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談讀書經驗之不可取代,我們當然首先會想起文學。誠然,無論是一首短詩,或者一部浩大的長篇,往往都能夠在此身所在的此時此刻,忽然辟開了一道異類的空間。那種感受,有時候甚至可能會是一種直抵指尖末梢神經的生理反應。但凡認真的文學讀者,我猜,大概都會同意這是任何其他藝術形式所不能夠替代的獨特經驗。不過我當然曉得,很多人並不同意文學的閱讀體驗也能夠具有知識含量。那些人甚至可能是也嗜讀聞名的人。例如李嘉誠,他算是富人之中愛讀書的典型了。但是我不止一次在媒體的採訪上面看到,他說自己從不閱讀小說之類的虛構東西。理由相當簡單,那就是浪費時間,「學唔到嘢」。文學經驗真的和知識無關嗎?這個問題如果要討論下去,也許得長篇大論的來探究一下到底什麼叫做知識。 

與其糾纏這種抽象的討論,我們不如來看看到底什麼樣子的知識學習,才算是不浪費時間。這就要說到今天在大陸很流行的一個詞了,「乾貨」。在許多想學李嘉誠那樣,以知識來改變命運,時間太少,而工作又太忙的人看來,所有的知識都應該是「乾」的。這也就是今天一些宣傳語句非常誇張的知識付費媒體最強調的一點,它們只提供沒有水分的乾貨。哪怕是讀書,他們都能夠為你省下大量的「客套的內容」。依照這種想法,文學閱讀就算真能讓我們學到一些什麼有用的知識,花時間去看一部長篇,也還是太過浪費時間,因為裏面有太多的情景形容,太多的人物描述,和太多的角色對白,為什麼作者不能夠再乾一點,用幾句話去說明他要強調的主旨呢?不止文學,就連一些本身應該很「乾」的書,比如哲學,其實也都還可以再多榨點水分出來。 

既然如此,我們不妨來看看一個非常乾燥的現實例子。柏拉圖的《斐多篇》是他早期對話錄中的名作,幾乎所有念哲學的人都會讀過。這本書到底在講什麼呢?維基百科如是說:「《斐多篇》是柏拉圖的第四篇對話錄[1],內容為蘇格拉底飲下毒藥前的對話。斐多篇當中的敍事者為斐多,一個曾受過蘇格拉底幫助的年輕人並成為其弟子,在蘇格拉底死亡當年亦跟隨在他身旁。斐多的對話對象為弗里烏斯的伊奇,一個同是哲學家的朋友。在對話中,蘇格拉底從多方面試圖證明人靈魂的存在。」 

這夠「乾」了吧?但是從這段話你能學到什麼呢?你學不到蘇格拉底視死如歸的理由。你不知道他怎麼樣來論證人類靈魂的存在。你也不會曉得,那些論證如何串聯起了形上學與知識論。當然你更不會注意到,在蘇格拉底臨死之前,他最重要的學生,也就是這篇對話錄的作者柏拉圖,他居然並不在場。這個細節重要嗎?當然重要,歷來有多少哲學家就是拿着這一點大做文章。我以為,許多宣稱能夠替大家省下「客套內容」的書籍簡介,省下的就是這些你不知道就幾乎是對這本書一無所知的內容。 

我並不反對書籍簡介和導讀,起碼我自己就是幹這個的。我只是想再次強調,看或者聽一本書的介紹,到底和真的去讀過那本書是不一樣的,特別是那些在人類知識領域起到分水嶺作用的經典著作。絕大部分的導讀跟簡介,都能夠讓你非常迅速輕易地獲得一本書的結論;可是抵達這個結論的過程呢?儘管它有時候可以十分枯燥,十分晦澀,十分繁瑣;這條令人非常痛苦的道路,往往卻是一部經典之所以為經典的核心理由。行走這段旅途,本身就是一種知識的獲取。或者用當前知識付費媒體用戶可能會喜歡的一句大白話來講,他給你的不是訊息,卻是一種思考的方法。 

它還可以是一種極度深刻的體驗。有過這種體驗的人,必然不會忘記來時路上的一草一木。我還記得那年春天。我用一個晚上,只讀了韋伯一本著作的其中一頁。韋伯的作品並不頂難,後來回想,那本書其實也不是很艱澀。但是那幾個鐘頭,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卡在那裏了,動彈不得。直至拂曉,非常戲劇性的,窗外一聲雀鳥鳴叫,我猛然一拍桌子,忽然我搞懂了,我明白他想說什麼了。我肯定無數讀者都曾有過這類eureka時刻,它帶給我們的不止是一種狂喜,更是一種不可斷裂的聯繫。自此之後,這頁紙上的言語徹底消融在我的血脈,是我的一部分了。 

於是我們就能明白,為什麼有這麼多知識付費媒體的用戶,以及每天在手機上面吸收大量資訊的人,會抱怨自己聽了那麼多,看了這麼久,到最後居然好像什麼都沒有學到了。那些「乾貨」似乎沒有在他們腦海當中留下任何印象,他們學到的似乎只有學過的幻覺。根據我的經驗,這並不是因為那些「乾貨」還不夠乾,恰恰相反,是它們太乾了。就拿剛才那段維基百科關於柏拉圖《斐多篇》的介紹來講好了,這篇雜碎看到這裏,你還記得它講了什麼嗎?由於它省掉了所有「客套的內容」,所以「證明人靈魂的存在」這幾個字幾乎就像從天而降的石化種子,縱使這片土地再肥沃再滋潤,它也不可能生根抽芽。也就是說,這種簡介雖然能夠起到之前提過的那種地圖效用,在我的大腦裏面立下一座又一座界碑,標明方向、路程與地名;可這卻很容易是一幅山脈、河流,與市鎮不斷在上頭消隱遁去的地圖,你才在這個角落畫上一座新發現的冰川,前天剛測量過其直徑的火山口竟已無影無蹤。除非你天賦異稟,過目不忘,否則這類沒有任何外延,乾淨到近乎枯萎的信息,絕難和你已有的認識形成一個系統。既然它沒有被組織進你自己的認識體系,你自然容易忘記它的存在。 

我們上學的時候可能都見過這種同學,翻過無數的入門導論,後來卻像是一無所知。那其實是種誤會,這類乾貨的真實作用,並不該是要取代你讀書的真實體驗。它是旅遊手冊,指引你進入目的地的門徑,或者可以替你節省一點時間和力氣。但那個應該很有價值和吸引力的處所,畢竟是要你自己走進去的。如果要用一句「乾貨」來總結我的想法。就是這一句老話:欲速則不達。(2017-11-26 原載:獨立媒體)

Views: 4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