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霜:重識卞之琳的“化古”觀念(5)

12本文無力對現代漢語中“傳統”這一概念的歷史進行追溯,但它顯然是從日本“漢字”詞語中“回歸”的外來詞之一,可參見劉禾《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1900-1937)》(宋偉傑等譯,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的附錄D中相關條目。它在古代文言中的涵義與今天不同,多指帝業的世代相傳,其所具有的“守成”的涵義或許影響了它在現代漢語中的使用。

13卞之琳此處的翻譯也許也構成其誤讀在細節上的體現,“現存性”在原文中為presence(ofthepast),艾略特所欲表達的“過去的在場”、過去與現在之存在的同時性這一極具哲學意味的時間觀,一定程度上被這一譯語削弱了(可試與[過去的]“現在性”相比較),而這很大程度上與對“傳統”的實體化理解有關。

14臧棣曾指出,艾略特對玄學派詩人的闡釋(在中文語境中)常被泛泛地解讀為對文學傳統的重視,所謂“回歸傳統”,這也許錯失了他真正的用意,其批評的策略性所在,即回擊他同時代的公眾普遍認為現代詩歌沈溺於文學實驗而陷入晦澀難懂的讀者輿論,“艾略特幾乎是詭辯式地運用人們對古已有之的依從心理”。這種誤讀在對艾略特此文的接受中也相當普遍。見其《現代性與新詩的評價》,《現代漢詩:反思與求索——1997年武夷山現代漢詩研討會論文匯編》,作家出版社,1998年,第95頁。

15周作人:《<舊夢>序》,《自己的園地》,嶽麓書社,1987,第117頁。

16卞之琳:《尺八夜》,《卞之琳文集》中卷,第12頁。江弱水《卞之琳詩藝研究》亦點出此點,見其第192頁。

17張潔宇《荒原上的丁香——20世紀30年代北平“前線詩人”詩歌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一書中亦從創作心態的角度分析了卞之琳等詩人的寫作意識、作品情調與1930年代北平的歷史氛圍之間的關聯。

18語出卞之琳《一條界線和另一方面:郭沫若詩人百年生辰紀念》一文,見《卞之琳文集》中卷,第143頁。

19卞之琳:《人事固多乖:紀念梁宗岱》,《卞之琳文集》中卷,第168頁。

20關於這一點下一節將有較詳分析,亦可參見作者與此文同時稍早寫成的《分與合之間:關於西方現代文學與“現代主義”文學》中對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辯護。

21聞一多:《<女神>之地方色彩》,《聞一多全集》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18頁。

22李健吾:《<魚目集>——卞之琳先生作》,《大公報·文藝》1936年4月12日第126期(誤排為122期)“星期特刊”。

23詳見本人博士論文《新詩與“古典詩傳統”:詮釋性關系的建構——以1930年代北平現代主義詩壇為中心》中的有關分析,廢名和林庚都是將新詩作為中國詩最近的一次變革來看待的,從而將新詩與舊詩的差異相對化,這與卞之琳的新詩立場完全不同;他們對於溫李的興趣也在於其中所具有的“新詩”的因素,而卞之琳則主要是在風格情調、所謂“末世之音”的意義上接受溫李,其間也存在著顯著的差異。也就是說,在前者那里,舊詩仍是重要的文學資源,而在後者,多數時候只是美學資源。

24姜濤《小大由之:談卞之琳40年代的文體選擇》是少數注意到這一文本中卞之琳的自我表述與特定的歷史語境之間關聯的論文,見《新詩評論》第1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25同上,第28頁。

26卞之琳:《<雕蟲紀歷>自序》,《卞之琳文集》中卷,第446頁。

27姜濤在《小大由之:談卞之琳40年代的文體選擇》一文中非常細致地討論了卞之琳在1940年代嘗試小說創作的內在動因,事實上,他這一時期的各類寫作嘗試如《慰勞信集》和報告文學《第七七二團在太行山一帶》、《晉東南麥色青青》等都是朝向“大”的努力的一部分。《<雕蟲紀歷>自序》中對於他抗戰後到1940年代末的思想與活動也做了簡略的交代。

28卞之琳:《人尚性靈,詩通神韻:追憶周煦良》,《卞之琳文集》中卷,第218頁。卞之琳在建國後至“文革”結束這一期間的經歷可參見張曼儀《卞之琳著譯研究》(香港大學中文學系,1989年)一書。

29卞之琳:《題王奉梅演唱<題曲>》,《卞之琳文集》中卷,第93頁。

30在小說《山山水水》中,卞之琳曾借一個人物之口,把中國藝術中所推崇的“以認真到近乎癡的努力來修養了功夫而表現出隨興的風度”這一特點視為“中國精神”的表現。見《卞之琳文集》上卷,第312頁。

31此文寫於1978年11月,原載《外國文學集刊》第1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收入《卞之琳文集》中卷。

32在1992年撰寫的《重溫<講話>看現實主義問題》一文中,卞之琳借紀念《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50周年的場合,以其中有關現實主義的觀點為由頭迂回地為現代主義辯護,原載《外國文學評論》1992年第3期,收入《卞之琳文集》中卷。

33卞之琳:《<人與詩:憶舊說新>增訂自序》,《卞之琳文集》中卷,第135-136頁。

34卞之琳:《<雕蟲紀歷>自序》,第454頁。

35卞之琳:《<雕蟲紀歷>自序》,《卞之琳文集》中卷,第459頁。

36同上。

37同上,第446頁。

38同註51。

39陳旭光:《中西詩學的會通——20世紀中國現代主義詩學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109頁。

40卞之琳:《完成與開端:紀念詩人聞一多八十生辰》,《卞之琳文集》中卷,第155頁。

41卞之琳:《何其芳晚年譯詩》,《卞之琳文集》中卷,第293頁。

42卞之琳:《<雕蟲紀歷>自序》,《卞之琳文集》中卷,第459頁。

43同上,第460頁。

44江弱水在其《卞之琳詩藝研究》中對卞之琳所受古典文學、哲學影響作了專章分析,是目前這方面研究最詳盡的。他在討論這種影響時也指出:“由於現代漢語與文言形態上的差異,也由於現代詩藝與舊詩詞形式與技巧的差異,所有對於古典傳統的吸收和利用,更有賴於詩人創造性轉化的才能,而轉化也就意味著不再執著於外形的相似。而且,現代詩人對古典傳統的援引往往趨同,很難再具體地辨識其為《詩經》的傳統抑或《楚辭》的傳統,究屬韓孟的影響還是元白的影響。這種籠統的情況很普遍地存在於新詩與舊詩的關系中。”見此書第230頁。但對於這種援引的趨同仍需要作出進一步的分析。


轉自公眾號“文藝批評”。(愛思想網站2018-03-06)

Views: 8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