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懷民·憧憬與悸動~序蔣勳著《九歌:諸神復活》

每隔一陣子總有人問我,為什麼我常以傳統文化作為當代舞蹈創作的題材。

這樣的問題使我詫異。

在文化自信充沛的國家,傳統是當代的一部分。在英美,希臘悲劇、莎士比亞戲劇在每個時代不斷地被重新詮釋,這是一種自然。沒有人會覺得是一個問題。

傳統文化,不管是民間故事、文學經典或書法美學,都是我的眷戀。

童年時代,白娘子透過漫畫、《七百字故事》、各種戲曲和電影,成為一位可親的女子。同樣的,我覺得寶玉、黛玉、寶釵、熙鳳都是我的朋友,我也在某些朋友中找到他們的影子。而在江邊散發苦吟的屈原,對我而言始終是個謎樣的人物。我的好奇最後逼著我要去把雲中君、湘夫人這些《九歌》中的人物搬上舞臺。

傳統文化是生活的一部分,像空氣和水。某種感動沈澱下來,就會呼喚著成為一個作品。

我的西方朋友有時也問我,為什麼我對他們的文化有相當的了解,可以跟他們交談討論,而他們對東方,或中國文化卻所知甚少。

百年來政治經濟“西風壓東風”的局勢,造成我們向往西方,漠視自己文化的情形。我對那外國朋友說,向西方學習也許是一種“不得不”。

有一天我說,京劇的《伐子都》很像莎士比亞的《麥克白》。跟我一起去看戲的友人笑著糾正我:應該說《麥克白》很像《伐子都》吧!

我很慚愧。我的確是先讀了《麥克白》,再遇到《伐子都》。

作為一個華人,中華文化不一定就在自己身上。傳統文化需要深入學習,像我們認真去學英文。

人人努力學英文,我們不知不覺舍近求遠,放棄了血緣的文化。這是慘烈的損失。

在好萊塢電影主掌全球通俗文化,網絡無遠弗屆的時代,西方商業文化往往成為許多人全部的“精神食糧”。於是,許多孩子是從迪斯尼卡通認識花木蘭。

全球化不應該是自我放棄。傳統涵蓋了民族的敏感和智慧。前人對生命的想象,如何豐富我們的想象,進而用當代的眼光重新詮釋古老的素材,豐富今天的文化,才是正確的課題吧!

懷著這樣的思考,我不知不覺編了一些“古話新說”的舞蹈,讓新時代的觀眾從雲門的舞臺認識了白娘子、賈寶玉和雲中君。

從書法美學發展出來的舞作“行草”首演後,我收到不少觀眾信函,說看了舞以後,他們重新體認書法之美,而重拾毛筆。這是對我一生最具鼓勵性的舞評。

謝謝蔣勛先生和遠流出版公司,用深入淺出、活潑生動的方法追索我舞作的根源,讓更多的讀者像當年讀《七百字故事》的我,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生命因此壯闊,使我常對著繁星的夜空憧憬,悸動。


附錄 雲門舞集簡介

根據古籍,“雲門”是中國最古老的舞蹈,相傳存在於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舞容舞步均已失傳,只留下這個美麗的舞名。

1973年春天,林懷民以“雲門”作為舞團的名稱。這是臺灣地區第一個職業舞團,也是所有華語社會的第一個當代舞團。

雲門的舞臺上呈現了一百六十多出舞作,古典文學、民間故事、臺灣地區的歷史、社會現象的衍化發揮,乃至前衛觀念的嘗試,雲門舞碼豐富精良。多出舞作因受歡迎,一再搬演,而成為兩三代人的共同記憶。2012年,舞團在臺北戲劇院呈現第2000場的公演。

從臺北的戲劇院,到各縣市文化中心、體育館、鄉鎮學校禮堂,雲門定期與觀眾見面;每年輪流在各城市舉行戶外演出,吸引數萬觀眾參與。演出結束後,會場沒有留下任何垃圾紙片,建立了美好的廣場文化。

雲門也經常應邀赴海外演出,是國際重要藝術節的常客。舞團在臺灣地區及歐、美、亞、澳各洲兩百多個舞臺上演出,以獨特的創意,精湛的舞技,獲得各地觀眾與舞評家的熱烈贊賞:

《中時晚報》:當代臺灣地區最重要的活文化財。

倫敦《泰晤士報》:亞洲第一當代舞團。

法蘭克福《匯報》:世界一流現代舞團。

2003年,《紐約時報》首席舞評家安娜·吉辛珂芙將雲門的“水月”列為該年最佳舞作的首選;為澳大利亞墨爾本藝術節揭幕的“行草 貳”,榮獲時代評論獎及觀眾票選最佳節目;2004、2005年,“行草 貳”、“狂草”獲臺新年度表演藝術獎;2006年,德國《國際舞蹈》與《今日劇場》雜誌重要舞評家,共同遴選“行草三部曲”為“年度最佳舞作”。

雲門舞者多為舞蹈科系畢業生,他們的訓練包括現代舞、芭蕾、京劇動作、太極導引、靜坐與內家拳。

林懷民與雲門的故事,由楊孟瑜撰寫成《飆舞》一書,天下文化公司出版;張照堂監制的《踴舞·踏歌 雲門三十》紀錄片,由公共電視制作發行。

多出雲門作品也拍攝為舞蹈影片問世。在荷蘭攝制的《流浪者之歌》,在法國攝制的《水月》,在德國拍攝的《竹夢》,以及在瑞士拍攝的《行草 貳》,為多國電視臺播放,並制成DVD發行全球。《雲門·傳奇》舞作套裝DVD由金革發行。

1998年,雲門創立雲門舞集舞蹈教室,以多年專業經驗創造“生活律動”教材,讓四歲到八十四歲的學員,透過啟發性的教學,認識自己的身體,創造自己的生命律動。

1999年,雲門在創立二十六年後成立子團“雲門2”,深入校園和社區,為更多的觀眾演出。舞團的年度公演“春鬥”,呈現臺灣地區編舞家的作品。2000年啟動的“藝術駐校活動”,獲得大專院校學生熱烈好評,已有超過四千位學生選修。2007年開啟“藝術駐縣活動”,舞團進駐城鄉,深耕地方藝術推廣。

2003年,雲門三十周年,臺北市政府特別將雲門辦公室所在地的復興北路二三一巷定名為“雲門巷”,“肯定並感謝雲門舞集三十年來為臺北帶來的感動與榮耀”。

2010年,鹿林天文臺將新發現的小行星命名為“雲門”,表彰雲門在藝術上的成就。

Views: 29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