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業:讀現當代散文雜感(一)

春節有閑在家讀閑書,隨手亂翻現當代作家的散文,翻著翻著自然就有很多雜感。這兩天“老夫聊發少年狂”,每天將自己的閱讀感想發在微博上,下面就近三天微博上雜感的輯錄。由於微博上每條不得超過140字,每則雜感了也就以140字為限。

可惜自己腹中既儉,不能像周作人那樣涉筆成趣;識解又淺,不能像魯迅那樣益人神智;靈根更鈍,難得像錢鍾書那樣體悟入微。好在發微博可以任情快意,不須琢磨章法,不必修飾語言,所以每則雜感多少還有一點自然風致。當然,“自然的”不一定就是“好看的”,否則,那些未經整容的姑娘豈不都是天仙?

 

一、周氏兄弟

 

1、周氏兄弟的文章妙不可及,周樹人文章的老辣、深刻、峻峭易於感知,周作人文章的澀味、苦味、淡味則難於領略。我上大學時近魯迅而遠知堂,今天大學生更難感悟周作人文章的神髓,要和今天青年人講清楚什麽是文章的澀味和苦味非常之難,更何況很多大學老師也不知道什麽是“澀”。斯文掃地,風雅無存!

2、周作人常有“一種焚香靜坐的安閑而豐腴生活的幻想”,認為“於日用必需品的東西以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遊戲與享樂”,並感嘆當時的生活“極端地乾燥粗鄙”。他當時還有“焚香靜坐的安閑”和“豐腴生活的幻想”,現在連這種“安閑”與“幻想”也沒有了,大家只知道暴發戶式的炫耀、顯擺與俗氣。

3、周作人在《北京的茶食》中說:他不大喜歡二十世紀的中國貨,“美其名曰國貨”,其實是外國貨“粗惡的模仿品”。差不多一百年過去了,今天的國貨仍然還是外國貨“粗惡的模仿品”,充斥整個市場的都是“山寨”品。更可怕的是,不僅物質產品是“山寨”,連精神也是西方文化的copy,我們民族全無創造力。

4、周作人在《雨天的書•自序》時說,在一個多雨的冬天時,“在江村小屋裏,靠玻璃窗,烘著白炭火缽,喝清茶,同友人談閑話,那是愉快的事情”。不知今天的青年人還能不能感受這種閑情逸致,願不願去品味這種雅士的風情?我們的心境越來越浮躁,精神越來越荒蕪,感覺越來越粗糙,因而去周作人也越來越遠。

5、(附梁遇春):現代散文作家中梁遇春算是才高命薄的代表,留下一本《春醪集》,一本《淚與笑》,幾本英國散文翻譯,二十多歲就灑手而去,給後人留下無數惋惜與噓唏。梁遇春的文章深得英國隨筆的神髓,又有中國小品的情韻,論事略無忌諱口無遮攔,抒懷任心縱意滔滔不絕,構思翻空出奇想落天外,讀來叫你欲罷不能。

 

二、林語堂

 

1、“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是林語堂先生的夫子自道,也得是他一生學問文章的定評。林先生早在美國教會學校讀書,父親又是虔誠的教士,年青時他的西學修養比國學修養更深厚,英文比中文寫得還要流暢,《The importance of Live》\《My Country and My People》都是英語文學中的散文佳作。

2、林語堂先生雖然西學修養深厚,但摯愛中國傳統文化,《The importance of Live》、《My Country and My People》二書寫於美國出於美國,可能是家醜不可外揚的緣故吧,他把中國文化說奇妙無比,把中國人性格說得幽默可愛,把中國傳統生活方式吹神乎其神,讓高鼻子美國佬恨不得馬上去做黃皮膚中國人。

3、林語堂先生的英語散文寫得比中文更為精彩,代表作《吾國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生活的藝術》(《The importance of Live》)不僅我們今天讀來妙不可言,在出版不久就打動了西方讀者。1937年一位美國作家發表書評說,讀罷林先生大著真想到唐人街上去向華人磕幾個響頭。

4、林語堂先生為人隨和而有原則,理性但很重感情,敏銳又從不走極端,崇尚自由卻毫不放縱,是中西文化“調和”出來的人中“精品”。要是能聽他講課或聽他聊天,肯定如沐春風,肯定收獲多多。他倡導幽默,其文並不以幽默見長,妙處在娓娓而談親切有味,全不像49年後的許多作家用假嗓子說假話。

5、三十年代林語堂先生倡導“性靈”、“幽默”,但倡導幽默本身就不太幽默,也許什麽都可以倡導,但幽默是個特有的例外,幽默一經倡導就成了滑稽。在這個世界上,金錢可以通過打拼來賺取,學問可以通過努力來提高,境界可以修養來升華,甚至臉蛋可以通過整容來改變,唯獨幽默一經努力就走向了反面。

 

三、當代散文家

 

1、錢鍾書散文一眼就能看出它的機智、俏皮和淵博,能看出作者在恣意地揮灑才情,在得意地賣弄學問,錢先生的才氣的確令人羨慕,學問的確叫人驚嘆,但他的賣弄有時使人反感。一個人在年青時賣弄才華還情有可原,可中年以後還在賣弄,就像一個年過半百的女明星搔首弄姿地裝嫩,看上去又可憐又可厭。

2、錢鍾書先生對周作人頗有微詞,可將錢鍾書與周作人的文章比較一下就高下立見:就學問而言,錢周二人都很博學,但錢的博學寫在他的臉上,周的博學則藏在腹中;就才華而言,他們二人都屬天才之列,但錢在文章中喜歡手舞足蹈地逞才揚己,周則收斂鋒芒含才不露,刊盡繁華獨呈素淡。

3、何其芳先生早年的散文集《畫夢錄》,問世後即獲得《大公報》的文學獎,以此奠定了作者在文壇上的聲譽與地位。集中的文章作者刻意求新出奇,雖然抒情思入微茫,描寫窮極變態,但無篇不雕,有句必琢,最後成了剪紙為花全無天然意趣,極盡濃麗卻毫無生命氣息,語言精巧但失之纖細。

4、當代不少作家既無學問,又缺才華,更沒有人格,他們筆下不管是哪種體裁的東西都沒有品位,甚至連語言的功力就很糟糕,有些作品讓人無法卒讀,他們除了宣傳政策外不知還能寫什麽藝術品,其中有些人獲獎完全是因為歌頌了主旋律,有些人也因此浪得虛名,這些人還活得很風光很滋潤,唉!

5、直到現在我一想起楊朔的東西渾身就起雞皮疙瘩,如《泰山極頂》、《荔枝蜜》等代表作,作者有意在章法和語言上追求古代絕句式的凝練,最後的結果是章法落入八股的俗套,語言落入矯揉造作的陷阱,又加之他以短小的散文寫假、大、空的主題,就像一個小女孩穿靴戴帽塗脂抹粉一樣難看,追求天鵝得到了烏鴉。

6、當年我按老師的指點,把所謂“當代三大散文家””——劉白羽、秦牧、楊朔的主要作品都翻過一遍。等我讀了一些真正的文學作品之後,才知道這些人的東西不僅不值得一翻,而且容易敗壞讀者的口味。劉白羽的東西毫無美感可言,楊朔的東西又假又空又千篇一律,每篇先講個小故事,然後再將主題無限拔高。

7、記得大學一年級時教當代文學的老師在課堂上宣稱:中國有“三大散文家”——劉白羽、秦牧、楊朔。1978年剛剛恢復高考,我們這些七七級的大學生大多非常天真,許多人還相信“世界上還有三分之二的人沒有解放”這種鬼話,對老師說的三大散文家更是崇拜得要死——我就是其中的崇拜者之一。

8、在當代作家中,還找不出一個人像徐志摩那樣風流瀟灑,像梁遇春那樣玲瓏多態,像林語堂那樣學貫中西,更別說像魯迅那樣的冷峻深刻的了。我們這個時代將所有人的棱角全部磨平,將所有人的個性全部泯滅,將所有人的思想全部統一,作家的思想、文字、腔調都像從同一模板中鑄出來的,其人其文都索然無味。

Views: 9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