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業:從師之道——《世說新語》品讀之二十一

太傅東海王鎮許昌,以王安期為記室參軍,雅相知重。敕世子毗曰:“夫學之所益者淺,體之所安者深。閑習禮度,不如式瞻儀形;諷味遺言,不如親承音旨。王參軍人倫之表,汝其師之。”——《世說新語•賞譽》

 

在韓愈所謂“傳道、授業、解惑”之外, 教師的職能還應該包括“熏陶”。前者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專業水平,後者則要求教師應富於人格魅力。老師在課堂上的“傳道、授業、解惑”,考試結束後可能被扔到了一邊;老師課內外優雅的舉止和幽默的談吐,可能讓我們終身難忘,畢業幾十年後同學聚會還能重復老師當年的口頭禪,還能模仿老師說話的語音腔調;老師應世觀物的態度讓我們受益無窮,老師磊落坦蕩的襟懷讓我們受到無形的感化,老師無私無畏的精神更是我們的人格標桿。

授業和解惑多是學業上的點撥,為人處世則須人格上的陶冶,點撥只憑言傳,陶冶依賴身教,所以古代把“從師”說成“從遊”,把跟著老師學習叫“追隨杖履”。古人的學習既指“致知”也指“修身”,他們強調“知行合一”。這對教師的要求特別高,“先生”在道德和學識上都必須是人倫師表,學生在“從遊”的過程中,先生身教的影響可能超過了言教的傳授。中國古代書院的主講,都是當世的博學鴻儒和道德楷模。在書院里連續幾年教學活動中,他們與學生一起切磋學業,更與學生一道砥勵氣節,在這種氛圍中培養的人才,是某一領域的“專家”,同時也是人格上的“君子”。

因而,古人慎於擇業,更慎於從師。擇業不慎就可能事業無成,從師不慎則可能入門不正。

這則小品中的“太傅東海王”指司馬越,越以謙恭有禮和扶貧濟弱,早年就在士林獲得盛譽,他後來在西晉八王之亂中“笑到了最後”。“世子”原指王侯正室所生的長子,後來泛指王侯的兒子。從他告誡兒子這段話來看,司馬越的確教子有方,而且深得“從師之道”。這段話說得太精彩了,這里我們不妨先將它譯成白話:從書本上學到往往微淺,身體力行的才能印象深刻;反復演習紙上的法度禮儀,不如親眼瞻仰大師的揖讓儀容;誦讀玩味先人的語錄格言,不如聆聽賢人的當面教誨。南宋著名詩人也說過類似的話:“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做學問是這樣,做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司馬越稱道不已的王安期名承,歷任記室參軍、東海太守等職,封藍田侯,他那位豁達性急的兒子王述,後來襲父爵被稱為“王藍田”。史書上說王承為人沖淡寡欲,為政廉潔自守,不只老百姓愛戴懷念,士林顯宦也交口稱贊,有人還把他與王導並稱。我們看兩則《世說新語》中的小品,就能窺見他的為人,一則是寫他如何對待小偷的態度:“王安期為東海郡,小吏盜池中魚,綱紀推之。王曰:文王之囿,與眾共之。池魚復何足惜!”文中的“綱紀”是州郡主簿一類的官,各級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辦事員。“推之”就是主簿要追究偷魚的小吏。一句“池魚復何足惜”,讓那位偷魚的小吏逃過了懲罰,也讓我們看到王安期的寬厚。另一則小品寫他對讀書人的態度:“王安期作東海郡,吏錄一犯夜人來。王問:‘何處來?’云:‘從師家受書還,不覺日晚。’王曰:‘鞭撻寧越以立威名,恐非致理之本。’使吏送歸家。”大意是說,王安期任東海郡內史時,吏役抓到了一個違犯夜禁的人。當王安期得知是從老師家讀書回來晚了後說:鞭撻一個發憤學習的人,恐怕不是使社會清明安定的辦法。便派抓他那個吏役送他回家。從這兩件事就可以看到,司馬越為兒子選老師很有眼光。

除了特殊的家庭,除了課外“培優”,父母很難為讀中小學的小孩選擇老師。上大學後學生才有某種選課的自由,讀研究生期間選擇導師的機會更大,尤其是念博士生完全做到“我的導師我做主”。現在學生選擇導師,更多的是看導師的社會名氣,較少關註導師的學術實力,更多的看導師有多大的行政權力,較少關註導師的為人興趣。因為“青青子矜”們生存上的艱難,導師能給自己帶來多大的世俗利益,是他們看得見摸得著的“好處”,至於激發興趣、培養人格和學業指導,在他們看來都不是“迫切問題”。有少數研究生攻讀學位,既不是對專業有強烈的興趣,也不是對學術十分虔誠,他們就是為了找個能掙錢的“好工作”,換個經濟發達的“好地方”,如此而已。他們對老師既不會像古人那樣,“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甚至很難“一日為師終身為友”。畢業後要是如願以償實現了“理想”,導師的使命已經完成,馬上就可能與導師“拜拜”;要是自己的的目的沒有達到,那也證明自己的導師是個“廢物”,師生從此就成為路人。我經常聽到同事和朋友們感嘆:如今的學生“太老練”。這樣的學生本來就不想從老師那兒學到什麽東西,自然他們從老師那兒什麽東西也沒學到。當然,我說這種情況只是一小部分人,大學里有許多感人的“師生情”。

當然,今天也有少數老師不太盡職,由於現在教師的科研的壓力較重,要爭項目,要發論文,要出專著,這些是評定他們工作成績和業務能力的“硬指標”,課堂教學和帶研究生是他們的“軟系數”,所以他們花在學生身上的時間和精力很少。還有少數老師不太稱職,業務上對學生無“業”可授,有“惑”難解,人格上更不能讓學生仰慕。我本人就是這些不盡職和不稱職的教師之一。總之,今天的大學校園里很難聞到書香,卻處處彌漫著銅臭;沒有濃厚的學術氣息,卻到處充斥著官氣和奴氣。

看看這則小品真讓人嘆息,不知一千多年前東海王的從師之道,能否給今天功利浮躁的“我們”一點啟迪?

Views: 34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