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基本不看電視,我形成這一習慣不覺已有幾年了。互聯網普及--我經常上網,能從網上得知最新的重要新聞,而且能獲知多個角度的不同解讀,讓心里踏實,這應該是最大原因。對電視上的影視劇,我也不喜歡,認為不真實,這樣的"不真實"當然包括人物和歷史背景不真實,也包括其場景中某些為一般讀者所粗忽的細節--這就涉及到導演和演員的專業素養了。我看過一些境外影視(DVD),對人家導演設置的場景,演員非常抽投入的表演,很高的專業水平,一絲不茍,而且對話簡潔幽默,大事小聲說簡短說,有著深刻的印象。相比之下,國內幾個大牌導演,主題符合"主旋律",場景宏大而華麗,動輒上億的資金投入,但在"歷史事實"和"生活真實"的細節方面,是很容易讓人看出破綻來的,而且把觀眾看作小孩童,人物對話充滿說教。
住在單元房,即使不看電視,也不由自主地會聽電視。因為電視是家屬打發時間的最好方式,有的電視連續劇對家屬有不小的吸引力,她就一輯接一輯看下去。雖然她擰小聲音,可影視中人物宏大而尖銳的對話還是不時沖擊我的耳鼓。影視中人物無論是正派還是反派,喜劇還是悲劇,權力者還是草根者,在公共場所或在三幾人的私下場合,都在義正辭嚴地、居高臨下地對人說話,或做演說式的自言自語。這就是國產影視劇的固有風格,千千萬萬的國人受著這精神氛圍過了一天又一天。國人"嗓門大",一點小事就粗著脖子喊叫,這跟我們曾經長時間張揚的"鬥爭哲學"有關,一直延續到今天,影視則是積極的"推手"。
前一陣我在網上讀了新加坡學者鄭永年的《中國如何建設一種安靜文化?》,心有所動。他說,無論是社會的和諧還是社會成員的幸福,創造一種安靜型文化最為關鍵。任何一種文明中,都有使大多數社會成員安靜下來的安靜文化。基督教文明、伊斯蘭文明和印度文明都是如此。中國傳統也如此。這位北京大學國際政治學"85屆研究生"對中國還算是熟悉,一些文章有的放矢,可以開拓人的視野。鄭先生從大處著眼認為,中國數千年不變的階層文化,具有每一個階層都具自己邊界、職業和專業認同、階層可以流動等特征,安靜文化由此而來。但是毛澤東的階級革命顛復傳統秩序,他的"繼續革命"(文化大革命)摧毀了中國數千年所形成的"階層和諧",他又說階級鬥爭造就的是一種"狼文化",在言語這一外觀上,我的理解則是不分場合的"吼叫文化",當然說得好聽一些就是"鬥爭文化"。
可見,國人不分環境場合時間地點大轟大嗡的習性不是"自古有之"。作為個別,古往今來,任何國家民族都有以大喊大叫行事的人,但成為一種國人習焉而不察的普遍現象,恐怕是最近六七十年的事。這里我不想重復鄭先生的分析,我只是從某些社會現象--從幹部到民眾粗野淩厲的言談舉止感受到了中國安靜文化的十分微薄。就說"說話",我幾十年的生活經歷,就領教過前輩"細聲說大事"的提挈,但在實際生活中,官場也好,坊間也好,家人也好,家人對外面也好,尤其是爭執和爭吵場合,"大聲說小事",誰也不示弱,誰都是"高八度"高分貝,以真理化身自居,以絕對正確自恃,先聲奪人,以勢壓人,好像不大聲自己就理虧,就成了落敗者,就臉面無光,在家人在眾人面前就擡不起頭。最"典型"者,就是文革中的兩派辯論,誰都想用近於吼叫的革命語言壓倒對方,也以這樣的吼叫得意,想象著對方在自己淩厲話語的攻勢下狼藉不堪落荒而逃。其實,文革兩派對陣開罵,文革之前一次次政治運動已經形具備了這樣的精神氛圍,就是說,訴苦、控訴、以牙還牙反擊的語言成為暴力--語言暴力風行官場坊間已曠日持久。
我油然聯想,在某種程度上,當下的影視劇也程度不等地延續著這樣的語言暴力。
正是我時而"聽"電視而更加感覺到了影視劇里的語言暴力。我終於明白,由於充斥"語言暴力",也是我離開電視的一個原因。
可以說得更具體一些。我們電視中的影視劇可分為譯制片和國產片。先說譯制片,我看過DVD上打著翻譯的中文字幕,人物對話用中文標出,可片中的人物說話是原聲,就是說能讓觀眾體會片中原有的對話方式和對話氛圍。DVD包括戰爭片、諜戰片、生活片、愛情片,劇情中充滿矛盾沖突,以前兩類片子為例,敵我兩條對立的線索貫徹始終,除了很少數場合上級對下級、我方對敵方大聲喝斥幾句,或敵方大聲挑釁,我注意到,在更多的場合,人物講話聲調並不高揚,完全是生活化尋常化的。有這樣一個場景:德國納粹特務逮捕一個組織反抗的猶太人(敵人),希特勒對猶太人進行種族滅絕式清洗,德國社會充滿了對猶太人的仇恨,場面嚴峻卻是安靜的,前者並沒顯示"我代表德國"的浩然正氣而提高聲調,可劇情的緊張不減。至於生活片愛情片中的因為婚外情導致婚姻危機,夫婦雙方對立,他們的爭執並不高聲,而且沒有你來我往的長篇大論式、憤怒得無可復加的打壓和辯護。當然,這樣的藝術場景或藝術效果來自導演的風格,導演在劇中做足了相關鋪墊,相信觀眾能明白,但更重要的,恐怕跟所在國安靜文化的長期浸染,導演無意中采取了這樣的對話方式,如此藝術場景既符合生活的真實人物的真實,也符合該國民族文化的特質,影片並不會因此而降低質量。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