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在許多政治、文學和宗教夢想中,詞的距離似乎都應該被廢除,字母消失在精神中,精神變成了肉體,轉化了的感官現實能夠廢除詞與物之間的距離。朗西埃則反對這一觀念,盡管詞語能夠通達感官,也可以再造現實,但詞語就是詞語,詞與物之間的距離絕不會消失。這個距離的存在既不是哀悼理由也不是神聖處所,而是詞語與現實的轉換之境。
對美學之倫理轉向的批判性反思並非意味著淡化倫理,而要護衛一種更切近的倫理,從而將一種無法溝通的絕對倫理律令導入共同體的公共空間。這種切近的倫理絕非要切斷美學與救贖的關聯,只是明白救贖不能抵押給一種彌賽亞式的焦慮等待,更不會存在於戈多式的荒誕等待中。朗西埃拒絕過於倉促地在美學與救贖之間建立關聯,救贖必須以一種全新方式來理解,政治與藝術需要“與某種神學時間分離,與思想的源初創傷與亟待拯救的未來分離”(Aesthetics and its Discontents 132)。在美學的神學意蘊中,朗西埃總能揪出某種幻想或慰藉之物,他反對將這種慰藉之物秘密地偶像化,哪怕以否定的方式。他要釋放這種幻覺的力量,並將其重新籌劃為生存的感性力量,以此突破既有的感性分配,這正是美學的解放潛力。
與哲學家對啟蒙思潮及其相關的理性主體的激烈質疑不同,朗西埃對解放話語的鐘愛使其成為啟蒙美學精神的繼承者。以倫理之名,朗西埃企圖修復美學與啟蒙現代性的衰敗關係。在分析了當代美學之倫理轉向及其帶來的抑郁氣氛之後,朗西埃不無遺憾地寫道:“康德式的道德法則的自律變成了倫理主體對他者律法的遵從。人權變成了復仇者的特權”(Aesthetics and its Discontents 131)。道德法則自律曾是康德實踐哲學的基石,也是自由意義所在。將“道德法則之自律”替換掉,則使得主體性步履維艱。自律來自他律,自由來自限制——這些悖論形式在康德的二律背反中都有某種程度的解決,但在後現代美學中,悖論被重新感受和思考為悖論,悖論成為障礙而非轉化器,對絕對之物的設立與仰賴重又陷入泥淖:本體意義(物自體)上的不可知變成了認識的不可能,這也使得與行動相關的知識陷入了被責難的癱瘓之境。因而,朗西埃以歧見重申理性立法自治所開啟的中立化公共空間,這一空間正是美學革命的意義所在,可以重新激發人們的政治想像和行動熱情。
在一次訪談中,朗西埃曾如此坦言,“目前,我關注的問題是,周圍很多人都在說,我們這個世界缺少了最寶貴的東西,這個世界太可怕了,它是治不好的。我認為,這樣說,是有問題的,這不是說我認為這個世界有多麽的好,或者說我一定要讓這個世界變得有多麽的好。我認為,我想要幫助人們走出這種情緒[……]我要讓大家能夠相信,做自己認為不得不做的事情時,才是對的。我希望在這個事情上面,給人們創造出樂觀,創造出希望”(陸興華79)。美學中的“倫理轉向”是朗西埃試圖克服的“情緒”,在診治這種情緒的諸種藥方中,終究還有“不得不做的事情”。這呼應著《理想國》中的城邦正義的落腳所在:“正義就是有自己的東西幹自己的事情”(柏拉圖155)。在挽歌與號角之間,朗西埃奏響了勞動的號角:沒有任何一勞永逸的賭注能夠賦予生存意義,存在之意義只能靠行動去創造。以解放代替救贖,將倫理之批判視角反轉為行動的實踐美學,這就是朗西埃反“倫理轉向”的倫理主張。
①“凡人由於本性或由於偶然原因而不歸屬於城邦的,他如果不是一個鄙夫,那就是一位超人,這種‘出族、法外、失去壇火(無家無邦)的人’,荷馬曾視為自然的棄物。這種本性上孤獨的人物往往成為好戰的人;他那離群的情況就恰恰像棋局中的一個閑子。”中譯可參見亞里士多德:《政治篇》,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7-8。
②“非人”表達了對人類中心主義和理性主體的批判意識,按照朗西埃的說法,“非人”是我們自己無法控制的東西,具有許多名字和形象,可能是幼年期依賴,無意識法令,或是對絕對他者的遵從關係等,也是人類對一種不能被掌控的絕對他者的依賴性。參見Jacques Rancière: Aesthetics and its Discontents. Translated by Steven Corcoran (Cambridge: Polity press,2009)119.
③Aistheton:希臘詞,指被感覺所知覺的東西,即可感(sensible),與可知(intelligible)相對。利奧塔認為,les aistheta是屬於靈魂的,是一個意外事件;靈魂只有在其激發下才會存在;當它消失時,靈魂就會在毫無生氣的虛空中消散。參見利奧塔:《後現代道德》,莫偉民 伭曉笛譯(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年)152-62。
④Dissensus是貫通朗西埃美學與政治思考的重要術語,中文譯法不一,有“異見”、“異議”、“歧義”、“異現”、“紛爭”等。在政治討論中,dissensus不是關乎個人利益或意見的爭議,而是一種政治過程,通過“不被承認者”的主體化行動來挑戰既存的感知、思想和行動模式,從而在可感性秩序中制造裂縫。在美學討論中,dissensus重在強調感知與感知的衝突,使“不可見者”得以綻現。因而,有論者提出在討論美學和藝術時,可譯為“岐感”或“不諧”;在談論政治時,可譯為“異見”、“歧見”等。本文取“歧見”譯名,以“異議”來譯“disagreement”。參見蔣洪生:《雅克.朗西埃的藝術體制和當代政治藝術觀》,《文藝理論與研究》2(2012):105。
參考文獻:
[1]Adorno. Theodor W. Minima Moralia. Trans. E. F. N. Jephcott, London: Verso press,1974.
[2]克羅齊:《美學原理美學綱要》,朱光潛譯。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1983年。[Croce, Bendetto. Aesthetics Theory, Aesthetics Outline. Trans. Zhu Guangqian. Beijing: Foreign Literature Press,1983.]
[3]Dunn, Allen. "A Tyranny of Justice: the Ethics of Lyotard's Differend".Boundary 2, Vol. 20, No. 1 (Spring, 1993): 192-220.
[4]黑格爾:《美學》(第二卷),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Hegel. Aesthetics (vol. 2). Trans. Zhu Guangqian.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1966.]
[5]康德:《判斷力批判》,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Kant. The Critique of Judgment. Trans. Deng Xiaomang. Beijing: The People Press,2002.]
[6]陸興華:“自我解放:將生活當一首詩來寫——雅克.朗西埃訪談錄”,《文藝研究》9(2013):71-79.
[Lu, Xinghua."Self-Emancipation: Life as Writing a Poem: An interview with Jacques Rancière." Literature & Art Studies.9(2013):71-79]
[7]讓·弗朗索瓦·利奧塔:《非人—時間漫談》,羅國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Lyotard, Jean Francois. The Inhuman: Reflections on Time. Trans. Luo Guoxiang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2001.]
[8]柏拉圖:《理想國》,郭斌 張竹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
[Plato. The Republic.Trans. Guo Bin and Zhang Zhuming.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2002.]
[9]Rancière, Jacques: Aesthetics against Incarnation: An interview by Anne Marie Oliver. Critical Inquiry, 35 (Autumn 2008). 172-90.
[10]---.Aesthetics and its Discontents.Trans.Steven Corcoran.Cambridge:Polity press,2009.
[11]---."The Aesthetic Dimension:Aesthetics,Politics,Knowledge".Critical Inquiry,Vol.36.No.1(Autumn 2009):1-19.
[12]---.The Aesthetic Unconscious.Trans.Debra Keates and James Swenson.Cambridge:Polity press,2009.
[13]雅克·朗西埃:《圖像的命運》,張新木 陸洵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Rancière, Jacques. The Future of the Image. Trans. Zhang Xinmu and Lu Xun. 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press,2014.]
[14]蘇珊·桑塔格:《反對闡釋》,程巍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