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青:文化圖式的跨文化互動分析(6)

就本文而言,關鍵報道人包括學生、老師和家長。收集的話語資料包括漢語和藏語兩種形式,藏語數據經過精通雙語的藏族人士翻譯再進行分析。最後,對數據進行包括關鍵詞、隱喻和話語層面的分析,提取其中最反復使用的預設和解釋模式。本文研究所依據的數據,主要來自筆者2013年12月到2014年5月連續在拉薩進行的田野調查,以及2013年9月到11月和2014年6月在廣州進行的田野調查和訪談。值得一提的是,采用文化圖式研究方法,對西藏本土藏族青少年相關社會交往認知的圖式進行收集和描述,目前尚未見同類研究報道。

 

調查結果表明,由於佛教信仰在文化體系中的深遠影響,靈魂凈化作為藏族人在世的終極目標也是最普遍的生活實踐,讓一代一代藏族人安穩地享有精神充裕的人生; 同時也使得集體和諧和相互認同意識滲透到人們的生活方式,社會交往具有高度人情化特征。這樣的集體意識深深地影響藏族社會並為其教養方式傳承著。雖然現代教育制度已經較為普及,藏族傳統教養方式仍然在與人們生活最切近的方方面面影響著年輕一代的成長,依然對青少年的觀念習得、知識獲取和社會行為起到直接的重要的形塑作用。

因而,本土藏族青少年雖然在語言、行為方式和流行文化等方面受到現代教育制度和外來文化的影響,然而,內在的生命觀、價值觀、集體意識等仍然體現了藏文化傳統下的認知特征。對於年青一代的學生們,人生目標仍然是孝順父母、家庭完滿、行善積德,而非追求個人成功。他們在滲透上述觀念的日常教養和社會交往生活中獲得藏族人關於自我、人與人、人與集體的關係的理解,並用來解釋社會生活中的事件,獲得意義和確立身份認同。對藏族本土青少年的社會交往圖式進行探查發現:“幫忙”、“面子”和“友誼”這三個關鍵詞表述了其中三個重要的文化圖式,由此出發可以解釋藏族青少年的許多日常交往行為。

 

(一)“幫忙”

 

在田野參與觀察的最初階段,“幫忙”就引起了作者的注意。藏族學生們習慣於事無巨細的互相“幫忙”,比如出行和課間如廁,都相互幫忙陪伴前往。這種幫忙似乎帶有自發的義務感,通常被請求幫忙一方不應也難以回絕。在校園之外,學生們在街頭與陌生人也相互施以援手。事實上,藏族社會里,互助是一個基本道德行為。通過對某校中學生參與觀察和反復訪談發現,無論是作為會話中的措詞或作為交互行為,“幫忙”在他們的日常實踐中都行使著一個極其細微又確實蘊涵情感道德力量的社會交換功能。這使得藏族的“幫忙”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圖式,區別於我們熟悉的漢文化或西方文化中的“幫忙”。

Views: 1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