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就將職業教育提到了重要的發展地位,根據國情制定了靈活多樣的職業技術教育體制。印度在世界首屈一指的IT人才,百分之七八十都是通過職業教育與培訓的模式培養的。在德國,無論從事哪種工作,都需要“工作資格”,這種“資格”絕大多數是靠職業教育來實現的,而且職業學校一切都是免費的,學生還有保險等福利。中國4200萬建築工人中,3200萬是農民工,其中90%沒有經過任何培訓。法國的職業教育不僅免學費,就連住宿費政府也會報銷一部分。中國要想把“中國制造”變成“中國創造”,把“世界工廠”變成“世界市場”,政府必須承擔起職業教育應有的責任。

 

再次是高等教育綜合化。近年來,國內打造綜合性大學的呼聲此起彼伏,從單學科向多學科的跨越似乎成了一種“潮流”。原來的礦業大學、地質大學、紡織大學等,紛紛更名,希望可以甩掉“專業”,躋身綜合大學之列。曾幾何時,全國40多所帶“農”字的院校聯合要求改名,去掉“農”字。合並後的浙江大學,涵蓋了除軍事之外的所有11個學科門類。中國紡織大學是上世紀80年代響當當的重點大學,1999年更名為東華大學,其專業設置隨即由紡織服裝類擴大至中文、計算機、信息技術等多個門類。相比內地高校,香港理工大學的學科門類幾乎可以用“少得可憐”來形容,只有理、工、管理和社會4個學院,但4個學院都有世界上最頂尖的研究成果或水平。許多世界一流名校,通常也只是因為幾個專業或領域出類拔萃,而享譽全球。 

特別是在今天,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綜合性大學固然能夠融通文理、學貫東西,但一味貪大求全,盲目追求學科專業多樣性,使得我們的學生什麽都知道一點兒,知道的又都是些皮毛,走出校門即陷入就業難的困境。有人諷刺說,大學搶走了大量人才,卻把人才培養成了“無用之才”,不少學生也戲謔自己的學校“所謂大學,就是大概學學”。這些說法雖帶偏激,卻很值得我們的高等教育認真反思。 


2.
人才全面流失
 

農村發展需要人才,人才卻單向流入城市,根本問題就在於農村留不住人才,農村吸引不了人才。中國有8億農民,其中不乏各式各樣的人才。但自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那些年富力強、文化素質稍高的農民都會選擇進城謀求發展,數量龐大的農村青壯年湧入城市,農村勞動力日益呈現出老年化和女性化傾向。農村大學生畢業後,寧可留在城里做些與專業毫不相干的工作,也不願回到農村。正在全國開展的大學生村官工程,也難以達到預期效果,絕大多數大學生村官只是以此為跳板,到農村僅僅是一次鍛煉、一個過渡,不願意紮根農村。正所謂“農村是人才的播種機,城市是人才的收割機”。

Views: 3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