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人類的敦煌》(41)

大唐文化在吐蕃時期仍占居絕對上風。

 

然而,細心觀察便會發現,由於大乘佛教對大眾具有主動適應的性質,因而吐蕃所信奉的藏傳佛教的內容滲入到洞窟中。

一種在佛床後鑿通一條走道的窟式忽然出現了。這種類似傳統的中心塔柱的窟式,在佛教剛剛傳入時十分流行,隨後漸漸消失。此時,為了適應吐蕃人習慣於繞行禮佛,便在原有的洞窟中改造出這種新型的窟式。

如果再留意去看,還能從中看到一些前所未有的密宗神像。比如不空索觀音,如意輪觀音,日月神,十一面觀音,千手眼觀音,千手文殊菩薩。

 

(莫高窟第129、176等窟如意輪觀音,第129、200、384、361等窟不空索觀音,第237、361等窟日月神,第370窟十一面觀音,第176、231、238、361等窟千手眼觀音,第238、285、361等窟千手文殊)

 

瑞像圖是吐蕃時代的新產物。

這身雙頭的佛瑞像,是分外惹眼的一幅。



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上,對它有一段記載:

 

是說兩位窮人都想請畫工在寺廟中為自己畫一身彩色的小佛像,以表示敬意。但他們每個人的錢,都不夠畫一身佛像的價錢。畫工不能拒絕他們,便畫了一身像。這兩個窮人說:“一個佛像怎麼能表達兩個人的心願呢?”畫工說:“我沒有貪占你們分文,你們的錢全用在這身佛像上了。如果我沒有說謊,馬上就會有吉祥的事情出現。”話剛說完,奇跡就出現了,變成一身雙頭而奇妙的佛像。於是兩個窮人更堅定了對佛教的信念。

 

這原本是一個印度的故事。對於倡興大乘佛教的敦煌石窟來說,就分外受到歡迎,新穎的雙頭瑞像就出現在洞窟的墻壁上了。

在漫長的莫高窟歷史發展中,本土的中國文化不斷與外來文化的混合與融合,改造與再造,已經形成一種獨特的不可動搖的文化主體。這就像一個強勁的肌體,任何外來事物進入其中,無須慢慢消解,馬上就被選擇與吸收,成為自己活生生的一部分。

新出現的瑞像,連繪畫風格也被敦煌化了,成了地地道道的敦煌瑞像。

 

(莫高窟第237窟西龕東披天竺白銀瑞像等)

 

在這強大背景下,不被改造的只有這些吐蕃的供養人。

 

(莫高窟第359、225、220等窟)

 

這表明吐蕃人對莫高窟的建造和發展有功。

這些虔誠的活生生的人物的留影,還說明吐蕃人也把自己的人間理想安頓到這想像的天國中來。

Views: 3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