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永雄·光滑空間與塊莖思維:德勒茲的數字媒介詩學(4)

通過塊莖和樹狀關系之闡發,德勒茲和加塔利試圖揭示“一切事物變動不居的復雜互聯性”(14)。他們的塊莖圖式與樹狀模式的對比涉及三種類型的書:第一種是樹根之書(root-book),這種書摹仿世界,猶如藝術摹仿 自然 (德勒茲認為摹仿是一個極為糟糕的概念),其律則是反映論和一分為二論,“是最經典、反映最佳、最古老、最軟弱的思想形式,但是大自然卻並不以這種方式運轉”(15),自然的 方法 則是直接從一生發出三、四或五。第二種是胚根系統或簇根(radicle-system, or fascicular root)之書,這是 現代 性所服膺的形式,在現代,樹根原則夭折了,但是根的單元存活下來,簇根體系並未真正地與二元論決裂,世界由此進入更高的統一性,即含混的或多元決定論的統一。第三種是塊莖(rhizome)之書,其中蘊含了德勒茲數字媒介詩學的哲理內核,也是德勒茲和加塔利集中討論的內容。塊莖在地下匍匐衍生,既不同於樹根也不同於簇根。塊莖是無法用樹根一分為二的“辯證邏輯” 分析 的,也無法用簇根的多元決定論加以界定,它本質上是不規則的、非決定性的、無法預料的。

 

德勒茲通常被視為西方後結構主義具有代表性的哲學家和美學家,其塊莖論具有聯系性原則、異質性原則、多元性原則、反意指裂變的原則、制圖學與貼花原則等基本特征,(16)它在思考電子傳媒所引發的圖像時代、闡釋賽博空間的視覺文化藝術等方面具有理論上的契合意義,可被視為理解當代數字文化藝術的一種理論圖式。 

塊莖的第一和第二特征表達了“聯系性原則和異質性原則”(principles of connection and heterogeneity)。塊莖與僅僅立足於一點並且固定於秩序的樹木極為不同。樹根類型有系譜或中心論的蘊含,而塊莖類型則把中心去掉並且置入其他維度,這兩個特征的核心是“多元異質鏈接”,而電子媒介的特質與塊莖的這些特征頗為吻合。德勒茲的媒介思想,包括他的電影哲學和美學思想,揚棄索緒爾語言學和西方結構主義的框架,更多地從美國哲學家皮爾斯所代表的多元符號論中汲取豐富營養。皮爾斯的符號論具有超越語言而重視形象的多元性質。塊莖論則認為,應當將以語言為中心的文學文本與視頻、聲頻等進行符號鏈的鏈接,並與形形色色的符碼模式(生物的、政治的、經濟的等等模式)建立聯系,塊莖持續不斷地在符號鏈、權力的組構(這一點顯然還與福柯的“話語權力”概念有某種關聯)與關涉藝術、科學、社會鬥爭的環境之間建立聯系(17)。而電子傳媒的賽博空間正是這樣一個“多元異質鏈接”、充滿復雜權力關系的當代處境。

 

塊莖的第三個特征是“多元性原則”(principle of multiplicity)。塊莖的多元性不再作為與“惟一性”(the One)相關的主體或客體、自然現實或精神現實、圖像與世界的關系而存在。多元性的塊莖圖式與樹狀模式、簇根模式的偽多元性不同,它既非主體,亦非客體,只是決定、量值、運動與維度。塊莖聯系的拓展必然帶來其性質的改變。“多元性原則”的要旨是反對樹狀的二元對立原則的思想傳統。德勒茲塊莖論與柏拉圖洞穴神話的一個根本不同的特征,就是他主張塊莖的多元生成原則,否棄真實/虛擬的二元對立理論圖式。德勒茲認為西方傳統思想傾向於看重真實,忽視擬像(或摹本、類像),忽視生成(意味潛在性或尚未完成的狀態)的虛擬力量。虛擬的力量是一種亟待生成的、強大的力量,不是走向某種既定目的或以某種已然存在的東西(真實或實在)作為基礎。虛擬擁有豐富的差異性,它以無法預料的方式進行創新。由此出發來觀察,文藝作品的獨特性不在於描述這個世界“是”什麼,而在於通過亦真亦幻的藝術形象轉化這個世界。只有當虛擬的潛在性現實化之後,我們才能意識到它。文學藝術的力量在於它迥異於現實,超越停滯與靜態的生活,生產出新的擬像,生成對生活的一種新的表達式。概言之,虛擬與現實之間,德勒茲認為是一種動力學的、充滿著生成際遇的聯系。  

“塊莖”的第四個特征是“反意指裂變的原則”( principle of asignifying rupture)。塊莖可以碎裂、散播開來,但它無論在新舊環境中都仍然能夠生長繁衍。人們永遠無法清除螞蟻,因為螞蟻構成動物的塊莖。即使大多數螞蟻遭到滅頂之災,它們也能夠一次次地重新聚集起來。組織化給萬物分層、賦形,把權力還給能指。塊莖是反系譜學的。(18)這個反科層化、解轄域化、反組織化、反固定意義、反系譜學的特征,與前述的光滑空間和遊牧美學具有精神上的共通性。塊莖式的電腦網絡是詮釋“反意指裂變的原則”的一個佳例。電子傳媒可以十分便捷地、隨心所欲地進行各種復制、剪貼與數碼合成,用於各種目的,包括網絡犯罪與創造新型的多媒體文藝形式。其意義生生不已、其形態瞬息萬變,文學藝術經典的續寫、改寫、逆寫、戲仿乃至惡搞,在電子網絡世界已經司空見慣。網絡寫手與受眾具有無限可能性進行多元互動。賽博世界動態地交織著光滑空間與條紋空間。

(14)(20)Neil Spiller (ed)., Cyber_Reader: Critical Writings for the Digital Era, London: Phaidon, 2002, p. 97.

Deleuze and Guattari, A Thousand Platea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Lond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0, p.5.

(16)拙文《後現代多維空間與文學間性》(載《清華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曾經簡單地列出“塊莖”的這六個特征,但未展開論述。

Deleuze and Guattari, A Thousand Platea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Lond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0, p.7.

Deleuze and Guattari, A Thousand Platea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Lond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0, p.11.

Deleuze and Guattari, A Thousand Platea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Lond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0, p.7.

Neil Spiller ed., Cyber_Reader: Critical Writings for the Digital Era, London: Phaidon, 2002, p. 13.

(17)(18)(19)Deleuze and Guattari, A Thousand Platea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Lond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0, p.492.

Deleuze and Guattari, A Thousand Platea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Lond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0, p.493497.

Deleuze and Guattari, A Thousand Platea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Lond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0, p.474475.

Deleuze and Guattari, A Thousand Platea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London, 2000, p.393.

(14)(20)Neil Spiller (ed)., Cyber_Reader: Critical Writings for the Digital Era, London: Phaidon, 2002, p. 97.

Views: 36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