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勤建·民間文化遺產保護開發的理論與實踐(4)

2 一地特有的。這就是說民俗民間文化的保護和開發,要審視文化遺產本身的個性特征。

2004 年文化部要確認全國第二批各省市一個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上海市文廣局申報的是“青浦田歌”,後備的為“南匯鑼鼓書”。在文化部組織文化遺產專家評審時,最後通過確定為“南匯鑼鼓書”。為什麼呢?“青浦田歌”是上海青浦稻農插秧耕作時在田間唱的民歌。


古往今來,歷史悠久。表演自然,音樂曲調頗具特色。單一考察,不失為很好的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進一步考察發現,田歌不是青浦固有的。青浦的田歌主要在西部,它與浙江嘉善縣、江蘇的吳江縣接壤。三地交接處,自古為水網交叉的汾湖流域,田歌的流傳是該地域共同的文化財富。它可以作為兩省一市共同的民間文化遺產,加以確認和保護。單純作為上海青浦所固有,顯然不當。

鑼鼓書這種傳統的藝術樣式,臨近上海的江浙兩省的地區,也有流傳。但是,20 世紀60 年代的一次專門的文化調查表明,鑼鼓書時宋代移民由北方傳入南匯後,與當地的民間說唱有了新的融合和創新,構成了自己的文化和藝術的特色,並在此基礎上,由師帶徒,逐步向西、向北江浙接壤地傳播。當時的調查人與民間藝人一起回憶記錄了幾代傳承人的師承關係,資料詳實可靠,把它作為上海南匯特色的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當之無愧的。


3
一地民俗基因的再造。 如果形勢所需進行移植,在特定條件下也可以嘗試,但是必須在專業學者專家指點下,原民俗基因基點上的營構。

20 世紀八、九十年代旅遊“文化熱”的潮流中,從海灘旅遊勝地南戴河到繁華都市北京、上海,全國各地紛紛仿效深圳“中華民俗村”的模式,動用大量財物,建起了一個又一個“民俗村”,可是,曾何幾時,眼睜睜看著它們,在風雨飄搖中一個又一個倒閉了。

當然,它們和我們今天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不完全相同,但是一些原理還是相通的。平地憑空在海邊沙灘上建一個不具有當地文化傳承的移植文化模式,深圳是一個特例。得益於它地無法享有或借鑒的“天時、地利、人和”:中國剛改革開放,文化遺產,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定等在全球尚未規範,深圳空氣濕潤,植被好,具有構建西南少數民族民俗村的理想天時條件;深圳緊挨香港,香港離國已久,600 萬市民回歸前急於要對祖國母親有所了解,常年到香港旅遊的數百萬外國遊客也可在相臨的中國當時唯一的開放地,領略一下“快餐式”的中國民族風情;主持中華民俗村開發的副總蘭克,是70 年代當代中國民俗學恢復後受訓“黃浦一期”畢業的佼佼者,有著豐富的民俗文化知識和經驗。我倆是同一期的學友,1987年我們同時到深圳考察,接受深圳市委領導的有關民俗的開發咨詢。他是一位勇敢的理性實
踐者,在雲南少數民族地區多年的田野作業中,他親眼目睹數千年傳承下來的各民族民居和民族風尚在現代化進程中受到的傷害,早有心采用西方現代化過程中文化遺產異地保護的方法去解決。

Views: 2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