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10月6日早上,去中研院史語所聽復旦大學劉釗教授講座「從出土資料看《山海經》」,由於題目的關係,聽眾比平常多很多,多達三十來人,其中有外行人,也有讀過幾本雜書就想來印證一下的那種。當然,核心的同行,還有講座的內容,都是不會令你失望的枯燥:我們現在確認了《山海經》可以和許多出土文獻互證,對其內容和來歷更有把握了一些,也可以訂正今本的一些錯字,這些進步都很確實。然而,要說整出一個嶄新的貫通上古史的視野,或至少編一個比今本更可靠的新版《山海經》出來,都還早,再等幾年吧。學術就是這樣,急不來。
聽完出來,順便去近史所逛一逛,想幾年前我寫碩士論文還在這裡查過外交部檔案。一樓有個攤子在賣大陸的文史書籍,當然要看一看。在諸如《周易今古文考證》和《XXX日記》這些超硬的書名中,有一本很是獨特:《網絡文學經典解讀》,北京大學出版社,日期是今年2月。其後記曰:「這本書是北京大學網絡文學研究課程開設五年以來的成果結晶。」
且不急著介紹,先來問問大家:你覺得,這樣一本由正統的學術界,用正規的研究方法和論文寫法,處理野蠻生長、甚至是亂七八糟的網路小說,寫成的專著,可以寫到多好?
在以往,大部份的答案,應該都是「沒什麽希望」的,依據有二:首先,正統學者,要嘛是跟不上時代的老學究,要嘛就是只想著交作業拿學位、死板地照規格來寫的研究生;再者,每個學科都有它固有的「議程」,當他們碰到一件新事物時,通常首先會做的,都是把它放到我的框架裡,看看這裡面有什麽可以拿來講我們一直在講的那些議題。然而,這些「研究對象」所在乎的東西,和你「研究者」所在乎的,未必是一回事,這就談不到一起去。
再來,有一個說來可笑,但卻是實實在在的干擾因素,就是「體面」的感覺。舉例來說,如果一部小說,引用了中國和西洋文史的典故,繼承了某些經典的筆法,觸及了什麽現實的問題,和本地的幾位前賢作了對話,我們學者覺得這很能登上大雅之堂,談起它來,感覺就很自然,甚至會很樂意。因為學術論文要講一個體面,而上述這些,通常都是被認為體面的。或者那部作品是離經叛道、顛覆傳統的東西,那也好,學者把它納入本學科的議程之中,連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族群、階級、性別這些議題,它也就體面了。學界對此有個術語,叫做「典律化」(canonization)。
而如果這部小說,引用的是日本漫畫、網路流行語的典故,敘事手法取自電腦遊戲和一些雜七雜八的東西,探討的是萌、爽、潮、狂霸酷跩炫之類的概念,甚至大搞色情暴力,又或者只是在惡搞,並和圈子裡各種奇葩的名人對話,而其創作動機也只是為了娛樂和賣錢的話,學者又會怎麽談呢?就會像把臭豆腐當成大便一樣,掩著鼻子,戴著手套,勉強為難地處理:先劃清界限,表示我並沒有贊同這些作品,拉開距離;對這圈子裡的各種用語,加引號,表示我並沒有接受這一套。總之,就是盡量想辦法,不讓那些「不體面」的東西,汙了我文章的體面。
用小孩子的話來說,如果研究對象是和我們是「一國」的,那一切都好談;如果它和我們不是「一國」的,那就比較費心了;至若它是異端,或者是敵國的東西,那就更尷尬了。
(網載照片)
雖說,我們的思想只要開通一點,也不必特別徵引什麽理論,就可以放下這些使人糾結的名相,而去專心在學問上見真章;可是,寫論文不只是你一個人的事,你得顧及整個學界、你的校系的體面,至少也要過得了審稿的關卡。而我們一旦存了一個「過關」的念頭,就會開始自我審查,迴避各種感覺上不體面的東西。長此以往,學術論文就不免繼續是那一副生硬艱澀、而且與現實脫節的樣子。如果只是艱澀那也還好,但若與現實脫節,甚至落後於學術圈外的討論水準,那就沒救了。
那麽,怎樣才能做到好?說來也容易:捨棄那種表象的體面,而從紮實的內容、精闢的學問,去建起你一套別開生面的體面,來與既有的圈子相容或分庭抗禮,就可以了。但如果你不是逍遙自在的一個人,而是要對群體負責的體制中人,這便需要你眼光夠精準、心誌夠堅定、心臟夠大顆,才能帶領同仁來一起完成。
這本《網絡文學經典解讀》的主編邵燕君教授,就有這樣的慧眼與氣魄,與十幾名同學一起做到了。
下面先貼一下這本書的目錄,大家可以測驗一下,裡面提到的書,你知道多少?看過多少?
目錄
導言 網路文學的“網路性”與“經典性”/1
一、網路文學的“網路性”/2
二、“網路性”對雅俗二元對立結構的瓦解/7
三、“網路性”“類型性”與“經典性”/10
四、“網路類型經典”的初步定義和選文標準/16
五、“學者粉絲”:研究者的立場和方法/18
第一章 西遊:青春的羈絆——以今何在《悟空傳》為例/27
一、西遊“同人”:從“大話西遊派”到“玄幻西遊派”/28
二、《悟空傳》:網路時代的“公路小說”/33
三、成長:是“轉圈”還是“羈絆”?/38
結語:後青春期的“中二病”/43
今何在創作年表/45
《悟空傳》粉絲評論綜述/46
第二章 奇幻:“惡人英雄”的絕望反抗——以煙雨江南《褻瀆》為例/50
一、奇幻類網文的一座孤峰/51
二、多重“褻瀆”的悖論/54
三、愛情:唯一的救贖之地與避難之所?/56
四、絕望之路:“好人英雄”“賤人英雄”與“惡人英雄”/57
五、“知識就是力量”與“技術天花板”/61
六、“平衡設定”與“任性YY”/63
煙雨江南創作年表/65
《褻瀆》粉絲評論綜述/66
第三章 修仙:東方新世界——以夢入神機《佛本是道》為例/71
一、何謂修仙:從“仙俠”“修真”到“修仙”/72
二、《佛本是道》:溝通人神、再造仙境、重寫神譜/76
三、怪力亂神:修仙小說的“新自覺”/82
結語:修仙——古老又現代的超脫之夢/87
夢入神機創作年表/87
《佛本是道》粉絲評論綜述/89
第四章 玄幻練級:作為欲求表像的數目化抽象世界——以天蠶土豆《鬥破蒼穹》為例/93
一、作為表像的“世界”:抽象化與等級數目化/94
二、作為欲求的“世界”:超越社會的束縛與身體的限制/97
三、現實理性的“鐵籠”/102
結語/105
天蠶土豆創作年表/105
《鬥破蒼穹》粉絲評論綜述/106
第五章 盜墓小說:粉絲傳奇的經典化之路——以南派三叔《盜墓筆記》為例/113
一、以“盜墓”的名義集結類型/114
二、“燒腦”和“走心”:男女“稻米”的不同快感/117
三、“浪漫之美”:對傳統文學批評的挑戰/124
南派三叔創作年表/129
《盜墓筆記》粉絲評論綜述/133
第六章 歷史穿越:“大國崛起”與“個人圓滿”的雙重YY——以月關《回到明朝當王爺》為例/138
一、回到明朝去“維新”:“崛起”的集體無意識/139
二、理想主義“權臣”與“歷史外掛”/142
三、作為“男性向”小說快感機制的“女性”/146
餘論/150
月關創作年表/153
《回到明朝當王爺》粉絲評論綜述/155
第七章 網路官場小說:“去政治化”的現實書寫——以小橋老樹《侯衛東官場筆記》為例/161
一、兩種類型與兩條脈絡/161
二、中性的敘述與客觀的“官場”/164
三、從“成長小說”到“成功指南”/166
四、“當官是一門技術活”/170
小橋老樹創作年表/175
《侯衛東官場筆記》粉絲評論綜述/175
第八章 穿越文一清穿:“反言情”的言情模式——以桐華《步步驚心》為例/184
一、穿越文:作為一種類型的出現/184
二、不問來路,不求歸去/187
三、沒有江山,何來美人?/190
四、臣服王權的歷史/192
桐華創作年表/195
《步步驚心》粉絲評論綜述/197
第九章 宮鬥:走出“白蓮花”時代——以流瀲紫《後宮·甄嬛傳》為例/201
一、大周後宮:硝煙彌漫的大觀園/202
二、甄嬛:反“白蓮花”女主形象/207
三、官鬥劇:在“亞文化”與“主流”之間/214
流瀲紫創作年表/219
《甄媛傳》粉絲評論綜述/221
第十章 都市言情:愛情已朽,如何重建神話?——以辛夷塢《致我們終將腐朽的青春》為例/228
一、告別革命,推開瓊瑤/229
二、“易朽的青春”與“不完美的男主”/231
三、渴望絕境,揮霍青春/234
四、橡樹已去,木棉如何依舊?/236
五、再造禁忌,搶救愛情/239
辛夷塢創作年表/243
《致青春》粉絲評論綜述/245
第十一章 耽美:不止是“沈溺於美”——以風弄《鳳於九天》為例/249
一、耽美的內涵及其在中國的發展/250
二、《鳳於九天》的“男男羅曼史”/254
三、從風弄的創作看耽美同好社群的文學理念/259
結語/263
風弄創作年表/264
風弄小說粉絲評論綜述/266
第十二章 “廢柴”精神與“網路女性主義”——“女性向”代表作家妖舟論/273
一、“小市民”的“廢柴”精神/274
二、“網路女性主義”:幻象空間的性別革命/279
三、“我愛你”不如“在一起”/285
妖舟創作年表/290
妖舟小說粉絲評論綜述/292
第十三章“情懷”“世俗意”“文青範兒”——“最文青網路作家”貓膩論/297
一、“情懷”:啟蒙精神的網路迴響/299
二、“世俗意”:從草根立場肯定“中國精神”/302
三、“文青範兒”:文學傳承、網路性與個人風格/307
結語/312
貓膩創作年表/313
貓膩小說粉絲評論綜述/314
網路文學詞條舉要/325
網路文學重要類型文發展簡史/350
後記/399
先說一下:它每一章雖說是以一部作品、一個作者為例,但其實也提了十幾年來許多重要的同類作品──這可不是能夠臨時惡補出來的,一定是要長久浸淫在這裡面才做得到。為什麽呢?
很簡單:因為這些網路小說,除了《悟空傳》算是短的,一部動輒上百萬字,長到三百萬、五六百萬的都不少;雖然閱讀難度大都很低,可也不是短時間內就能看完的。我的閱讀速度算是快的,小時候和同學一起看一本書,我兩面都看完了,同學還沒看完第一面;即便如此,一部五百萬字、至今一千六百多章、仍在連載中的《修真四萬年》,我也花了四天(扣掉做別的事的時間,大概二十多小時)才看到最新進度。通常作文史研究,我們一天也可以抓重點來啃上幾本大部頭的書;而這裡,雖然網路小說多半很「水」,但就算你用上略讀和速讀法,也是要耗去大把時間,才能進到可以作縱向橫向比較研究的程度。
這些書我看過多少?《悟空傳》、《褻瀆》是看過的;《佛本是道》沒看,但作者夢入神機後來的《龍蛇演義》、《陽神》看過,其他修仙小說也看過幾十部;《鬥破蒼穹》聽說太毒了沒看,但類似的我看過不下數十部。《盜墓筆記》只看了一點,但看過比它更早的《鬼吹燈》四部;《回到明朝當王爺》看過一半,其他歷史穿越小說看了一百多部吧;《侯衛東官場筆記》沒看,其他官場小說也看過幾部;《後宮甄嬛傳》倒是沒看,電視劇也沒追;十至十三章所提到的也沒看。
想想都有幾億字了,真可怕。這也是因為,我是從網路小說興起初期就開始看的,記得在起點中文網上追的第一部是《異時空中華再起》,之後還收過《新宋》的實體書。大陸網站崛起前,臺灣的作品我也有看,可惜我們的作者與市場沒能像大陸這麽瘋狂。
而這本《網絡文學經典解讀》的作者們,除了顯然有通讀原作和大量同類作品,他們還把龍的天空、百度、豆瓣等各個論壇的書評與討論納入了文章之中,寫《盜墓筆記》文章的還提到了大量的同人作品。這一個個都是大坑,可以讓你什麽事情也不做就耗掉十來天的。如果不是已經在這個坑裡蹲了很久,不可能有如此的廣度。
單是第一步資料收集與事實整理的階段,已可看出這些作者都先是網絡小說的內行人、圈裡人、坑中人。再看學術含量,他們也不含糊,沒有辱沒北京大學中文系這塊招牌。
本書的分析與探討,最著重的,是作品與現實社會的關係;這很普通,但要做得及格、恰好,不只是說出誰都能說得出的事情,也不至過度詮釋,這就很不容易了。
次之,是比較這些作品和其源頭的傳統文學、歷史事實的關係;以往的學者,因為比較熟悉傳統,便總是容易站到傳統本位的立場上,去對這些野路子的著作說三道四;本書便不那麽崇古非今,也當然沒有以今非古,而是在充分理解各自脈絡的基礎上,平等對視,亦敢於作出大膽的肯定。例如第三章作者,指出了夢入神機在《佛本是道》中,統合了《西遊記》、《封神演義》和《蜀山劍俠傳》的世界觀,從頭整出了一套成體系的華夏創世神話──這個幾千年來沒有人做成的事,給他做到了。當然我們可以說,這大都是「腦補」,不必認真看待,然而本書說:「夢入神機的確讓無數後來的修仙小說作者獲益匪淺……在溝通人神、再造仙境、重寫神譜這一補全舊的神魔世界的過程中,創造新的修仙世界的一切資源都已準備妥當。」的確,重點不在這小說作出的統合神話是否合理可信,而是這「補全舊說」的思維,正是現代作者與讀者共有的興趣,這還有一個名詞叫「設定黨」。很多「設定黨」是設定一大堆、故事沒半點,而夢入神機這種作者,則不但給你設定,也紮紮實實碼個幾百萬字給你看。本書並不斷然多言誰好誰壞,而是飽具前瞻性地指出這之中的演進傾向。
最後,是面向學界同仁的諍言。近日我參加了「第四屆禦宅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巴哈姆特論文獎」,入選論文裡,也有人提出了問題:「中文系可以怎麽研究電子遊戲,可以如何回應時下的網路流行文學?」,然後試答說或許可以這樣、或許可以那樣,但還是未能跳脫「傳統本位」的積習,成果就有限得很。而這本《網絡文學經典解讀》,不但直接做了一套給我們看,主編還在導言中提出了「學者粉」這個概念,直接面對了「學界落後於現實、與現實脫節」的根本問題,指出了以往的學術慣習,在今天信息飛速流傳的網路時代,已經不再適用:
『目前「學者粉」的研究者身份定位和「新型民族誌」的研究方法概念越來越在流行文化研究界受到肯定,乃至成為主流。這本身也反映出網路時代學術生態的一種民主化轉型。如果說,源自人類學的民族誌研究不可避免地帶有殖民色彩的話,流行文化領域的經典民族誌研究也難免帶有文化精英傾向。它的前提是,粉絲群體缺乏自我言說的能力,包括以一種邏輯理性的方式關照、思考自身生活的能力,而學者原則上都在粉絲群體之外。崔宰溶博士在他的論文中就著意提醒,學院學者必須警惕一種文化殖民的傾向,他還舉了一個非常生動的比喻:學者們應該首先把自己當成一個外地人,而不是殖民者。面對難懂陌生的語言首先是學會,然後是翻譯。崔博士設計的「善循環」是:首先,理論研究者向網路文學的實踐者,特別是精英粉絲們學習,傾聽他們幾乎是本能地使用著的「土著理論」。然後,將它們加工(或翻譯)成嚴密的學術語言和學術理論;最後,將這個辯證的學術理論還給網路文學。這一忠告,對於像我這樣的由印刷文明哺育長大、成長於「啟蒙時代」的學者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時代變化太快了,在我這一代學者尚未完成轉變之際,「網路一代」學者已經蓬勃地成長起來了。網路文化本就是以粉絲為中心的,未來的學院學者基本都是某種流行文化的粉絲。當「原住民」有足夠學術言說能力時候,還要「外地人」做什麽?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對於流行文化研究者來說,「粉絲」是基本的入場資格,「學者」則是必要的方法,而對「學者粉」身份的自覺和自信則是「過渡期」最重要的秦質。』
這段諍言真是誠懇又精闢。導言的最後,更加中肯:
『在本書的討論、撰寫以及反反復復的修改過程中.我看到新一代的「學者粉」在蛻變成長。當然,目前他們的步履還相當蹣跚,學術體制的強大桎梏經常讓他們不敢邁步,如何把握好「學者」和「粉絲」之間的微妙平衡,這是需要每個人在嚴肅的學術研究和「深切的個人書寫」之間反復體味的。希望他們在未來的學 術道路上,一方面進一步接受「學術規範」的嚴格錘煉―─這是現代學術積累數百年來的專業法則,是絕不該丟掉的;另一方面,也更自信地運用自己作為粉絲的情感體驗和閱讀經驗──這是「網絡一代」學者無可替代的「獨門內功」。只有每一代人都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融入學術生命中,學術之樹才可能長青。』
臺灣和香港的同學們啊,趕緊跟上吧!大陸已經出現如此清醒又精實的同學與老師了。
*作者臺北人,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近現代史碩士,香港浸會大學人文與創作系博士候選人;作家、歷史研究者、也是漫畫工作者。2013年創辦「恆萃工坊」,目前的產品有《易經紙牌》和《東方文化學刊》。(來源 風傳媒)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0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