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杜威所堅持的藝術乃是靈動的,即他所謂的“在激動中的寧靜(repose in stimulation)”,包含著交流、想象、融合、反思、節奏、意象、情感、創造、秩序、選擇、情境性等特征,這與杜威所秉持的動態經驗觀是完全一致的。另外,杜威的藝術乃是一個廣泛意義上的,並非單純指繪畫、音樂等範疇,“簡言之,人類經驗的歷史就是一部藝術發展史。科學從宗教的、儀式的和詩歌的藝術中明確地突然顯示出來時的歷史,乃是一種藝術分化的記錄,而不是與藝術脫離的記錄。”[7]277可以看出,杜威把藝術作為自然界完善發展的最高峰。
然而,1934年出版的《藝術即經驗》一書令很多學者大為困惑,作為教育家的杜威在此書中幾乎沒有談到教育問題。表面上看來的確如此,但若仔細體味,杜威整本書都未曾脫離教育問題。當我們將杜威的藝術思想貫徹於教育思想中時,我們會發現杜威實際上是站在了一個更高的立場上來審視教育。
正如美國學者戴維·B·曼斯拉所說:“《藝術即經驗》是一部藝術教育的著作。”此書並非隨意所寫,而是杜威關於教學與藝術、教師作為藝術家等思想的整體闡釋,也是杜威理論一以貫之的結果。在此在前,杜威就已經明確發表過相關的觀點,如1897年,他在《教育中的審美因素》為題的報告中談到:“所謂教育的審美因素,不僅指從特定的學科中去尋找審美的因素和作用,而是在所有的教育中都應包含的”;1926年在《教育中的藝術與藝術中的教育》一文中主張:“沒有審美欣賞,我們會錯過最有個性的,同時也是現實世界中最值得珍惜的事物。”[8]
至此,可以說在杜威的課程思想與藝術思想之間所存在的共通性。若是以經驗為媒介,可以將杜威的兩個命題實現轉換,即“藝術即經驗”與“經驗即課程”。換句話說,作為“藝術的經驗”與作為“經驗的課程”兩者之間有著實質的融合。藝術在杜威看來並非是單獨的一門課程,所有課程應該都是藝術,“每門科目在它發展的某個階段,對和它有關的個人來說,應該具有審美的性質”[9]267,“把欣賞看作好像是只限於諸如文學、繪畫和音樂這一類東西,那是嚴重的錯誤。
欣賞的範圍和教育事業本身同樣廣泛”。[9]249故而在其芝加哥實驗學校的課程設置中,並沒有單獨的藝術課程設置。杜威非常重視主動作業,這是因為“主動作業的實質是一種與藝術創造過程相似的自由活動”[9]66同樣,對於能夠實現這樣的課程創造,培養學生能力的教師,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條》中稱之為“最好的藝術家”。這說明,在派納等學者將課程理解為美學文本之前,杜威早就開辟了課程的美學路徑,將課程上升到了藝術的高度,其藝術的所有思想必然也體現在其課程思想之中。
以杜威自身的命題邏輯來推理,則可得出“課程即藝術”這一命題。如杜威曾批評了自古希臘至現代哲學以來的靜態知識觀,而是將知識當作一種藝術創作的作品,不僅如此,杜威認為“思維尤其是一種藝術,而作為思維產物的知識和命題,也跟雕像和交響樂一樣,乃是藝術作品”[7]277。顯然,知識觀對於課程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杜威關於動態知識觀的思想直到後現代課程理論中才被凸顯了出來。(待續)
三、人性向善導引:
課程即藝術的內生邏輯杜威的課程即經驗,藝術即經驗統一於課程即藝術之上,這在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上證實了其存在的合法。如同杜威的經驗的概念一樣,課程即藝術
不僅是一個名詞,藝術的存在不僅僅是對於課程的名詞的解釋;課程即藝術也作為一個動詞而存在,藝術是課程的牽引力和理想境界。杜威將藝術的存在看作“是人擴張自身生命的意圖與恢復活的生物的標誌”。因此,課程即藝術存在一個內發的動力機制,杜威的人性假設和人性願景是杜威的課程即藝術互相演繹生發的內生邏輯。課程即經驗、藝術即經驗在課程即藝術上獲得了人性完善以及引導的統一和互為闡釋。
什麼是人性以及人性是否可變是古今中外研究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也是人文社科研究研究的潛在假設以及最終的歸宿所在。杜威認同人性即為人的存在的方式的定義。在其《人的問題》論文集中《人性可變嗎》一文中他認為文明人和野蠻人不同之
處在於其生存方式的不同。“文明本身便是人性的改變的結果”,“如果人性是不變的,那末,就根本不要教育了,一切教育的努力都註定要失敗了。因為教育的意義的本身就在改變人性以形成那些異於樸質的人性思維、情感、欲望和信仰的新方式”[10]155。
因此,人性是可以改變的,並且教育存在的價值在於將人性向其善處導引。對於杜威而言,人性的可變性是既存的事實,人類面臨的更大問題不是談論人性是否可變,而是如何促進人性的改變,即如何促使人性的向善性,這將關係到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的發展。“當我們的關於人性和人生關係的種種科學之發展能略如我們的關於物質的自然的種種科學之發展時,它們的主要的關懷將是怎樣能最有效地改變人性。問題將不在人性是否能改變,而在它在目前的情況下應怎樣被改變。這個問題最後是最廣義的教育問題。”[10]156這就不難理解,杜威畢其一生所堅持的哲學的改造,其根本信仰乃是實現人性的改造,而這一信仰的最終實現杜威則寄希望於教育的改造,而這又必然的首先由課程思想的改造來踐行。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