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德華·阿盛篇作品導讀

十七歲投稿副刊、主編校刊,高中時期他就具有文學的基礎,當兵及大學四年雖未創作,卻大量汲取文學養分,教書期間,他在中時「人間副刊」發表一篇〈同學們〉,在聯合副刊發表一篇〈廁所的故事〉,兩篇散文一刊登,就被兩大報視為「明日之星」,而競相展開網羅行動,結果阿盛選擇進入中國時報工作。在文壇上,新人能受如此禮遇,阿盛應是第一人。當時是一九七八年,鄉土文學論戰甫進入尾聲,不少臺灣作家開始以詩、小說、散文關注本土文學,但怎樣才是「鄉土文學」意義下的好作品?〈廁所的故事〉適時出現,無疑是令人振奮的強心劑,當時楊牧特地寫信給聯副稱讀〈廁所的故事〉「真是一篇上乘的散文,質樸敦厚的鄉土文學」,對於阿盛的語言,楊牧說:「語言在我們的生活中衍生成型,勢必擺脫不合用的種種規矩,臺灣人能講道地的北平話當然不錯,但總是帶點土土的鄉音講『臺灣國語』更令人著迷。」當時一些關於鄉土文學的問題,諸如題材、語言,透過這篇文章似乎帶來反省思考同時也清楚了出路。〈廁所的故事〉很具指標性,阿盛因此被稱做「廁所作家」。 

五○年代戰後出生在臺灣鄉間的一代,長大後多半去到城市求學就業,他們身處七○年代臺灣的劇烈變遷中,一面親睹農村的沒落,一面接受都市文化的衝擊,若他們提筆寫作,筆下自然會流露兩種題材:對土地鄉情的依戀,以及對城市的觀察。阿盛的散文大致以此分為抒情散文與議論散文兩大類,前者是他隨手拈來的臺灣鄉民經驗;後者是知識分子的責任。事實上,阿盛曾說:「寫作不用別人推,小心划槳自在行可也。」寫作對阿盛,性情使然罷了,他並不在乎文體的界定,他喜歡庶民題材,喜著筆於凡人凡事的細痕微處,「但凡人事皆可觀」,他只堅持「抓住人性作文章」。

 

阿盛作品的特色,在於強烈的敘事風格。他從小愛聽故事,長大就以文字說故事,因此他的散文有著「特有的說書風氣與寫實真味」。阿盛作品的另一特色是語言運用的靈活,他不僅生動的使用方言,尚有「造句阿盛」之稱,比如他常創造「人情留一線,久後好相見」、「錢是英雄膽」等等有節奏的警策語,而諸如「常感痛不欲生──不欲其母生他」、「公害──公公害子孫」等等句式,不就是多年後成為青少年次文化的「白癡造句法」嗎?

 

〈廁所的故事〉〈稻菜流年〉都屬抒情散文的代表作。「道存乎屎尿」,上廁所是生活中重要卻鄙瑣的事,但是,由竹片或黃麻稈到衛生紙卻是文明進化的「大事」,這篇農村廁所演變史,活脫就是七○年代臺灣農村社會變遷的縮影,文中以舊日農村居民對新事物接受過程所呈露的突梯拙趣,輕鬆化了時代轉型時期的種種不諧調。再多的眷戀亦無法留住時光中必然的消逝,以俯臨之姿回首最心愛的農村舊憶,這類作品對阿盛而言,是人性本然對生命既往歷程的緬懷再現,然而歲月就此走過,透過這些作品,更是他對那回不去的至情真性純樸時光的悵然感傷。 

〈稻菜流年〉以田鼠象徵農民,田鼠的知足認命只求溫飽,唯一擔心的是無法預知及對抗的天災,善良單純的農民不也是在災變或乍然而來的干擾面前永遠束手無策?一個農家子弟書寫這樣的題材,情感深邃而辛酸。

 

〈西門墜馬〉選自《綠袖紅塵》,這本書書寫六、七○年代都市改變與墮落下,街頭暗角的弱者身姿。雖採取第一人稱敘事,但阿盛用報導文學的筆,善於重組材料的功力,冷靜真實的在為這些風塵女子代言。但他書寫社會底層貧病家庭的悲苦、風塵女子春春有詩有夢的內在探觸,並非只為討一把同情淚,阿盛用「溫溫的刺」揭露社會的病態和逐漸變調的價值觀。 

阿盛散文,舊憶的再現,來路的履痕,不論對小個人或大臺灣。

Views: 8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