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最初的飲食文化,是從火堆中孕育出來的。蒙昧時代,雷電或腐草積熱引燃的山火,常常吞噬著整片林莽,原始人和野獸,奔突不出來,常常葬身火海。火舌卷到的地方,肥美的草原,頃刻變成一片焦土。火能扼殺一切生機,滾滾濃煙,把恐怖帶到人間,使人戰栗,它曾經是人類的一股強大的異己力量。然而,大火過後,灰燼裏散發出來的燒熟的野獸和堅果的撲鼻焦香,卻格外誘人,那些驚魂未定的逃生者,把它們撿起來放進嘴裏,舌上的味蕾,立即反饋出一股求之不得的食欲,這就成了人類結束茹毛飲血時代的一個信號。經過多少次驚險的嘗試和失敗,原始人群終於懂得利用自然火,控制火種,走上了熟食的道路。熟食加速了身體對養料的吸收,減少了寄生蟲的侵害,在不知不覺中使體質起了良性變化,加速了從猿到人的進程。
我國從150萬年前的元謀人遺址,到六七十萬年前的北京人遺址,都留有控制自然火的遺跡。元謀人遺址的地層裏,炭屑分布的厚度,約有三米。北京人遺址的炭屑和灰燼更多,有的成堆,有的成層,有一處灰燼層,厚達六米。在這兩個遺址的地層中,除了炭屑和灰燼,還有無數種類的動物燒骨和石器,北京人遺址裏還有碳化的樸樹籽,經專家對沈積物進行孢子分析,當時還有核桃、榛子、松子等堅果存在。這兩個遺址相當於考古學的舊石器時代前期。這些遺址告訴我們,最初的烹調是“燒烤”和“膨爆”(把植物種籽放在炭火上爆米花來吃)。那時既沒有能放在火上架肉的架子,也沒有能耐火的叉子,只能把撕開的獸肉丟進火堆裏燒烤,時常被烤糊,難於下咽。後來摸索出先用泥漿塗抹獸肉,然後丟進火堆裏。烤熟後,剝開來,泥殼連毛都粘脫了,又不會把肉皮烤焦,這是原始燒烤的一個進步,古書上稱這種燒烤法為“炮”。到了後世,發明金屬架子和叉子,才有可能控制火候,進行掛烤和叉烤。但“炮”的技藝仍一直沿用下來,如熊掌脫毛,則常用塗泥燒烤法;後世的“叫化雞”,也是古代“炮”法的繼續。
火的功能不僅是能夠熟食,它還能提高原始人群的生產水平。他們拿著火把,就能用火攻的辦法去獵獲兇猛的野獸。原始人火攻洞熊和鬣〔liè獵〕狗躲藏的山洞,不費多大工夫,就能吃到肥美的熊肉和香噴噴的鬣狗肉。他們常常去焚林而狩,那些張著血盆大口的劍齒虎、橫沖直撞的野牛、兇猛奔突的野豬……都在火陣中變成原始人的美餐。有了火攻的手段,比起過去光靠尖木棒和砍砸器,辛辛苦苦只能挖到幾只老鼠或打來一只野兔或小鹿之類,日子是好過多了。據統計,元謀遺址共生的動物化石有40多種,北京人遺址有90多種。有了火攻的能力,原始人狩獵的水平,就有了飛躍的發展,他們可以嘗盡當時一片林莽的野味。有了火堆,又擴大了采集塊莖和水域生物的食源,使猿人的體質,加速了向智人體質的轉變。
有了火,制造生產工具的能力也提高了,進一步開辟食源更有保障。過去只能撿些風化石或到河灘去撿拾礫石來打制石器,懂得用火以後,就可以用火燒水潑的辦法,從巖層中剝落大批石片,源源不斷地去打制石器。我國內蒙古大青山南麓的大窯村、四川省漢源縣的富林鎮和廣東省南海縣的西樵山,都保存著石器時代火燒水潑開采石料和打制石器的大片遺址。木棒是原始人重要的生產工具之一,燒尖木棒,彎折木棒,或使木棒防腐耐用,都要靠火薰火烤。為了實現水上捕撈,開始制造獨木舟,也要先用火在一根整木上燒出一條深槽,然後用石器加工成形。
到了距今約五萬年到一萬年前,即舊石器時代晚期,生產力的發展,又有了兩個大的突破:一個是復合生產工具的普遍使用,即流星索、石矛和弓箭的湧現;另一個是懂得人工取火。我國古代關於後羿〔yì異〕射日的神話和燧〔suì碎〕人氏鉆木取火的傳說,就是歌頌弓箭的威力和人工取火的成就的。有了復合生產工具,不僅提高了獵獲陸棲動物的能力,而且擴大了對空中和水生動物的獵取範圍。懂得人工取火,還可以離開原始森林或山洞,沿著河流去尋找活路,擴大了原始人生存的領域。在我國這一時期的許多遺址裏,以北京的山頂洞人(約18000年前)和廣東陽春縣(今為陽春市)獨石仔洞穴遺址下層(約16000年前)的出土最為豐富。山頂洞人能經常獵獲鹿類、野豬、野牛、羚羊、狗獾、狐貍、刺猬、野兔、鼠類和鴕鳥等;他們能在水中捕獲近一米長的青魚;還常常撈取厚殼河蚌和撿蝸牛和鴕鳥蛋來吃。今天法國人嗜吃蝸牛,把蝸牛視為上菜,其實蝸牛曾經是我們祖先的家常菜肴。獨石仔人能經常獵獲到犀牛、巨獏、黑熊、雲豹、水牛、水鹿、水獺、豪豬、鼠類、小靈貓、金貓、麝香貓、果子貍、獼猴等;他們能在水中捕獲鯉魚和撈取蚌、蜆、田螺等軟體動物。在獨石仔的鼠類中,除了板齒鼠和鼯〔wú吾〕鼠,還有家鼠,可見老鼠和人類共居,最少已有16000年的歷史。老鼠也曾經是我們祖先的家常野味。獨石仔的田螺尾部都被砸掉,以便燒煮入味和吮吸螺肉。現在廣東人吃田螺也是這樣的,可見嶺南人吃田螺的傳統,最少已延續了16000年。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