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陽·文化創新設計探析(上)

(本文作者楊陽:湖南大學,湖南、長沙,410082) 

摘要: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高頻率地出現在世界各舞臺上;雖然設計質量參差不齊,但可以看出傳統文化設計的回暖的趨勢;本文重點通過對日本傳統文化創新歷史的研究,從文化內因與設計的關系、文化創新的發展層次等方面進行分析,希望為我國文化創新設計提供有益的參考。 

1、背景與現狀

 

自從改革開放之後,中國朝著工業化和量產化的方向不斷前進,經濟迅速發展;同時在這樣現代化的洪流中,我們的傳統文化也在短時間內被外來文化大面積沖擊——在機械、理性、嶄新的量產設計中,以傳統手工技藝為導向的作坊式經營模式基本已經沒有生存空間, 以地方特產和區域市場為主的地方輕工業由於受到發達地區密集型制造業的沖擊已經基本 被摧毀,中國傳統的“舊”設計被民眾慢慢質疑、放棄;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中,對國外優秀設計的照搬成為了普遍現象,而“中國設計精神”則逐漸被擱淺了。 

進入 21 世紀後,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在多元化競爭激烈的當 下,文化是國家的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部分。而文化創新設計作為文化輸出的重要形式,被各業界重新定義與思考。但短時間內,在充斥著外來文化的大環境中,面對我們的設計精神斷層,要對數千年的文化進行整理和繼承,是件極不容易的事情。而我們的傳統文化在創新發 展過程中,也確實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說,基於需求,急於投放市場,找不到任何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粗糙設計,使消費者對於文化創新設計失去信心;重點體現在近年來的旅遊紀念品市場,無設計、無品牌的相似的旅遊紀念品充斥各個旅遊景點,導致遊客消費掉新鮮感後,對地區文化沒有任何沈澱,對中國傳統文化也沒有起到正面的傳播作用,等等問題; 在文化創新設計方面,日本設計作為亞洲文化創新發展的先行者,已基本發展成熟,以其獨 特的氣質在世界設計舞臺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發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來參考。

 

2、定義“文化創新”

 

現代與傳統, 處於兩個相對矛盾的範疇;而文化創新,則表現在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文化在交流的過程中傳播,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一方面,不能離開文化傳統,空談文化創新;另一方面,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著眼於文化的繼承,取其精華, 去其糟粕,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

 

3、文化內因與設計的關系

 

近幾年,我們一直在提倡發揚中國的傳統,“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注入當代設計中“也 時常出現在各大品牌設計論壇的話題中,但傳統文化元素究竟是應該如何恰如其分地體現到具體設計中呢?在《我的古典》一文中,田中一光曾經闡述過,不管在亞馬遜熱帶雨林中, 還是紐約現代都市中,他接收到的信息都會被血液中日式的“花鳥風月“的因子所影響,他拍出來的照片或者設計出的作品很容易被打上“日本設計師“的標簽,大概是因為“那深深棲息在身體某處的靈魂“,即文化內因。黑川雅之也曾結合自身的經驗講到:“一些日本設計師,他們體現了一種對傳統的記掛,所以才可能自然而然地表現出這樣一種文化特質。我 們剛開始去學習別人的作品,去看別人的著作,同時就要建立起自己獨特的視角,在這樣的一種觀點和視角下,我們看待周圍的人群和社會才會產生不同的思維方式。” 


設計評論家厄爾認為,日本設計可以總結為兩大類,即:1、色彩豐富的,裝飾的,華 貴的,創造性的;2、單色的,直線的,修飾的,單純與儉樸的。

日本人獨特的審美情緒和美學觀念,自始至終滲透著日本民族固有的精神。這種精神就是深植於日本設計師審美與思 維方式中的文化內因——日本的美學傳統,重視細節,重視自然,講究簡單、樸素,講究美 學精神含義,這些構成了日本設計的精神支柱。日本的現代設計自上世紀五十年代起開始大 力發展,其現代的設計以特有的民族性格在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設計界取得一席之地, 在現代高科技工業沖擊中,其“古典“系統依然在無意識地運作著,傳統文化並沒有消亡, 反而與現代設計融為一體,作為精神支柱植根於日本現代設計理念中,使日本設計表現出獨 特的氣質,成為別國無法取代的重大特征。
 

而這種文化內因,並不是刻意去建立起的一種想法或者觀點,而是在自己的自然而然的 奮鬥和實踐過程當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種意識。黑川雅之說,在中國很多地區會體現一種 “刻意性”,比如刻意追求自我隱忍和刻意追求中國元紊,“其實並不需要這樣的刻意,因為作為中國人,你的想法、你的行為,本身就是中國元素。”所以,我們的文化內因早就已經存在於我們的審美與思維當中,不需要刻意去追求,沈下心去做優秀設計,中國味道就會慢慢滲透出來,這樣的設計就是“中國設計“。

 

4、文化創新的發展層次

 

中日兩國同屬東亞儒教文化圈,由於歷史的淵源,在傳統上會有諸多相似之處;而在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問題上,日本確有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在工業產品技術、設計師等方面,日本對待傳統文化,是更多地從精神上、思想上以及功能上來考慮,而不僅局限於形式,經過從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集體主義工作方式到二十一世紀初對設計個性化的標 榜,日本成功完成了從對形式的模仿到註重對“日本”精神的塑造的轉化;總結起來可以發現,外來文化對日本本土設計文化的影響的層次是三步漸進式的:模仿、轉化、成熟的“日 本設計制造”。 

二戰結束後,西方工業產品剛剛進入日本的時候,日本人從技術到造型對其進行完全的照搬和模仿;那段時間,日本設計師將歐洲幾乎所有的產品的功能和造型都拿到了日本,日本人似乎失去了自我;但事實上,這種模仿僅僅是物質層面的,因為日本政府非常警惕日本 民族性的喪失,害怕這種西方化逐漸發展到精神領域,所以再三強調“和魂洋才”,只吸收西方的科學技術和產業部門中對自己有用的部分;逐漸地,日本設計師開始嘗試在歐美設計的外型上加入日本化的元素,雖然這被看做是嫁接行為,但是通過幾十年時間的努力探索,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前的廉價劣質的“日本制造”終於轉變為“優秀的產品”。通過自覺的 思,設計師將對日本傳統文化的思考逐漸反映到他們物質層面的再創作,使產品中更多的包含了日本的民族氣質;而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日本經濟迅速發展,針對日本普遍的過剩消費等社會現象,日本設計再次發力,將日本文化中“直線、單純、簡樸“的基因灌輸到” 合適就好、資源循環再利用“等新生活理念的設計中,以無印良品為代表的新一代優秀日本 設計中承載了時代對日本文化的詮釋,使得全球化趨勢下的日本產品還可以鮮明的標有“日本制造”的文化標簽。 

這三個層次的變化與文化結構的三個層面恰好是契合的,外來的物質層面的東西經過日本民族特有的組織方式與結構方式,使其轉變為日本特有的文化。日本設計經歷過的這三個層次的變化,也正是中國設計正在經歷的,需要承認的是,在這個階段,我們落後的可能不僅僅是產品設計的實體,還包括設計思想、設計研究以及與設計生產相關的政治、經濟、社會以及技術的各個層面。意識到落後才有可能趕上和超越,我們從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對外來 文化物質層面的簡單模仿的第一階段,到 90 年代時期去嘗試以我們的組織方式與結構方式 將外來的優秀文化融入我們的民族文化的第二階段,我們已經走了很遠——政治方面我們有 “中國特色“的旗幟的指引;經濟方面,企業的生產模式也從開始的”OEM“,”ODM“到現在的”OBM“和”OSM“的各種轉型嘗試;社會方面,各大高校也從很早之前開始大力開展文化創新相關的課題、課程、工作坊和夏令營,一邊整理保護我們豐富珍貴的地區傳統文化, 一邊將設計研究作為高端平臺服務於地區產品而結構的改變,並輸出相關文化創新人才到社會的各個行業中…雖然慢速,但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傳統文化創新堅定探索的腳步。

Views: 20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