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幼棣《後望書》誰廢江河萬古流?(上)

水利與水害是相對,又是相生相依,甚至互相轉化的。

與江河打交道時,我們的睿智的祖先比較“謙遜”,經常用的字眼是“治水”。

治,是指治理,有安定或太平的含義。

治水更有明確的指向:道法自然,疏通水道,築堤設堰,消除水患。先賢們在治水中表現出了非凡的大智,精湛、深刻而豐富;他們創造出的驚人業績,高山仰止,震爍古今。


某些遺佚的、史詩般的偉大往事,成為歷史時期人類科學發展的一束光明與淵源。它們往往並未寫進先祖遺典,而是散失在江河大地,深刻在人們的思想和記憶里。

公元前250年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引岷江之水灌溉成都平原,使這一地區從此“不知饑謹,時無荒年”。他們創造出的“無壩引水”,竟後無來者。

公元前219年開鑿的靈渠,溝通了長江與珠江水系,其航運長盛不衰,成為嶺南與中原的主要交通線路,直至京廣與湘桂鐵路建成以後。靈渠今天仍兼有農業灌溉與城市供水的功能。


大約2500年前,吳王夫差挖邗溝,開通了連接長江與淮河的運河。公元612年,隋朝修建了大運河。運河繁榮於唐代,取直於元朝,明清歷代經多次疏通。運河全長1780公里,溝通了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和海河五大水系,至今仍居世界人工河之首。

創建於公元前100多年的寧夏引黃灌區,唐、宋、元、明多有修復與創建,歷2000年而長存。其工程的基本原則是著名的“無壩引水”——即不攔截黃河,從岸邊一側修建一條壘石壩伸向河中,導黃河水入渠。

在南方太湖流域等地,前人修建湖堤海塘、圩田水路連為一體,“浩浩其流、乃與湖連,上有塗,中亦有船。”

……

科學和文化的延續或轉折,不是嚴格地按編年順序進行,並不都是進步或上升的。人的心智的歷史,人關於自然和環境的想像與創造,這些流光溢彩的治水和水利工程,與萬古奔流的江河共存。

從“關關睢鳩”,到“在河之洲”,當人與自然的思想與理念荒蕪時,這些沒有年代的“經典”,能否提醒今天迷失的一群,指引人們走出已經稔熟的“怪圈”?


防洪要修壩,缺水也要壩。


什麽時候,建大壩修水庫成了表達當代水利的“唯一語言”?

不能簡單地歸結為古代工程技術水平落後,無法修築攔河大壩高壩——但這肯定是一個重要因素,人們不能不對大江大河懷有敬畏之心。

現在這一切都變了。有許多修建大壩的理由,一是發電,水電是“清潔能源”;二是防洪,用庫容來削減洪峰;三是擴大農業灌溉;四是保證城市用水,發展水權與水務;五是改善航道,以利航運——修了成千上萬的水庫和閘壩以後,現在,遼河、海河、黃河和淮河,還有哪一條河流能夠通航?

Views: 1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