波斯,與秦漢隋唐時期的中國最相似,在絲綢之路東西交往的歷史上,中國與伊朗關係最密切,讓我非常好奇。

 

於是我想,我應找點書讀,寫點筆記,換個角度看波斯,也換個角度看希臘。

Views: 1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