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位行人向我們的民眾高喊:“瞧,那是個學者"另一個人又喊,“瞧,那是個好人;”誰也不會把尊敬的目光移向第一位。要等到第三個人喊道:“瞧,那人滿腹經綸! ”我們才會樂於打聽;“他懂希臘文還是拉丁文? 他寫詩還是寫散文? 就是不打聽他是不是變得更優秀或更有頭腦了? 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卻總是被忽視。應該打聽誰知道得更精,而不是誰知道得更多。

 

我們只注重讓記憶裝得滿滿的,卻讓理解力和意識一片空白。我們的學究,就像鳥兒有時出去尋覓谷粒,不嚐一嚐味道就銜回來餵小鳥一樣,從書本中采集知識,只把它們掛在嘴邊,僅僅為了吐出來餵學生。

 

令人驚訝的是,我舉例時也在做蠢事。我寫隨筆時,大多數時候不也是這樣做的嗎? 我從書本中到處搜集我喜歡的警句名言,不是為了保存,因為我記性不好,而是為了搬進我的作品中;它們在我的作品中,就跟在它們原來的地方一樣,都不是我的東西。我深信,我們只可能靠現在的知識,而不能靠過去或將來的知識成為有學問的人。

 

更糟糕的是,那些學究的學生和孩子們也不吸收知識,因此,那些知識口耳相傳,不過用來作為炫耀、交談和引經據典的資本,有如一枚毫無意義的錢幣,除了計數或投擲外,再沒有其他的用處。

 

他們學會了同別人,而不是同自己說話。不在於會說話,而在於會管理。

 

大自然為展示在其統治下沒有任何野蠻的東西,常常讓藝術不發達的民族產生最藝術的精神作品。關於這一點,讓我們來看一則加斯科尼的諺語:“吹蘆笛不難,但首先要學會擺弄指頭。這條出自一首蘆笛小曲的諺語真是微言大義!

我們只會說:“西塞羅是這樣講的;這是柏拉圖的習慣;這是亞里士多德的原話。”可我們自己說什麽呢? 我們指責什麽? 我們做什麽? 鸚鵡都會這樣學舌。

這種
的做法,使我想起了一位羅馬豪富,他花了很多錢,尋覓到幾位各精通一門學問的人,讓他們從不離左右,這樣,當他和朋友聚會,可能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時,他們就可以代替他交談,根據各人的能力,隨時準備引經據典,這人一段論據,那人荷馬的一句詩;他認為這學問既然裝在他那些人的腦袋里,也就是他自己的了,正如有些人的才智存在於他們豪華的書房里一樣。 

我認識一個人,當我問他知道什麽時,他就問我要了本詞典,如果他不馬上查詞典,弄清楚什麽是疥瘡,什麽是屁股,他是不敢對我說他屁股上長了疥瘡的。

Views: 4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