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德勒·《如何閱讀一本書》(4)

第四章·閱讀的第二個層次:檢視閱讀

檢視閱讀,才算是真正進人閱讀的層次。這和前一個層次(基礎閱讀)相當不同,也跟自然而來的下一個層次(分析閱讀)大有差異。但是,就像我們在第二章所強調的,閱讀的層次是漸進累積的。因此,基礎閱讀是包含在檢視閱讀中的,而事實上,檢視閱讀又包含在分析閱讀中,分析閱讀則包含在主題閱讀中。


事實上,除非你能精通基礎閱讀,否則你沒法進人檢視閱讀的層次。你在閱讀一位作者的作品時要相當順手,用不著停下來檢查許多生字的意思,也不會被文法或文章結構阻礙住。雖然不見得要每句每字都讀得透徹,但你已經能掌握主要句子與章節的意義了。

那麼,檢視閱讀中究竟包含了些什麼?你要怎樣才能培養檢視閱讀的能力呢?

首先要理解的是,檢視閱讀一共有兩種。本來這是一體兩面的事,但是對一個剛起步的閱讀者來說,最好是將兩者區別為不同的步驟與活動。有經驗的閱讀者已經學會同時運用兩種步驟,不過此刻,我們還是將二者完全區分開來。

※ 檢視閱讀一: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

讓我們回到前面曾經提過的一些基本狀態。這是一本書,或任何讀物,而那是你的頭腦。你會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

讓我們再假設在這情況中還有兩個相當常見的因素。第一,你並不知道自己想不想讀這本書。你也不知道這本書是否值得做分析閱讀。但你覺得,或只要你能挖掘出來,書中的資訊及觀點就起碼會對你有用處。

其次,讓我們假設—常會有這樣的狀況—你想要發掘所有的東西,但時間卻很有限。

在這樣的情況下,你一定要做的就是“略讀”(skim)整本書,或是有人說成是粗讀(pre-read)一樣。略讀或粗讀是檢視閱讀的第一個子層次。你腦中的目標是要發現這本書值不值得多花時間仔細閱讀。其次,就算你決定了不再多花時間仔細閱讀這本書,略讀也能告訴你許多跟這本書有關的事。

用這種快速瀏覽的方式來閱讀一本書,就像是一個打谷的過程,能幫助你從糙糠中過濾出真正營養的谷核。當你瀏覽過後,你可能會發現這本書僅只是對你目前有用而已。這本書的價值不過如此而已。但至少你知道作者重要的主張是什麼了,或是他到底寫的是怎樣的一本書。因此,你花在略讀這本書上的時間絕沒有浪費。

略讀的習慣應該用不著花太多時間。下面是要如何去做的一些建議:

(1)先看書名頁,然後如果有序就先看序。要很快地看過去。特別註意副標題,或其他的相關說明或宗旨,或是作者寫作本書的特殊角度。在完成這個步驟之前,你對這本書的主題已經有概念了。如果你願意,你會暫停一下,在你腦海中將這本書歸類為某個特定的類型。而在那個類型中,已經包含了哪些書。

(2)研究目錄頁,對這本書的基本架構做概括性的理解。這就像是在出發旅行之前,要先看一下地圖一樣。很驚訝的是,除非是真的要用到那本書了,許多人連目錄頁是看都不看一眼的。事實上,許多作者花了很多時間來創作目錄頁,想到這些努力往往都浪費了,不免讓人傷心。

通常,一本書,特別是一些論說性的書都會有目錄,但是有時小說或詩集也會寫上一整頁的綱要目錄,分卷分章之後再加許多小節的副標,以說明題旨。譬如寫作《失樂園》(Paradise Lost)的時候,彌爾頓(John Milton)為每一章都寫了很長的標題,或他所稱的“要旨”(arguments)。吉朋(Edward Gibbon)出版的《羅馬帝國衰亡史)) (Decline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為每一章都寫了很長的分析性綱要。目前,雖然偶爾你還會看到一些分析性的綱要目錄,但已經不普遍了。這種現象衰退的原因是,一般人似乎不再像以前一樣喜歡閱讀目錄綱要了。同時,比起一本目錄完全開誠布公的書,出版商也覺得越少揭露內容綱要,對讀者越有吸引力。至於閱讀者,他們覺得,一本書的章節標題有幾分神秘性會更有吸引力—他們會想要閱讀這本書以發現那些章節到底寫了些什麼。雖然如此,目錄綱要還是很有價值的,在你開始閱讀整本書之前,你應該先仔細閱讀目錄才對。

談到這裏,如果你還沒看過本書的目錄頁,你可能會想翻回去看一下了,我們盡可能地將目錄頁寫得完整又說明清楚。檢視一下這個目錄頁,你就會明白我們想要做的是什麼了。

(3)如果書中附有索引,也要檢閱一下—大多數論說類的書籍都會有索引。快速評估一下這本書涵蓋了哪些議題的範圍,以及所提到的書籍種類與作者等等。如果你發現列舉出來的哪一條詞匯很重要,至少要看一下引用到這個詞目的某幾頁內文。(我們會在第二部談到詞匯的重要問題。暫時你必須先依靠自己的常識,根據前面所提的第一及第二步驟,判別出一本書裏你認為重要的詞匯。)你所閱讀的段落很可能就是個要點—這本書的關鍵點—或是關系到作者意圖與態度的新方法。

就跟目錄頁一樣,現在你可能要檢查一下本書的索引。你會辨認出一些我們已經討論過的重要詞目。那你能不能再找出其他一些也很重要的詞目呢?—譬如說,參考一下詞目底下所列被引用頁數的多寡?

(4)如果那是本包著書衣的新書,不妨讀一下出版者的介紹。許多人對廣告文案的印象無非是些吹牛誇張的文字。但這往往失之偏頗,尤其是一些論說性的作品更是如此,大致來說,許多書的宣傳文案都是作者在出版公司企宣部門的協助下親自寫就的。這些作者盡力將書中的主旨正確地摘要出來,已經不是稀奇的事了。這些努力不應該被忽視。當然,如果宣傳文案什麼重點也沒寫到,只是在瞎吹牛,你也可以很容易看穿。不過,這也有助於你對這本書多一點了解,或許這本書根本沒什麼重要的東西可談—而這也正是他們宣傳文案一無可取的原因。

完成這四個步驟,你對一本書已經有足夠的資訊,讓你判斷是想要更仔細地讀這本書,還是根本不想讀下去了。不管是哪一種情況,現在你都可能會先將這本書放在一邊一陣子。如果不是的話,現在你就準備好要真正地略讀一本書了。

(5)從你對一本書的目錄很概略,甚至有點模糊的印象當中,開始挑幾個看來跟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來看。如果這些篇章在開頭或結尾有摘要說明(很多會有),就要仔細地閱讀這些說明。

(6)最後一步,把書打開來,東翻翻西翻翻,念個一兩段.有時候連續讀幾頁,但不要太多。就用這樣的方法把全書翻過一遍,隨時尋找主要論點的訊號,留意主題的基本脈動。最重要的是,不要忽略最後的兩三頁。就算最後有後記,一本書最後結尾的兩三頁也還是不可忽視的。很少有作者能拒絕這樣的誘惑,而不在結尾幾頁將自己認為既新又重要的觀點重新整理一遍的。雖然有時候作者自己的看法不一定正確,但你不應該錯過這個部分。

現在你已經很有系統地略讀過一本書了。你已經完成了第一種型態的檢視閱讀。現在,在花了幾分鐘,最多不過一小時的時間裏,你對這本書已經了解很多了。尤其,你應該了解這本書是否包含你還想繼續挖掘下去的內容,是否值得你再繼續投下時間與註意?你也應該比以前更清楚,在腦海中這本書該歸類為哪一個種類,以便將來有需要時好作參考。

附帶一提的是,這是一種非常主動的閱讀。一個人如果不夠靈活,不能夠集中精神來閱讀,就沒法進行檢視閱讀。有多少次你在看一本好書的時候,翻了好幾頁,腦海卻陷入了白日夢的狀態中,等清醒過來,竟完全不明白自己剛看的那幾頁在說些什麼?如果你跟隨著我們提議的步驟來做,就絕不會發生這樣的事—因為你始終有一個可以依循作者思路的系統了。

你可以把自己想成是一個偵探,在找尋一本書的主題或思想的線索。隨時保持敏感,就很容易讓一切狀況清楚。留意我們所提出的建議,會幫助你保持這樣的態度。你會很驚訝地發現自己節省了更多時間,高興自己掌握了更多重點,然後輕松地發現原來閱讀是比想像中還更要簡單的一件事。

※檢視閱讀二:粗淺的閱讀

這一節的標題是故意要挑釁的。“粗淺”這兩個字通常有負面的聯想。但我們可是很認真在用這兩個字。

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對一本難讀的書抱著高度的期望,以為它能啟發我們,結果卻只是在徒勞無益地掙紮而已。很自然的,我們會下個結論:一開始想讀這本書就是個錯誤。但這並不是錯誤,而只是打從開始就對閱讀一本難讀的書期望過高。只要找到對的方向,不論是多難讀的書,只要原來就是想寫給大眾讀者看的,那就不該有望之卻步的理由。

什麼叫對的方向?答案是一個很重要又有幫助的閱讀規則,但卻經常被忽略。這個規則很簡單: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

只註意你能理解的部分,不要為一些沒法立即了解的東西而停頓。繼續讀下去,略過那些不懂的部分,很快你會讀到你看得懂的地方。集中精神在這個部分。繼續這樣讀下去。將全書讀完,不要被一個看不懂的章節、註解、評論或參考資料阻撓或泄氣。如果你讓自己被困住了,如果你容許自己被某個頑固的段落綁住了,你就是被打敗了。在大多數情況裏,你一旦和它糾纏,就很難脫困而出。在讀第二遍的時候,你對那個地方的了解可能會多一些,但是在那之前,你必須至少將這本書先從頭到尾讀一遍才行。

你從頭到尾讀了一遍之後的了解—就算只有50%或更少—能幫助你在後來重讀第一次略過的部分時,增進理解。就算你不重讀,對一本難度很高的書了解了一半,也比什麼都不了解來得要好些—如果你讓自己在一碰上困難的地方就停住,最後就可能對這本書真的一無所知了。

我們大多數人所受的教育,都說是要去註意那些我們不懂的地方。我們被教導說,碰到生字,就去查字典。我們被教導說,讀到一些不明白的隱喻或論說,就去查百科全書或其他相關資料。我們被教導說,要去查註腳、學者的註釋或其他的二手資料以獲得幫助。但是如果時候不到就做這些事,卻只會妨礙我們的閱讀,而非幫助。

譬如,閱讀莎士比亞的戲劇,會獲得極大的快樂。但是一代代的高中生被逼著要一幕一幕地念、一個生字接一個生字地查、一個學者註腳接一個註腳地讀《裘利斯·凱撒)(Julius Caesar)、《皆大歡喜))(As YouLike It)或《哈姆雷特》(Hamlet),這種快樂就被破壞了。結果是他們從來沒有真正讀過莎士比亞的劇本。等他們讀到最後的時候,已經忘了開始是什麼,也無法洞察全劇的意義了。與其強迫他們接受這種裝模作樣的做學問的讀法,不如鼓勵他們一次讀完全劇,然後討論他們在第一次快速閱讀中所獲得的東西。只有這樣,他們才算是做好接下來仔細又專心研究這個劇本的準備。因為他們已經有了相當的了解,可以準備再學一點新的東西了。

這個規則也適用於論說性的作品。事實上,第一次看這樣一本書的時候要粗淺閱讀的這個規則,在你違反的時候正可以不證自明。拿一本經濟學的基礎書來說吧,譬如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經典作品《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我們會選這一本做例子,因為這不光只是一本教科書,或是為經濟學家寫的書,這也是一本為一般讀者所寫的書),如果你堅持要了解每一頁的意義,才肯再往下讀,那你一定讀不了多少。在你努力去了解那些細微的重點時,就會錯過斯密說得那麼清楚的一些大原則:關於成本中包含的薪水、租金、利潤與利息種種因素,市場在定價中的角色,壟斷專賣的害處,自由貿易的理由等等。這樣你在任何層次的閱讀都不可能很好。

※閱讀的速度

在第二章,我們談過檢視閱讀是一種在有限的時間當中,充分了解一本書的藝術。本章我們要更進一步談這件事,沒有理由去改變這個定義。檢視閱讀的兩個方式都需要快速地閱讀。一個熟練的檢視閱讀者想要讀一本書時,不論碰到多難讀或多長的書,都能夠很快地運用這兩種方式讀完。

關於這個方式的定義,不可避免地一定會引起一個問題:那麼速讀又算什麼呢?現在不論是商業界或學術界都有速讀的課程,那麼在閱讀的層次與眾多速讀課程之間有什麼關聯呢?

我們已經談過那些課程基本上是為了矯正用的—因為他們所提供的就算不是全部,也主要都是基礎閱讀層次的指導。不過這要再多談一點。

首先我們要了解的是,我們都同意,大多數人應該有能力比他們現在讀的速度還更快一點。更何況有很多東西根本不值得我們花那麼多時間來讀。如果我們不能讀快一點,簡直就是在浪費時間。的確沒錯,許多人閱讀的速度太慢,應該要讀快一點。但是,也有很多人讀得太快了,應該要把速度放慢才行。一個很好的速讀課程應該要教你不同的閱讀速度,而不是一味求快,而忽略了你目前能掌握的程度。應該是依照讀物的性質與復雜程度,而讓你用不同的速度來閱讀。

我們的重點真的很簡單。許多書其實是連略讀都不值得的,另外一些書只需要快速讀過就行了。有少數的書需要用某種速度,通常是相當慢的速度,才能完全理解。一本只需要快速閱讀的書卻用很慢的速度來讀,就是在浪費時間,這時速讀的技巧就能幫你解決問題。但這只是閱讀問題中的一種而已。要了解一本難讀的書,其間的障礙,非一般所謂生理或心理障礙所能比擬甚或涵蓋。會有這些障礙,主要是因為閱讀者在面對一本困難—值得讀—的書時,完全不知道如何是好。他不知道閱讀的規則,也不懂得運用心智的力量來做這件事。不論他讀得多快,也不會獲得更多,因為事實上,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尋找什麼,就算找到了,也不清楚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

所謂閱讀速度,理想上來說,不只是要能讀得快,還要能用不同的速度來閱讀—要知道什麼時候用什麼樣的速度是恰當的。檢視閱讀是一種訓練有素的快速閱讀,但這不只是因為你讀的速度快—雖然你真的讀得很快—而是因為在檢視閱讀時,你只讀書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是用不同的方式來讀,不一樣的目標來讀。分析閱讀通常比檢視閱讀來得慢一些,但就算你拿到一本書要做分析閱讀,也不該用同樣的速度讀完全書。每一本書,不論是多麼難讀的書,在無關緊要的間隙部分就可以讀快一點。而一本好書,總會包含一些比較困難,應該慢慢閱讀的內容。

※逗留與倒退

半個多世紀以來,速讀的課程讓我們有了一個最重大的發現:許多人會從最初學會閱讀之後,多年一直使用“半出聲”(sub-vocalize)的方式來閱讀。此外,拍攝下來的眼睛在活動時的影片,顯示年輕或未受過訓練的閱讀者,在閱讀一行字的時候會在五六個地方發生“逗留”(fix-ate)現象。(眼睛在移動時看不見,只有停下來時才能看見。)因此,他們在讀這一行字的時候,只能間隔著看到一個個單字或最多兩三個字的組合。更糟的是,這些不熟練的閱讀者在每看過兩三行之後,眼睛就自然地“倒退”(regress)到原點—也就是說,他們又會倒退到先前讀過的句子與那一行去了。

所有這些習慣不但浪費而且顯然降低了閱讀的速度。之所以說是浪費,因為我們的頭腦跟眼睛不一樣,並不需要一次只“讀”一個字或一個句子。我們的頭腦是個驚人的工具,可以在“一瞥”之間掌握住一個句子或段落—只要眼睛能提供足夠的資訊。因此,主要的課題—所有的速讀課程都需要認知這一點—就是要矯正許多人在閱讀時會“逗留”,會“倒退”,因而使他們的速度慢下來的習慣。幸運的是,要矯正這樣的習慣還蠻容易的。一旦矯正過了,學生就能跟著腦部運作的快速度來閱讀,而不是跟著眼部的慢動作來閱讀了。

要矯正眼睛逗留於一點的工具有很多種,有些很復雜又很昂貴。無論如何,任何復雜的工具其實都比不上你的一雙手來得有用,你可以利用雙手訓練自己的眼睛,跟著章節段落移動得越來越快。你可以自己做這樣的訓練:將大拇指與食指、中指合並在一起,用這個“指針”順著一行一行的字移動下去,速度要比你眼睛感覺的還要快一點。強迫自己的眼睛跟著手部的動作移動。一旦你的眼睛能跟著手移動時,你就能讀到那些字句了。繼續練習下去,繼續增快手的動作,等到你發覺以前,你的速度已經可以比以前快兩三倍了。

※理解的問題

不過,在你明顯地增進了閱讀的速度之後,你到底獲得了什麼呢?沒錯,你是省下了一些時間,但是理解力(comprehension)呢?同樣地增進了,還是在這樣的進展中一無所獲?

.就我們所知,沒有一種速讀課程不是聲明在閱讀速度加快時,理解力也同時增進。整體來說,這樣的聲明確實是有點根據的。我們的手(或其他工具)就像是個計時器,不只負責增進你的閱讀速度,也能幫助你專註於你所閱讀的東西上。一旦你能跟隨自己的手指時,就很難打磕睡或做白日夢,胡思亂想。到目前為止,一切都很不錯。專心一致也就是主動閱讀的另一種稱呼。一個優秀的閱讀者就是讀得很主動,很專心。

但是專心並不一定等於理解力—如果大家對“理解力”並沒有誤解的話。理解力,是比回答書本內容一些簡單問題還要多一點的東西。那種有限的理解力,不過是小學生回答“這是在說什麼?之類問題的程度而已。一個讀者要能夠正確地回答許多更進一步的問題,才表示有更高一層的理解力,而這是速讀課程所不要求的東西,也幾乎沒有人指導要如何回答這類的問題。

為了說得更清楚一些,用一篇文章來做例子。我們用《獨立宣言》為例。你手邊可能有這篇文章,不妨拿出來看看。這篇文章印出來還不到三頁的篇幅。你能多快讀完全文?

《獨立宣言》的第二段結尾寫著:“為了證明這一點,提供給這個公正的世界一些事實吧。”接下來的兩頁是一些“事實”。看起來有些部分似乎還蠻可疑的,不妨快一點讀完。我們沒有必要去深入了解傑佛遜所引述的事實到底是些什麼,當然,除非你是個學者,非常在意他所寫的歷史環境背景如何,自然又另當別論。就算是最後一段,結尾是著名的公正的聲明,幾位歌者“互誦我們的生命,財富與神聖的榮耀。”這也可以快快地讀過。那是一些修辭學上的華麗詞藻,就只值得在修辭學上的註意力。但是,讀《獨立宣言》的前兩段,需要的卻絕不只是快速地閱讀一遍。

我們懷疑有人能以超過一分鐘二十個字的速度來閱讀前兩段文字。的確,在著名的第二段裏的一些字句,如“不可剝奪的”、“權利”、“自由”、“幸福”、“同意”、“正義的力量”,值得再三玩味、推敲、沈思。要完全了解《獨立宣言》的前兩段,正確的讀法是需要花上幾天,幾星期,甚至好幾年的時間。

這麼說來,速讀的問題就出在理解力上。事實上,這裏所謂的理解力是超越基礎閱讀層次以上的理解力,也是造成問題的根源。大多數的速讀課程都沒有包括這方面的指導。因此,有一點值得在這裏強調的是,本書之所以想要改進的,正是這一種閱讀的理解力。沒有經過分析閱讀,你就沒法理解一本書。正如我們前面所言,分析閱讀,是想要理解(或了解)一本書的基本要件。

※檢視閱讀的摘要

以下簡短的幾句話是本章的摘要。閱讀的速度並非只有單一的一種,重點在如何讀出不同的速度感,知道在閱讀某種讀物時該用什麼樣的速度。超快的速讀法是引人懷疑的一種成就,那只是表現你在閱讀一種根本不值得讀的讀物。更好的秘方是: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慢不該慢到不值得,快不該快到有損於滿足與理解。不論怎麼說,閱讀的速度,不論是快還是慢,只不過是閱讀問題一個微小的部分而已。

略讀或粗讀一本書總是個好主意。尤其當你並不清楚手邊的一本書是否值得細心閱讀時(經常發生這種情況),必須先略讀一下。略讀過後,你就會很清楚了。一般來說,就算你想要仔細閱讀的書也要先略讀一下,從基本架構上先找到一些想法。

最後,在第一次閱讀一本難讀的書時,不要企圖了解每一個字句。這是最最重要的一個規則。這也是檢視閱讀的基本概念。不要害怕,或是擔憂自己似乎讀得很膚淺。就算是最難讀的書也快快地讀一遍。當你再讀第二次時,你就已經準備好要讀這本書了。

我們已經完整地討論過第二層次的閱讀—檢視閱讀。我們會在第四篇時再討論同一個主題,我們會提到檢視閱讀在主題閱讀中占有多麼重要的角色。主題閱讀是第四層次,也是最高層次的閱讀。

無論如何,你應該記住,當我們在本書第二篇討論第三層次的閱讀—分析閱讀時,檢視閱讀在那個層次中仍然有很重要的功能。檢視閱讀的兩個步驟都可以當作是要開始做分析閱讀之前的預備動作。第一階段的檢視閱讀—我們稱作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幫助閱讀者分析在這個階段一定要回答的問題。換句話說,有系統略讀,就是準備要了解本書的架構。第二階段的檢視閱讀—我們稱之為粗淺的閱讀—幫助閱讀者在分析閱讀中進人第二個階段。粗淺的閱讀,是閱讀者想要了解全書內容的第一個必要步驟。

在開始討論分析閱讀之前,我們要暫停一下,再想一下閱讀的本質是一種活動。想要讀得好,一個主動、自我要求的讀者,就得采取一些行動。下一章,我們會談。

Views: 5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