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慶炳:《左傳》:中國敘事文學起點與開篇 (7)

中國古代敘事作品也有逆時的倒敘演進,但往往是激烈衝突過後的一種綿長的回憶,一般很少那種驚心動魄的效果。如《左傳》“鄭伯克段於鄢”以“初”開始敘述,就是一個倒敘演進。所有的矛盾都已經結束,鄭莊公已經打敗了向他挑戰的親弟弟,他在潁考叔的幫助下,得以在“黃泉”下與母親姜氏相見,挽回些許與母親的感情。

《左傳》的這種逆時倒敘演進,決無驚心動魄的效果,也沒有讓讀者有猝不及防的感受。這就像秋天過後,一位獲得了豐收的農民在一個休息日,一邊飲著茶,一邊向他的朋友平靜地敘述一年的經過,盡管遭災,備嘗艱辛,最後一切都很完滿。這種節奏舒緩的逆時倒敘演進,是否可以說折射出中華古代農業文明的特征呢!

 

再次,《左傳》作為對《春秋經》的解釋,在標示時間的時候,與西方的計時方法,按照日、月、年的順序來標示不同,是按照年、季、月、日的順序進行的。如僖公二十七年,按照“二十七年春,杞桓公來朝”,“夏,齊孝公卒”,“秋,入杞,責無禮也。”“冬,楚人、陳侯、蔡侯、鄭伯、許男圍宋”[3] (P442—443)

從年,到某季,到某月,到某日,這種由大而小的時序安排,與《左傳》的史書性質相關,同時也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西方重個案分析,從細部切入到整體把握,哲學上重個別到一般,折射到文學敘事上面,首先想到的這件事發生在哪一天,然後才是到月,最後才是年,這是一種由近及遠的時間排列。

中國的年、季、月、日的時間排列則與中國古代文化的整體性特征密切相關。整體性的傳統文化特點體現在敘事藝術上,就是所謂的“以大觀小”的筆法。“以大觀小”的說法可能最初是從中國繪畫筆法上提出來的。沈括說:“李成畫山上亭館及樓塔之類,皆仰畫飛檐,其說以謂自下望上,如人平地望塔檐間,見其榱桷。此論非也。大都山水之法,蓋以大觀小,如人觀假山耳。

若同真山之法,以下望上,只合見一重山,豈可重重悉見,兼不應見其溪谷間事。又如屋舍,亦不應見其中庭及後巷中事。若人在東立,則山西便合是遠境;人在西立,則山東卻合是遠境,似此如何成畫?李君(卻)[蓋]不知以大觀小之法。其間折高、折遠,自有妙理,豈在掀屋角也!”[8] (P170)


[8]胡道靜. 新校正夢溪筆談:卷十七“書畫”[M]. 北京:中華書局,1957.

Views: 4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