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端午又至。近年韓國妄稱端午祭祀本源於韓國古俗,而與中國過去所謂紀念屈原水殉之事無關。
韓國人近年多有文化不明本源之妄論,但其妄論實與百年以來中夏學界之數典忘祖,致使文化根脈迷失有關。例如兩韓人種族中,自古本有華夏之血脈。漢武帝以後,兩韓之地數度乃為中國之行省。而韓國祖神朱蒙,實即華夏先祖之一的朱明、祝融。“高麗”一詞是“高勾麗”轉語,而從漢語語源看則與上古華夏東夷之東方神“句芒”有關(韓人會有異說,但余對此有詳細考證)。早在《山海經》中即有“朝鮮”之名稱。
華夏文明為祖源,而朝韓文化風俗則為別脈,其與中華歷史種族文化之密切,更甚於與古華夏文明關系也頗密切之日本、安南。至今日本舊俗仍多存唐以前華夏古俗之遺跡,而韓國舊俗則多存宋明文化之遺風。所以,韓國多種風俗文化本非其民族之原創,而是華夏古文明風俗之抄襲復制也。
但是,端午古祭確實並非源於紀念屈原,而是源於商周以前上古新年農事之祭祀。余此文收錄於《何新國學經典新考》。
端午節來源新論
五月五日端午,上古以為夏至陽盛之日。殷商古歷以之為嘗麥、種黍之新年,至今西南彜歷仍以為星回之節,演變為祭祀火神之“火把節”。故五五端午在上古實起源於火神及夏神祭祀之節。楚人自命為火神祝融之後,故屈原政治失意悲憤而於此日沈江。後人懷念屈原,乃以此日為祭屈原之日也。
韓國繼首都更名後,又欲將端午節本國化。而後人亦很少知道年節古俗的原始來歷。為正本清源茲略考如下:
一
端午,端,正也,始也。端午即正五,古文字“五”與“午”通用。故端午即夏歷五月的第一個五日。
聞一多雲“端午為持龍圖騰崇拜民族的祭祖日”。但何以設定此為祭龍祭祖之日,則前人無說。其實“端午”之設,是起源於上古之“夏至節”。上古以“夏至”(坤日)與“冬至”(乾日),為一年之兩大節日。
公歷以6月27日為夏至之日,約當夏歷之五月初。上古歷法之夏至則在五月初略相當於端午五月五,據常玉芝等考證,夏至之節,乃是殷商古歷的新年,嘗新麥植新黍之日也。
[按:近年商史學者研究甲骨文,發現夏歷五月是殷歷之歲首。常玉芝說:“氣象蔔辭證明殷歷歲末歲首的交接是在夏季。殷歷的歲首一月是種黍和收麥之月,即相當於夏歷五月。殷人是以“大火”星昏見南中的夏歷五月為歲首,所以殷正建午。”
“殷歷是以麥收後的始食麥、種黍及大火初昏南中之時作為歲首正月的。於農事,則稱‘食麥’月;於天象,則稱可標志歲首的大火為‘大辰’、‘天子大紀’。此月為夏至所在月,相當於夏歷五月,借用月建稱名,則可說是‘建午’。”]
古代歷法經歷多次演變。據《晉書·律歷志》:“顓頊以孟夏正月為元。”孟夏,夏歷五月也。
《周禮·春官》:“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魅。”賈疏:“冬至日陽氣轉升而祭鬼神,夏至日陰氣轉升而祭地只物魅,魅:百物之神。致人鬼於祖廟,致物魅於墠(音扇)壇。”
《周禮·春官·大司樂》:“冬日至,於地上之圜丘奏之,若樂六變,天神皆降。夏日至,於澤中之方丘奏之,地只皆出。”可見遠古有夏至祭地只的風俗。所謂地只,就是地靈,包括田禝之神,亦即所謂“田祖”。
殷商歷法,以夏至(端午)為正月新年。西周建國後改歷,以立春為正月新年。其後,漢代行太初歷、三統歷,歷法運算日益精密,夏至不再確定於五月初五,夏至與端午遂分別為兩個節日。
直到晉代,五月五日仍稱“地只節”。《道藏·歲書》:“五月五日為地臘,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盛衰,外滋萬類,內延年壽,記錄長生。此日可謝罪,求請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據《風俗通》,古時夏至原曾有煮龜之俗,“令極熟,去骨,加鹽豉、麻蓼名曰‘菹’。”龜,龍物也。“秋”字《說文》作“龝”,正象煮禾及煮龜。龜古音近秋。根據先秦古歷法,夏至一陰生,此日過後,天遂交入秋令矣。
二
據商代記錄,夏至之日,新麥成,種新黍,故以之為食新麥之節日。西周以後,則演變為端午嘗黍並以新黍獻神之俗。
《禮記·月令》:“仲夏之月,日在東井,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是月也,農乃登黍。天子乃以雛嘗黍,羞以含桃,先薦寢廟。”(略引)
黍是中國古代五谷之主,古時包粽子用黍。【1】黍乃稷之粘者,有赤白黃黑數種。許慎《說文》:“黍可為酒,從禾入水為意也。”魏子才《六書精蘊》:“禾下從汆,象細粒散垂之形。”“黍者,暑也,待暑而生,暑後乃成也。”所謂角黍,也就是獻神嘗新的粽子。
晉人周處在《風土記》中稱粽子為“角黍”:“仲夏端午,烹騖角黍,端,始也。”注:“謂五月初五日也。又以菇葉裹粘米煮熟,謂之角黍。”
角黍得名,源於牛角形。上古有以牛角裝酒食祭祖之俗,取牛角之形似“且”(男陽具)也。據古人說法,角黍之所以要包以寬葉,蓋取義於“蔭”。古人認為黍具陽火之性,又稱“火谷”,《爾雅翼》:“黍之秀特舒散,故說者以其象火為南方之谷。”火屬陽,而菇葉生於水中屬陰,以之與黍相配,乃具成“陰陽之象。”
《齊民要術》:“俗,先以二日,用菇葉裹黍米,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爛熟。於五月五日夏至,啖之。粘黍一名‘粽’,一曰‘角黍’,蓋取陰陽尚相裹,未分散之象。”
三
古人發現,夏至後天氣暴熱,易生百邪致病,如中暑、痢疾等。故於端午節,自古又有避惡之俗。
《後漢書·禮儀志》:“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荊楚歲時記》:“荊楚人以五月五日並蹋百草采文,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風俗通》:“五月五日以五彩繩結續命縷,俗說以益人命。”(以彩繩系結祈福壽綿長,這也就是近年流行國際之間所謂“中國結”的起源。)
端午又有作藥浴之俗,藥用蘭草。《夏小正》:五月:“煮梅。蓄蘭、頒馬。”疏曰:“此日蓄采眾藥,以辟除毒氣。”蓄蘭即洗蘭,以蘭湯作沐浴。浴蘭湯、懸桃符,都是為避毒。因五月陽氣至極,極陽傷人,於是要避毒。
以夏至/端午為歲首之俗,今日早已不見於中原。但禮失而求諸野。在少數民族中,則至今仍可見此俗遺風。民族學家盧央指出,彜族太陽歷的新年稱“星回節”,因為在夏天的星回節有點火把的習慣,所以也稱為“火把節”。
陳久金說:“星回——就是北斗星開始回轉了。這時,正是谷子成熟的時候。俗說話:星回之日過火把節。我國古代習慣於以北斗斗柄的指向來定季節。彜族也以北斗斗柄的指向來定季節,與《夏小正》以斗柄指向確定正月和六月完全一致。”
陳久金又說:“星回節,又稱‘天中節’。‘天中’者,正五月也,因為上古歷法一年只有十個月,五月為中。”其實,所謂“天中”,與
“端午”(端,正也。午,中也)之意義,本來完全相同。【2】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0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