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正 趙沛霖:試論《詩經》戰爭詩的歷史真實性(6)

自此以後直到宣王時代,其間雖也曾發生戰爭,但基本上諸夷已成為周的屬邦,稱臣納賦獻貢。因此自周中期以後,東南部也就成為周王朝財富的重要來源。出於這種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原因,周王朝不時炫耀兵力,以保持它在諸夷中的宗主地位。 

總而言之,與周王朝在西北部戰爭中失敗多於勝利,經常處於防守的地位不同,“西周對南方,大體上采積極的攻勢。南方的戰爭,周人常是勝利者……”(註:許倬云:《西周史》,201頁,三聯出版社,1994。)

 

從周康王開始與諸夷發生戰爭至宣王時代已歷經九代君王幾百年的時間。這幾百年間的諸多歷史事件以及由此形成的人們的精神和思想觀念對反映東南部戰爭的詩篇《采芑》、《江漢》、《常武》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到這個時期,周王朝與諸夷之間的臣屬關係早已確立並長期地延續下來。在周王朝君臣看來,這種關係是天經地義,自古而然,因此而形成的對諸夷戰爭的必勝信念有著充分的“歷史根據”。周天子的軍隊南征,與西北戰爭雙方的“平等”關係不同,它是王朝與屬邦之間的戰爭,彼此之間不是“平等”關係,周王朝的將士完全是以一種居高臨下、誌在必得的姿態出現。不僅如此,戰爭結束以後,雙方的將士也不像西北戰爭中那樣地各自撤回,保持著彼此對峙的局面。在這里,周王朝的將士還要繼續留下,宣揚周天子的“文德”,使諸夷徹底歸服。對於周王朝來說,東南部地區乃是實施其“文德”、武略,天下歸一的要地。《采芑》、《江漢》、《常武》諸詩中所突出的必勝信念和遠大抱負正是這種觀念的反映。 

由於西北地區戰爭和東南地區戰爭的歷史背景與現實狀況的不同,形成了不同戰爭詩的不同基調、感情和思想,詩歌內容的反差與不同地區的戰爭狀況之間完全吻合一致,充分反映著這些戰爭詩的高度的歷史真實性。這當然是詩歌作者忠於歷史、忠於現實、忠於生活,按現實生活的本來面貌進行創作的結果。比較而言,反映西北戰爭的詩歌《采薇》、《出車》和《六月》與反映東南戰爭的詩歌《采芑》、《江漢》、《常武》從歷史和生活中汲取的東西各有側重。前者更多地汲取了西北地區人民在長期戰爭及其所帶來的痛苦中的感情和體驗,是當地人民思想感情藝術概括的結果。而後者除了從歷史和現實中汲取營養之外,更多地融合了周王朝上層統治者的觀念意識,是歷史、現實和這種觀念意識藝術綜合的結果。不同地區的戰爭詩盡管有這種區別,但同樣都取得了高度的藝術成就。(收藏自2015-03-05愛思想平臺)

Views: 4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