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重唱郭子究半世紀名曲
郭子究 ( 1919-1999 ) 是相當傳奇的音樂人物。他只有國小畢業,卻憑著熱情與天賦,摸索出一條自己的音樂之路。他在花蓮中學擔任了三十四年的音樂老師,以其強調讀譜、視唱能力的獨特教法 (花中學生音樂課都要先通過「La La La……」節奏視唱這一關) ,循序漸進引領無數學生進入音樂殿堂。又以身作則,以親譜的歌曲為教材,讓學生在親切學唱中自然領受音樂之妙。說他是「花蓮音樂之父」一點也不為過。他的學生畢業後,分佈各地,每愛傳唱他的曲子,他最動人的一些作品,譬如〈回憶〉,〈花蓮舞曲〉,〈你來〉……,遂由花蓮名曲變成凡有台灣人處皆得聞的台灣名曲了。
我在花中求學的六年 ( 1966-1972 ),幾乎都在郭子究的歌曲聲中度過。初中時我喜歡用口琴、直笛吹奏《郭子究合唱曲集》中的曲調。升上高一後,這些歌和《世界名歌 101 首》中的歌,成為我和幾位沒事喜歡湊在一起三重唱、四重唱的同學們的最愛。高二,加入學校合唱團,一邊游走於各聲部,體會郭老師歌曲中之妙不可言的和聲,一邊練唱郭老師一節節新譜出來、準備做為我們參加省縣音樂賽「秘密武器」的新歌。我們那一屆郭老師譜的是〈山中姑娘〉,歌詞來自一本《世界名歌 110 曲集》中拉策羅 ( E. di Lazzaro) 所譜的義大利名歌〈山村姑娘〉( Reginella Campagnola ) 的中文譯詞。高三沒有音樂課,但我清楚地記得,在面對聯考壓力的那些日子,郭老師優美的旋律不時穿過我的喉頭和心頭,給我極大的慰藉。在台北讀大學那幾年,他的歌更成為我思鄉的解藥。我自己從中學起就喜歡聽古典音樂,並且狂熱地蒐集唱片和相關書籍,做其信徒、鬥士,迄今樂此不疲,執迷不悟,想來郭子究老師難推其責。
郭子究的作品中我對一九六七年譜成的〈你來〉情有獨鐘,覺得典雅清麗,委婉多姿,充滿詩意,是詞曲配合度最高、百唱不厭的一首傑作——「你來,在清晨裡悄悄的來,趁晨曦還未照上樓台,你踏著滿園的露水,折下一枝帶露的玫瑰……」——詞是花中當時另一位音樂老師,美麗高瘦的呂佩琳女士先寫的。譜曲時郭子究人在台中為人修琴,思家心切,寫信給其妻問「你來嗎?」心有所感,因以成曲。但對於另一首標著「陳崑、呂佩琳作詞」的郭老師的名作〈回憶〉,以及「林錦志作詞」的〈花蓮舞曲〉,久唱之後,總覺得詞曲之間不知道什麼地方不大對勁。初中時初學〈回憶〉,唱到「連珠淚和鍼黹繡征衣」一句,覺得歌詞好困難喔,一點都不像眼前這位前額微禿、隨和平易的台灣籍男音樂老師。旋律沒有問題,簡單易唱,非常非常好聽 ( 好聽到多年後民間送葬的西樂隊把它拿來跟其它世界名曲一樣當做輓歌演奏 ) ,並且如作曲者所說「具有濃厚的鄉土風味」,但是歌詞文謅謅了些,很難讓人跟身邊的生活情境配合。小調、五聲音階的〈花蓮舞曲〉我初聽就覺得有花蓮的味道——特別是阿美族的味道——歌曲中間鋼琴間奏部份,分明是阿美族人跳舞、歌唱的姿態、節奏,難怪當年在口琴上一遍遍吹它,覺得很像把蘊藏在自己體內的某種力量很過癮地宣洩出,但是當歌詞裡出現像「當你離儂出征去,奴家的衷心誠意」或「儂在這裡,長祈禱」一類字眼時,就會讓身處花蓮的我懷疑:這是花蓮的歌嗎?
郭子究作品裡這種「不倫不類」的駁雜感三十年來一直困惑著我。一直到去年春天,有機會參與花蓮文化中心「藝文家建檔計劃」的工作,閱讀、聆聽郭老師自己剪貼的資料以及口述的錄音帶,並且幾次與郭老師深談後,胸中的謎團才獲稍解。
原來,目前為止大家耳熟能詳、國語發音的〈回憶〉、〈花蓮舞曲〉兩曲,並不是郭子究當初創作的原貌。出生於屏東東港,在牛背上長大的郭子究,年少時從姊夫吹的口琴及當送貨員時日本客戶有的一把吉他初識音樂之神秘,後又無師自通地從教會唱詩班的樂器學會了豎笛和小喇叭,以之吹奏聖詩。一九三七年,以西洋樂器鼓吹「皇民化運動」的文化劇團來到東港,初次見到小提琴 、薩克斯風等樂器的郭子究,被悠揚的旋律迷住了,自願隨團學藝,巡迴各地。在打雜之餘,偷抄樂團師父樂譜,苦學得一些演奏和編曲技巧,並且寫作了一首做為宣傳劇插曲的〈防諜歌〉。這首處女作當時在島嶼南北被萬人競唱。離開劇團後,輾轉來到高雄,在酒家教唱、伴奏,隨後遇上了影響他至深的小提琴老師林我沃先生。一九四一年,郭子究參加了官辦的「新台灣音樂講習會」,結業後獲頒一紙「師匠」證書。一九四二年,他隻身抵達花蓮,先在一間酒家「東薈芳」教唱,後遇企業家林桂興,為他組織「花蓮港音樂研究會」,於一九四三年二月二十八日成立,請他擔任講師教授音樂。會員百多人,包括管弦樂隊、輕音樂隊、中西樂團、舞蹈團等。一九四三年八月十二日,郭子究在「花蓮港音樂研究會」於花崗山昭和紀念館舉辦的第一回音樂演奏會中發表了一首〈手風琴三重奏〉,以及一首日本詩人西條八十作詞的〈母の天國〉,由李英娥獨唱——這是今日大家熟悉的郭子究歌曲中最早寫出的一首。這場音樂會,據當時日文《東台灣新報》形容,有近兩千名聽眾到場,「無立錐之餘地」,聽此歌後情緒如「甘美之坩堝」沸騰不已。〈回憶〉與〈花蓮舞曲〉則發表於一九四四年四月二十九、三十日研究會在太洋館(後來之花蓮戲院) 舉辦的藝能演奏會上。〈回憶〉當時的曲名為〈思ひ出〉,並沒有歌詞,和另一首由郭子究編曲的台灣古謠〈百家春〉一起以「新台灣音樂」之名,在節目上半場由包括三弦、揚琴、小提琴、手風琴、鋼琴、吉他等中西樂器合奏出。這首曲子本來是為研究會員講解附點音符,順手在黑板上寫出的一串音符,後來潤飾成曲,驚覺充滿思念家園與親人之情,因以為名。一九四八年,他請同在花中任教的國文老師陳崑填詞。福建來的陳老師把它填成充滿古典情懷的閨怨。一九六五年,為了學校合唱團參加比賽,又請呂佩琳老師就原曲後奏部份填入新詞。所以這首郭子究的招牌歌原來是在台灣風的曲調上披加了兩層外省腔的歌詞,聽起來有點像穿平劇或崑曲的戲裝唱歌仔戲,但它還是傳遍了海內外。
〈花蓮舞曲〉在節目下半場由研究會管弦樂隊伴奏,合唱團演唱,研究會女子部舞蹈演出,當時的曲名叫〈荳蘭の娘〉 (〈荳蘭姑娘〉) ,唱的是日文歌詞,由會員張春輝 (1922-1995,筆名「三和輝三」) 所作。張春輝生於台中大甲,九歲時隨父母遷居花蓮,花蓮港公學校 (今明禮國小) 畢業後隨兄長經商,並自行研究有關攝影方面的技術,十八歲在黑金通 (今中山路) 開設三和照相館,為當時花蓮唯一由台灣人主持之照相館。他交請郭子究譜曲的詞以花蓮市郊荳蘭 (今田埔) 阿美族村落為背景,生動捕捉住土地的色彩、氣味,以及愛人遠行出戰的阿美族少女的豪情與思緒。藝名「星野峰雄」的郭子究當時正任職於「農業實行組合」(農業合作社),奉命組織荳蘭年輕女子為「女子挺身隊」,下田耕作,以免農田因男子盡皆應召出征而荒蕪。每天,郭子究和她們同作息,用音符把聽到的阿美族歌聲記錄下來,更用手風琴為她們伴和。她們原是喜愛歌舞的民族,悲傷時歌舞,歡樂時也歌舞。鮮明的舞姿一一躍上郭子究的腦海、樂譜,轉化成永恆的律動。他當時租住在市郊農舍,附近小溪蜿蜒,駐有部隊,郭子究每日被部隊起床號喚醒,水聲接著入懷,這也是為什麼後來〈花蓮舞曲〉前奏中會出現號角聲似的三個音符,以及琤琤琮琮如水流的音型。郭子究大概在一九五O年代初向花中國文老師林錦志講解〈荳蘭の娘〉日文歌詞,並且請他翻成中文。除卻前述「儂」、「奴家」一類用詞,廣東來的林老師中文歌詞相當簡潔,頗能掌握原詞的色彩形象,只是私自添加了一些「反攻大陸」時期習見的「愛國情操」 (譬如結尾的「但願國泰年豐,且待凱歌歸來時,團聚融融」) ,把原來歌詞生動呈現出的阿美族人以達觀、熱情面對生命悲喜的情境扭曲了。因為這個原因,我花費了相當的時間,向郭老師問得他原來覺得「沒有什麼價值」的〈荳蘭の娘〉原始曲詞,多方請教後,把日文原詞加上羅馬拼音整理出,並且不自量力,將之譯成新的、可以唱的中文:
囀る鳥のなまめく羽を
微風輕く撫でて行く
荳蘭の朝 ハイホハイハ ハイホハイハ
君の征く日に真心こめた
祝ひの言葉數數胸に
何故か震へて遂に消え
檳榔の實熟れる薰りに
お 月樣にやり微笑む
荳蘭の夜 ハイホハイハ ハイホハイハ
君の武運を皆で祈り
乙女の汗べ今年も稔る
今宵は歌へうんと踊れ
吱吱喳喳鳴囀的鳥,明亮艷麗的翅膀喲,
在輕飄的微風中,舞弄飛動,
荳蘭的早晨。嗨湧,嘿喲,嗨洋,嘿喲。
當你離別的那一天,滿懷的真情誠意,
祝福你的話語,千千萬萬在心底,
奈何顫抖不已,終竟又消失無影。
檳榔的果實,成熟飄芳香,
月亮也露著微笑,
荳蘭的夜晚。嗨湧,嘿喲,嗨洋,嘿喲。
我們在這裡祈禱你,戰場上好運久長,
用我們少女的汗,換來今年也豐收,
今夜且盡情地歌唱跳舞。
我並無意否定那些從大陸來台灣的外省老師們的貢獻。他們的存在給這個島嶼注入了新活力。我懷念在花中讀書時遇到的那些外省老師:從青島來,教地理、國文,並且是我初中導師的綦書晉老師 (他曾經熱心指導郭老師準備國文,幫助他順利通過中學音樂教師檢定) ;從山東來,教地理、歷史的張愛雲老師;從福建來,教國文的陳震華老師;在國文課兼教英文的張家輝老師;在公民課兼教音樂的林世鈞老師(他們兩位也為郭老師的歌提供過詞);從海南島來,在學生作文比賽長一頁餘的得獎作品後面,品題上千言、七八張稿紙不能止,自署「海南王彥」的王彥老師……他們用各自的鄉音在太平洋濱上課、唱歌,唱新譜的海岸之歌。這種不協調的協調自然也是一種「族群融合」,一種混血、新生,一種無法磨滅的歷史的真實。
我沒想到在離開花中二十幾年後會幫郭老師整理、重印他的合唱曲譜。這本訂名為《共鳴的回憶》的新版郭子究合唱曲集,除了收入前已印出之曲譜,並且加入了他最近二十年的新作——包括他自己用台語作詞,紀念他岳父李水車傳道士的六首〈水車之歌〉,以及他抬愛我,在年初用我兩首短詩譜成的〈白翎鷥〉與〈童話風〉;集末還附錄了一首花蓮另一位前輩作曲家林道生囑我作詞,以大家熟知的「La La La……」節奏視唱開始,融郭老師七首名曲於一爐,向郭老師致敬的〈海岸教室〉——這些,連同新湧現的原版、新版曲詞,都將在今年六月花蓮文化中心以郭子究為主題的數場文藝季音樂會中演出。
〈花蓮舞曲〉是部份兩部合唱,〈回憶〉、〈你來〉是四部合唱。有人說這些歌是花中校友的識別證,但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會唱這些歌其中一部旋律的,應該到處都是;會唱這些歌其中兩部旋律的,也不見得就是花中校友 (像我的小說家朋友張大春,就常常假冒為花中校友,跑到花蓮忽而第一部,忽而第二部地和我們合唱) ;唱這些歌時,上上下下,游竄於各聲部而自得其樂的,大概就是真正的花中校友了。
「回憶」的共鳴有多遠?許多人把〈回憶 〉當做花蓮縣歌 (雖然官定的〈花蓮縣歌〉的確是郭子究所作);原住民教會把〈回憶〉的旋律採用為聖歌;在海外,異鄉,有人聞郭子究的歌而落淚。郭子究的歌自然是多元、駁雜的。然而,我想,當它們跟土地,跟生活,跟記憶緊緊相扣的時候,也就是它們最純粹、動人的時候。所以我試著把郭子究的〈回憶〉填入他母語的歌詞,在今夜——不管你是不是花中校友,不管你是不是花蓮——請你打開喉嚨,打開回憶,一起來追尋、重唱原味的島嶼之歌:
美麗春天花蕊若開,乎阮想起伊。
思念親像點點水露,風吹才知輕。
放袂離,夢中的樹影黑重。
青春美夢,何時會當,輕鬆來還阮?
思念伊,夢見伊,
往事如影飛來阮的身邊。
( 往事如影往事如影飛來阮的身邊 )
心愛的人,你之叨位,怎樣找無你?
美麗春天花蕊若開,乎阮想起伊。
思念親像點點水露,風吹才知輕。
放袂離,夢中的樹影黑重。
心愛的人,何時才會,加阮再相會?
(收藏自 陳黎部落格)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