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舉個最典型的例子: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時候,林則徐作為有見識的中國官員,就開始廣為搜集西方各國的材料,並讓人編《九洲志》,翻譯了一些關於世界地理的書。他還利用華僑搜集了大量的西方的報紙進行翻譯。但是他的這個工作卻受到了從上到下的排擠,當時大多數官員認為林則徐破壞了中國的文化,讓狄夷的東西影響了中國。後來林則徐把收集的材料交給了好友魏源,魏源整理後編成了《海國圖志》。《海國圖志》著重介紹了外國的機器、先進的武器,並提出了“師夷長技”的觀點。結果很多人看了這本書感到震驚,認為是宣揚狄夷之技加以排斥,這本書在當時的中國也沒受到重視。但這本書傳到日本後,在短短幾年內就翻印了21版,對日本的明治維新起了一定的啟蒙作用。大家看,林則徐、魏源編寫這本書是為了啟發國人,但是他們受到了國人的排斥;相反日本人對此書如獲至寶,經過明治維新變得強大了,反過來又侵略中國。
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對新語言及其帶來的新知識,如果片面排斥,那只能使自己變得落後。
2.主觀抵制行不通
應該承認,從近代開始,絕大多數中國的新東西都是通過西方引進,語言也是這樣。如果你一定要把這些詞都排擠出去,我們還怎麽說話?新詞的使用是自然而然的,主觀抵制行不通。
比如說“Taxi”,大陸譯為“出租車”,香港稱“的士”。改革開放之初,有文章公開說不能稱“出租車”為“的士”,因為香港是殖民地,我們現在再用香港的話,就是“自我次殖民地化”。但現在很多人都管乘出租車叫“打的”,“打一個的”。
後來還有一個爭論:說計算機不能叫“電腦”,因為“電腦”是說機器有腦子,也就有思維,思維是和人的實踐相聯的,機器不可能有實踐,怎麽能和有思維的人腦相提並論呢?所以說用“電腦”這個詞是唯心主義的,不能用“電腦”這個詞,只能用“計算機”。但是現在,大概說“電腦”的人比說“計算機”的人還要多,起碼不會少吧。
還有越來越多的青少年習慣用港台腔的詞匯。比如用“哇”、“耶”表示驚嘆。過去有許多規定,不許用這樣的詞匯,其實也沒有什麽效果,新一代自然而然就是這種表達方法了。現在常用的“作秀”也來自港台,是譯自英語的“show”,就是表現、表演、顯擺的意思,剛開始這個詞也是少數時髦青年才用,現在不是也成為普通話了?我就多次在一些主流媒體上讀到文章,告誡領導幹部要做實事,不要“作秀”擺花架子。來自台灣的詞匯還有很多,如“資訊”、“提升”、“考量”,與我們原有的“信息”、“提高”、“考慮”已開始並用。這種影響當然也不是單方面的,比如以前主要是台灣詞匯單向影響內地,現在隨著內地經濟的發展,許多內地詞匯也在台灣流行,簡化字在台灣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對此我以前知道得不多。因為我一直關心的是改革開放以來港台詞匯對內地的影響,但不久前幾位來京的台灣學者對我說,以前內地詞匯對台灣幾乎沒有影響,但近幾年內地經濟強大,內地詞匯在台灣的影響也大增,並且越來越大,還舉了一些例子。我記得有一個詞是“氛圍”,說開始他們不知道內地經常用的“氛圍”是什麽意思,現在懂了,他們也常用這個詞。看來由於所處環境不同,我們感受更多的是台灣詞匯對內地的影響,而他們感受更多的是內地詞匯對台灣的影響。這也證明了經濟發展對語言、文化取得“平等權”的重要性。這種互動,對兩岸的理解、交流、統一應有正面意義吧。
前年胡錦濤總書記和連戰主席舉世矚目的會談,新聞公報就說“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是國共兩黨的共同“體認”,雙方決定共同發布“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這多次出現的“體認”、“願景”(vision),立即被收入即將付印的新版《現代漢語詞典》。事實說明,我們的最高領導層並不排拒來自台灣的詞匯。
前面講到“方言”對“普通話”的影響,主要是講事實上如此,普通話是我們祖國大家庭共同的語言,大家都可以、也都有權為普通話作貢獻嘛!就看誰的本事大,貢獻做得多。生猛、炒魷魚、忽悠不是使我們的普通話更生動、更豐富嘛。當然,語言是隨社會發展自然而然發展的。總之,這種影響、互動是不以人的主觀意願為轉移的。
3.以開放的態度對待語言的發展,並不會導致我們傳統文化精華的萎縮
在當前社會飛速發展的時代,語言畢竟是五光十色的,雅俗共存,魚龍混雜。我認為無論是方言還是外語,都使我們語言更加豐富。從前日本通過中國來吸取新詞匯,後來中國又大量的從日本吸取新詞匯,這種師生易位就說明了想以保守、封閉的方法來保護民族傳統文化,結果適得其反,在許多方面更加被動。可見,想靠封閉來弘揚發展民族文化根本不可能。語言的影響力以一個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作為載體,表現更明顯。
比如韓國,現在全國都在轟轟烈烈地學英語,而且政府還提供了財政支持——建了英語村,提供封閉式的學習環境。現在韓國的英語教學是從小學三年級開始的,據說以後更是準備從一年級就開始英語教學。韓國很多家長,很早的時候就把小孩送到美國或其他英語國家去。還有更過分的,據說韓國人舌頭的形狀影響學英語,所以有些家長給自己孩子的舌頭作手術,“整舌形”。那麽韓國自己的語言文化是否就因此萎縮了呢?恰恰相反,現在在全世界範圍內,韓國的文化掀起了強勁的“韓流”,中國,日本等東亞國家更是受到“韓流”的影響。韓國的轟轟烈烈學英語和當下“韓流”的湧動,其實有種內在的聯系。
大家都知道王世襄先生吧,他對中國古典文化,如家具、瓷器,甚至對鴿哨、蟈蟈籠、葫蘆等都有深厚的研究。同時,他的英語也非常好。這就說明,漢語和英語並非就是對立。現在有人提出一種觀點,認為社會上人們學英語的氛圍熱過了頭,會影響、沖擊漢語的使用。其實我們從近代的歷史來看,眾多有作為的學者都是中文功底好,又能兼通一門外語的。馮友蘭、錢鐘書、季羨林、周一良、聞一多、陳夢家、侯仁之……多得舉不過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而言,他們都是“國寶”級的人物,但他們的外語不都很好嗎?
當下在全球也出現了一股“漢語熱”,當然有人不同意,認為還不熱,但我認為這是相對而言的,現在學漢語的外國人比從前多得多,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熱”。在改革開放以前,我想這種漢語熱是不會出現的,恰恰是我們打開國門、逐漸融入世界,中國的經濟飛速發展,別人才會來學習漢語。所以我認為國內的英語熱與國外的漢語熱之間有一種辯證的關系,與韓國英語熱和“韓流”的關系一樣,只有開放、改革,才能增強中國的國力,中國的文化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才能有吸引力,中國的語言才有可能在世界廣泛地使用。隨著印度軟件業的發展,印度一些語言對英語有明顯的影響,最近有英國媒體報道說,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近來英語也開始受到漢語的影響。
總之,只有打開國門,對外開放融入到全球的潮流中,這時候你的文化也才能對全球文化有影響,你想封閉起來,采取排斥抵制的態度,你的文化、你的語言對外也是沒有多少影響力的。
今天我就講到這里,希望和大家更多探討一些問題,謝謝!(愛思想網站2007-04-11)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