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在三個層次中,中央經驗是中國經驗的核心、靈魂和指導。地方經驗、基層經驗的重要性則在於它們共同構成了“中國經驗”、“中國模式”一個個亮點、一個個支點,共同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種新型社會主義歷程的一個個軌跡點、成長點。
現在發達國家越來越多的一流學者都在程度不同地研究“中國模式”;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正在思考和參考“中國模式”。他們正在做出自己的解釋。
中國社會學更有義務對整個中國經驗、對不同層次的中國經驗,進行調查研究,做出自己的符合實際的理論概括,以提升自己的理論品質,在這一方面完成理論自覺的使命,使自己的理論成為與中國社會發展、中華民族復興息息相關,與中國人民生活品質提高密切聯系,因而它是具有生命力的理論。中國社會學只有直面中國自身的發展實踐,從中獲取靈感、吸取營養,才能獲得具有持久生命力的理論成果。這就是近年來我們一直致力於通過實地調查開展各個層面“中國經驗”的探究的原因。我們深深覺得,研究中國模式或中國經驗是中國社會學立足現實的有效切入點。
正是根據“中國模式”三個層次的框架,筆者在前幾年就設計了兩套叢書,即“中國特色和諧社區建設系列調查研究報告”叢書,“當代中國城市社會發展實地調查研究系列叢書”,其創意就在於表達第三個層次社區建設經驗和第二個層次城市發展經驗在中國模式中的基礎性和重要地位。
現在,前一系列叢書已經出版了前三卷:即《和諧社區建設的理論與實踐——以鄭州市實地調查為例的河南特色分析》和《和諧社區建設的理論與實踐——以廣州深圳實地調查為例的廣東特色分析》,第三本《中國特色和諧社區建設“上城模式”實地調查研究——杭州“上城經驗”的一種社會學分析》。後一系列叢書已經出版了兩卷:一卷是《“中國經驗”的亮麗篇章——社會學視野下“杭州經驗”的理論與實踐》,另一卷就是《“三化兩型”城市:科學發展與和諧社會建設的具體體現——以鄭州實地調查為例的河南特色分析》[5].
第三,實地調查地方層次和社區層次是將前沿意識與草根精神結合的關鍵
筆者也多次強調:中國社會學要取得實質性的進展,有兩條特別重要:第一是站在國際社會學的前沿,把握社會學理論、方法、歷史研究方面的新成果、新趨勢;第二是深入到我國社會快速轉型的實踐,特別是在社會重心下移的今天,深入到基層的社區建設的實際,把握住制度創新的脈絡。這就是說,當代中國社會學要取得實質性的發展必須有一種“頂天立地”的精神。這里“頂天”,就是要追求前沿,要有世界眼光“;立地”,就是要深入基層,要有草根精神。頂天立地,就是要把追求前沿與深入基層結合起來,把世界眼光與草根精神結合起來。
那麼如何把兩者結合起來呢?在我看來,對地方層次和社區層次進行較為系統的有一定規模的實地調查,是將前沿意識與草根精神結合的關鍵。這是因為,一方面,進行實地調查,就要深入到城市發展、社區建設的實際中,具體考察所調查的城市、社區已經做過的和正在做的事情,分析他們取得的進展,他們碰到的問題,他們獲得的領悟,以及他們產生的困惑;總之要接觸各級領導、社區工作者、城鄉社區居民,與他們共享制度創新成功的喜悅,共同梳理其中的問題和教訓。這就需要草根精神,這本身也體現草根精神。另一方面,進行實地調查,要有先進的理念、廣闊的視野,科學的方法,即要有前沿意識,才能真正開動自己的腦子,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這就是說,實地調查本身需要前沿意識和草根精神的結合,更要促進這種結合。
在學理上說,社區建設研究、城市發展研究,實際上是一種比較研究,一種“特色分析”。這種研究,一方面並不是、也不能是單純就所研究的城市、社區來論這些城市和社區,而是要有全國的眼光、世界的眼光,也即前沿意識,同其他各地的城市、社區進行比較中來分析這些地方。沒有這種全國眼光、世界眼光所體現的前沿意識,無法進行“特色分析”,無法顯示各自的特色。同時,另一方面,又要深入到社區建設和城市發展的實際中,收集經驗材料,為進行比較提供事實基礎,沒有這種深入基層和地方的草根精神,也無從進行“特色分析”。特色不是一種純粹的文字演繹,而是一種根據事實的理論反映。
這種前沿意識與草根精神相結合的實地調查,也成為培養博士生從實際出發的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素質的生動課堂。因為實地調查的團隊主要是我們在校的博士生、博士後,同時也吸收已經畢業的部分博士生和博士後——他們有的已經成為本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參加。他們感到參加不參加實地調查大不一樣。這些實地調查給他們的社會學研究提供了許多新鮮的養料,使他們學會如何與不同的層次的居民打交道、進行溝通,親身體會到我們的地方和基層是如何實際運行的,幫助他們樹立建設性反思批判的理念和思維方式,從而改變過去從書本出發、坐而論道、慣於清談、慣於指責的習氣。
當然,“中國模式”、“中國經驗”是一個爭議很多的領域。當代中國是各種思潮的交匯點。不同的思潮對“中國模式”、“中國經驗”的看法和理解也不同。在這種背景下,進行實地調查,從實際出發,不被各種錯誤的思潮所誤導是尤其重要的。
注釋
[1]今年是費孝通先生和林耀華先生誕辰100周年。兩位先輩對中國社會學和中國人類學都做出了各自的巨大貢獻,值得我們隆重紀念和回顧。3月12日,我參加了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舉辦的一系列紀念活動中的一個活動,做了題為“當代中國社會學近十年的幾個熱點問題”的學術講演,主要涉及這樣四個方面,因為它們都值得我們再認識、再研究、再探索和再審視。這就是:一、費孝通先生對當代中國社會學所做貢獻再認識;二、中國模式或中國經驗與當代中國社會學再研究;三、民生為重的社會建設與當代中國社會學再探索;四、社會學馬克思主義還是社會學自由主義再審視。應一些雜志報刊的邀請,今分別發表。本文是其中的第二部分。
[2]就這一問題筆者在2009年12月3日《光明日報》用兩個版面的篇幅刊登了題為《社會學視野下的中國經驗》一文,並於2009年10月24日在國家圖書館所作的同名講演。
[3]至於筆者的觀點可參見《社會學視野下的“中國經驗”》,載《光明日報》2009年12月3日。
[4]秦宣:《“中國模式”之概念辨析》,載《前線》雜志2010年第2期。
[5]前一系列叢書有1《。和諧社區建設的理論與實踐——以鄭州市實地調查為例的河南特色分析》(鄭杭生、楊敏主編,黨建讀物出版社2008年版),2《。和諧社區建設的理論與實踐——以廣州深圳實地調查為例的廣東特色分析》(鄭杭生主編,段華明、楊敏副主編,黨建讀物出版社2009年版),3.《中國特色和諧社區建設“上城模式”實地調查研究——杭州“上城經驗”的一種社會學分析》(鄭杭生主編,楊敏、黃家亮副主編,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0年版)。後一系列叢書已經出版了兩卷:1.《“中國經驗”的亮麗篇章——社會學視野下“杭州經驗”的理論與實踐》(鄭杭生、楊敏、奐平清等著)於2008年底完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2010年版。2.《“三化兩型”城市:科學發展與和諧社會建設的具體體現——以鄭州實地調查為例的河南特色分析》,(鄭杭生總總主編,趙君、楊敏等著,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0年版)。
來源:《江蘇社會科學》2010年第6期(愛思想網站 2011-03-1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