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學靈文化随筆#中衛包古是酒鄉(1)

中衛地理位置獨特,處於阿拉善板塊與黃土高原結合部,在地質構造上有生成天然礦泉水的自然條件,加之物產富饒,文風清麗,自古盛產酒品。沿襲當今,弘揚大道;興替不殆,造化有加。1998年11月25日,自治區主席馬啟智欣然揮毫,題贈“中衛自古是酒鄉”一款,此乃故鄉人民一大幸事。

據《乾隆中衛縣誌》記載及有關專家考究,宋夏時,中衛酒已自成流派,形成體系。明清時期,中衛白酒生產已進入鼎盛時期。除“老窖白干”外,計有雄黃酒、重陽酒、綿蓬酒、醪酒、羊羔酒等多種產品,其中以天然沙生植物綿蓬籽為原料制作的綿蓬酒、以羊羔肉配料制作的羊羔酒,在中外釀酒史上堪稱首創。清代江西籍武舉李孝洋有《樵云黃同年惠中衛酒》一詩,盛贊“中衛酒”之佳美:“千頃波澄慰渴人,雙樽稠叠拜芳醇。從今識得鳴沙味,吸盡葫蘆滿腹春。”此時,中衛白酒已馳名塞上。


中衛地處黃河前套之首,自古為西北軍事重鎮,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據《道光續修中衛縣誌》記載,明清時中衛這個邊塞小縣,有案可稽的貢生、舉人、進士就達419名,其中出文進士5名,武進士9名,舉人120名。許多人文治武功,建樹頗豐,成為朝廷棟梁和地方名宦。這一切與當地文化氛圍的影響和熏陶有密切關係。清道光年間,中衛知縣鄭元吉主持完成的續修縣誌《文藝誌》中收錄的詩、賦、記、銘等作品篇幅佔全書的五分之二,其中關於酒的作品不勝枚舉。

明朝中衛分巡副使殷仁的《書懷》云黃河東去三十里,春草西連一片云。把酒送君無限意,不堪榆雪落紛紛。”詩人當時別情依依,杯酒寄意,感人心懷。清代安化縣令孫良貴《黃河泛舟》云載酒浮浮盡日閑,榜人晚泊就蘆灣。秋風古廟青銅峽,夜月慈云牛首山。野店如村都傍水,荒巖立哨亦稱關。清時那自逢漁父,便是滄州任往還。”寄情自然,不落俗套。乾隆年間,中衛縣知縣黃恩錫則常常在政事閑暇之余,對酒當歌,漫寫竹枝。

從古代中衛文化旅跡之中,可以看到酒在人們心目中的重要位置。明清時代,中衛酒已經廣泛地融人百姓的日常生活,形成了獨特的風俗文化。見諸縣誌“風俗卷”記載者如:“婚禮……具酒食,會賓客,會拜親族於堂”;“喪用佛事動鼓樂……每七日奠,客至則宴,以多為勝”;“屆清明則出郊展墓,多具酒肴會親族”;“午日(端午)插艾,飲雄黃酒”“季秋(九月),釀酒曰重陽酒”“十月朔,則具紙楮剪服,奠酒於戶外曰‘送寒衣’”“長至(冬至)祀神、祭祖……具酒以飲”;“歲除具酒肴,長幼以次稱壽,曰‘守歲’”;“至清明日,士女雜沓出遊”。凡此種種,皆未能離開酒,頗具《詩經·國風》中的意境。

清代,中衛民間已形成一種具有進步意義的文化風俗一“鄉飲酒禮”。每年歲末,各鄉各堡經“民主評議”,推選出一名在當地德高望重的人士,依年齡和業績分別尊稱為“大賓”“耆賓”“介賓”,由知縣和其他政要題詞賜匾,然後舉行鄉飲酒會,予以褒揚,作為人們效法的楷模。清康熙至道光年間,見諸縣誌的“三賓”達48人。這一以酒養德、以酒至尊的“古代精神文明”活動,在康乾時代邊疆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建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Views: 4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