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孝通:關於“文化自覺”的一些自白(6)

去年美國的“9.11事件”對我有很大的震動。在我看來這是對西方文化的又一個嚴重警告,而且事件後事態的發展令我很失望,這種“恐怖對恐怖”的做法,讓我看到西方文化的價值觀里太輕視了文化精神的領域,不以科學的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精神去處理文化關係,這是很值得深刻反思的。因此也促使我想從理論上進一步搞清一些問題,如個人與文化的關係,文化的社會性和歷史性問題等,以利推動中西文化比較研究的深入。 

今年5月我在南京大學建立一百周年的紀念會上,發表了“文化論中人與自然關係的再認識”的講話,進行了這方面的探討。我們這些人,從生物基礎上看是和其它動物一樣的,它的生命實際上同樣有一定的限期,即所謂有生必有死,生和死兩端之間是他的生命期。但由於人們聚群而居,在群體中又憑其共同認識相互模仿別人的生活手段以維持他的生命,這時他才從“生物人”變成了“社會人”。每個生物人都在幼年逐步變成社會人而繼續生活下去的。只有作為一個社會人,生物人生命得以綿延直至死亡。我們一般說人的生命是指“生物人”而言的,一般所說人的生活是指“社會人”的一生而言的。生活維持生命的繼續,從生到死是一個生物必經的過程。但是生活卻是從生物機體遺傳下來的機能通過有向別人學習的能力而得到的生活方式。

一個人從哺乳到死亡的一切思想和行動,都是從同一群體的別人那里學習得來的。所學會的那一套生活方式和所利用的器具,都是在他學習之前就已經固定和存在的。這一切是由同群人所提供的。這一切統統包括在我所說的人文世界之內。它們是具體的文化內容。當一個生物人離開母體後,就開始在社會中依靠著前人創造的人文世界獲得生活。現存的人文世界是人從生物人變成社會的人場合。這個人文世界應當說和人之初並存的,而且是歷代社會人共同的集體創作,社會人一點一滴地在生活中積累經驗,而從互相學習中成為群體公有的生活依靠、公共的資產。孔子說:“學而時習之”,就是指模仿別人而不斷實踐。這是人從作為生物個體變成社會成員的過程。

 

人文世界拆開來看,每一個成分都是社會中的個人憑其天生的資質中創造出來的,日積月累,一代代人在與自然打交道中形成的。這些創新一旦為群體所接受,就進入人文世界的內涵,不再屬於任何的個體了。這就是我們應當深入理的文化社會性。

Views: 3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