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知常:塗鴉:另類的青春話語

城市就像一本生活的筆記,五味具全,聲色俱茂。"塗鴉",就是這本筆記裏一頁另類的插畫。

塗鴉(Graffiti),是指在墻壁上塗寫的圖像或文字。一般認為,它最早出現於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與奇裝異服、街舞、HIP&HOP(街頭說唱)、MC(唱白)、滑板、街頭籃球等並列為"街頭文化"的幾大元素。而其中,塗鴉又尤為特別:它誕生於城市社會邊緣青年之手,經過多年的發展,竟然走出了名不見經傳的街頭巷尾,不僅開始逐漸擺脫它遊蕩於法律邊緣的"地下"身份,而且登堂入室地進入了公共社會的視野,開始躋身於拍賣行和藝術畫廊,甚至走向世界,成為一種先鋒藝術的形式,為越來越多的人們所了解,所接受。

在塗鴉文化蓬勃發展的近幾十年中,最負盛名的作品當數柏林墻塗鴉了。"柏林墻"本是上世紀東西方"冷戰"關系的政治產物,但同時,它還見證了一段璀璨多姿的塗鴉藝術史。因為柏林墻建成後,墻外的東德居民被嚴禁靠近它,墻內的西德政府卻毫不設防,西德公民與外國觀光客卻可以任意與之"親密接觸"。於是,當這一面交織著壓抑與渴望,承載著歷史與未來的長墻靜穆地肅立在世人面前時,就自然而然地會激發起人們心中關於自由、民主、和平、尊嚴與愛的思考,因而,在"柏林墻"佇立的幾十年裏,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將自己的種種美好願景投射在這面一度堪稱"世界之最"的長墻上,他們之中既有國際知名的塗鴉大師,也有筆跡青澀的青年學生,還有更多置身墻外,卻心系墻裏的普通市民。經年累月,在冰冷的高墻上竟輻射出了一幅絢麗多彩的大眾藝術風情畫,成為了20世紀現代藝術的代表作。而塗鴉藝術正式成為現代藝術表現形式之一,其中,柏林墻塗鴉也功不可沒。

最終,鋼筋混凝土修築的柏林墻沒能成為某些人以為的鋼鐵防線,在歷史滾滾的車輪面前,作為政治壁壘的"柏林墻"倒掉了,可是,作為塗鴉藝術裏程碑的柏林墻卻是永恒的。

即便如此,長久以來,關於"塗鴉是不是藝術?"的爭論卻從未停息過。其實,這與人們對"塗鴉"現象的文化定位不夠明朗有關。嚴格地來說,"塗鴉"所代表的,是一種特殊意義上的文化;塗鴉文化是一種青年亞文化現象。所謂亞文化,是指一種反叛或背離主流文化的文化。它的最大特征就在於:並不全盤否定主流文化,或者說,它並不去實際地反抗主流文化,只是在符號象征的層面上誇張它與主流文化的差異;並且蓄意讓這種誇張通過故意忽略主流文化的某些方面同時又刻意突出另一些方面的方式去完成。其結果往往是對社會主流文化采取一種虛擬反叛的立場,但又不是實際反抗的立場。無疑,"塗鴉"就是這類青年亞文化"反叛"但不"反抗"行為的典範。

而"塗鴉"作為青年人另類的"反叛"表達方式,它最重要的特征則可以概括為:與城市爭空間和與主流文化爭奪話語權。

所謂與城市爭空間,也就是說它無所不用地搶占著最典型也最廉價的城市空間---無所不在的"墻",最初的塗鴉,只出沒於偏僻的街巷和廢棄房屋的斷壁殘垣上;後來,發展到一切城市建築物的墻體;再後來,"塗鴉"深入到了城市的各個角落,各種正式的與隱形的"墻"都成為了"塗鴉"的樂土,比如地鐵車廂,比如汽車內壁,甚至高檔轎車的車體、車窗,等等。而這也恰恰是"塗鴉"最過激以及招致公共社會最激烈否定聲音的地方。其實,自從"塗鴉"誕生的那一天起,關於"塗鴉是不是汙染?"的爭論就和它是不是"藝術"一樣備受關註。美國報界曾經形容紐約的塗鴉密集地帶布朗克斯"就像原始人的聚居地";英國國會曾在2003年通過一項反社會行為法案以對付"塗鴉";而至今在許多國家和地區,未經墻體所有人批準的"塗鴉"行為,仍然是不被法律所寬待的。不過,即便如此,"塗鴉"仍然是城市青年樂此不疲的表達方式,那麽,為什麽城市的青少年非如此"另類"地表達不可呢?

事實上,"塗鴉"與城市爭奪空間的本質就是青年向社會爭取話語權。在城市中,青年往往因為自己在政治、經濟或在公共權利上的暫居弱勢感到壓抑或焦慮,快節奏、高效能、模式化運作的城市對於困惑越來越多、被關註卻越來越少的青年人來說,是太冷漠了。而這,也就是城市青年不惜徘徊在社會法律與道德邊緣也要鋌而走險,把"塗鴉"進行到底的原動力。空間就是權力。這些富於表達欲望,急切期待被傾聽和被關註的年輕人或年輕的藝術家,正是希望借助"塗鴉"這種與城市激烈爭奪空間的極端表達方式,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對社會的看法,並且,宣泄自己壓抑已久的情緒。因此,對於"塗鴉"愛好者來說,"墻=話語權"。

由此看來,武斷地將"塗鴉"判定為城市汙染或者精神垃圾,毫不客氣地宣布"是垃圾就必須清除"的觀點實際上是一種成人社會的自私偏見,在這一點上,如何在不影響市容的情況下,給予塗鴉愛好者以適當的張揚個性,表達美好理想或願景的空間,才是城市的管理者應該重視和認真思考的問題。

此外,"塗鴉"文化的另一大特征就是與主流文化爭出位。與各國政府對"塗鴉"管束嚴格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塗鴉"文化不僅沒有從此在人類的文化中銷聲匿跡,反而愈挫愈勇,漂洋過海,乃至風行全球,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塗鴉,已經成為了城市青年追逐的時尚焦點。它張揚,張揚得甚至有一點兒放肆;它叛逆,叛逆得敢於當面嘲笑主流文化;它躁動,所有的"塗鴉"無一例外地告訴你它是多麽地不安於壁,躍躍欲出;它奔放,每每你看到墻有多大,字就有多大的炫目。"塗鴉"時,你會覺得,畫它的那顆心,一定比墻更大,比色彩更熱烈。雖然"塗鴉"的形式是安靜的,可是"塗鴉"的表現絕不安靜,那些誇張的、變形的、炫目的、怪誕的圖像與字母無一不在聲嘶力竭的吶喊,雖然你可能看不懂它畫的是什麽,雖然你可能聽不清它究竟在喊些什麽,可是,你一定懂得它的情緒,焦躁的、憤怒的、憂郁的、百無聊賴的、無可奈何的、激情飛揚的、狂飆突進的……而且,你一定會被"塗鴉"的情緒所感染。而事實上,塗鴉就是這樣的一種東西:它代表青春的聲音,傳遞青春的情緒:它並不準確,甚至指向不明;它並不高深,甚至流於淺薄;就像男孩子曖昧的口哨,就像女孩子怪異的尖叫。可是,其實它們並不想告訴你什麽,而只想用這種與成人的、成熟的主流文化截然相反直至挑釁權威的方式來宣喻自己青春生命的真實存在。顯然,"塗鴉"是青年的自我展現,它們展現的不是能力,也不是思想,而是肆無忌憚的青春本身。

因此,在城市這本生活的筆記裏,在它莊重簡單的底色上,每一天都會記滿許多故事,長短不一,筆跡各端,有的細密齊整,有的信手拈來,而"塗鴉"則是筆記中一幀另類的插畫。而在我看來,開放的現代城市就應該是這樣一本"筆記",也應該寬容不同風格、鼓勵公眾參與,兼容並包,兼收並蓄,致力於打造文化表達和情感溝通的最佳公共空間。也因此,如何把"爭議"變成"創意",讓"塗鴉"成為風景,這對於現代城市的管理者來說,是課題,也是機遇。

讀城亦如讀書,惟有精彩不止一處,美麗不止一頁,才能令人常讀常新,百讀不厭。仔細想想,在"塗鴉"的背後所蘊含的,難道不應該是這個道理?(愛思想網站2014-11-07)

Views: 11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