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家·卡夫卡的“愛人”和“罪人”

她有一雙纖細的手。她有一頭烏密的黑發。她的笑容天真善良。她的嗓音“有表演的天賦”。她的名字叫多拉·迪阿曼特。1923年7月,被疾病所迫的卡夫卡來到地處波羅的海的米裏茨裏鎮,住進了一個猶太人度假村。有一天,卡夫卡經過廚房,看見一位姑娘正忙著在殺魚,似乎有所觸動,不滿地說:“多麽纖細的一雙手,可幹的活又是多麽殘忍!”

他們就這樣相識了。她就是多拉·迪阿曼特。

當時多拉是這家度假村裏的一個廚房傭工,之前她還在柏林一個猶太人孤兒院當過小裁縫。這給人一種感覺,好像多拉是一個為生計所迫的難民。其實,她出身於一個有名望的猶太人家庭,只是因於年輕和對父母保守意志的不滿,才離家出走,浪跡四方。而同時卡夫卡卻因為日益嚴重的結核病,四處就醫、療養。就這樣,兩個人像兩粒沙子一樣,在這個度假村裏邂逅。是偶然的,又是命定的。此時,卡夫卡的生命只剩下最後的11個月。但就在這短暫的時間裏,卡夫卡受到了一生都沒受到的溫暖和愛。對此,卡夫卡“幸福而誠懇”地告訴我們:這都是多拉給予的。

從一定意義上說,卡夫卡和多拉都是“父母意志的棄兒”,精神上的流浪者,同時又都是“文學的寄生者”。兩人剛相識,多拉就用希伯來語給卡夫卡朗讀了《葉塞尼亞》,讓卡夫卡“一天都沈浸在美好的遐想中”。他們很快相愛,並在柏林租房同居,“過著真正愉快的家庭生活”。在去世前一個月,卡夫卡正式向多拉求婚,但迎接他們的不是婚禮,而是卡夫卡的葬禮。因為沒有擁有愛人的婚禮,多拉似乎也無權擁有愛人的葬禮。但她還是執意出現在卡夫卡的葬禮上,在一片冷嘲責備的目光中,“哭得死去活來”。多拉的哭聲震驚了卡夫卡的親人們,致使他們都不敢放聲而哭,好像只有這樣才能貶低多拉哭泣的價值。可以說,在卡夫卡入墓之際,他只聽到一個人的哭聲,就是多拉的。這幾乎就是卡夫卡一生的象征:這世界,只有多拉短暫而真心地溫暖過他。

想起卡夫卡,我們總覺得人世對他不公,他給我們留下如此珍貴的文學遺產,但他的一生,每一天、每一夜,都是在被極度傷害和淒涼之中度過的。多拉的出現,讓我們感覺多少還了卡夫卡一點債。但同時,多拉也欠下了我們一筆債,她曾經在卡夫卡的授意下,親手燒毀了卡夫卡大量的手稿,沒有燒毀的,她又沒有及時公諸於世,而是私自珍藏著,以致後來又被蓋世太保糟蹋掉了。親自燒毀和私自珍藏,都是出於愛,對卡夫卡的愛,但構成的是一種難以贖貸的“罪”。卡夫卡總是讓我們感到無所適從,感到“存在的荒謬”,這真是沒辦法的。

2004年6月21日

Views: 9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