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比如馮曉剛導演的賀歲片《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沒完沒了》,還有《大腕》,他就同時請的是戛納電影節的影帝葛優來當主角。他不怕“類型化”,他不怕觀眾感到相同,他就是要打葛優的品牌,就是要賣葛優明星的招牌。所以,這四部影片它是圍繞著觀眾的日常娛樂需要來構思、拍攝,滿足以都市公眾為主的人們的日常需要。所以,很多觀眾喜愛葛優,葛優的人緣很好,很多人沖著葛優來的,就打這種明星的牌子,主要滿足觀眾在日常生活中他們的一種娛樂需要。所以,從這一點來說大眾文化充分地體現了它的社會功能,就是要通過大量的信息、類型化的人物形象、流行的文體,來滿足都市公眾的日常娛樂需要。那麽大眾文化它的功能就顯而易見了,也促進了社會的安定、倫理的和睦。當然另外一個方面,大眾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帶有一些媚俗、消極的東西,我想是可以辯證地來看的。
第四種文化就是民間文化。民間文化跟大眾文化不同,很重要的一點,它不一定需要大眾傳播媒介。民間文化跟大眾文化有相同的地方,就是通俗性,受眾的大量性。但是民間文化不一定是在都市中,不一定用大眾傳播媒介,它更多的是在中國的鄉村,在底層的民眾中傳頌,它更多地利用的是口傳媒介,口對口地,面對面地傳送,而不是遠距離的大眾媒介。所以,民間文化在這裏主要指在鄉村民眾中流行的帶有傳承性、自發性、自娛性的文化形態。那麽從這樣一個界說,可以引申出民間文化的這樣幾個特征。
第一個特點:傳承性。傳,傳統的傳;承,繼承的承。傳指的是從上一代傳到下一代,承指的是後代對前代的模仿,師仿、師承,這就是傳承。民間文化往往是代代相傳。
第二個特點:自發性。它往往是在普通的民眾中自發產生的,它不一定是一個機構,一個出版社,一個電視臺,一群人專門去創造出來的,往往在普通民眾中自發的,如果不是自發的,要一個電視臺,一個出版社去創造一個節目,那就不一定叫民間文化了。
再有一個特點:語言形式的通俗性、日常性。它用的語詞的形式都是普通公眾可以上口、易懂的,都是一聽一見就明白的。如果它太文縐縐了,那可能就不是民間文化了,那可能是高雅文化了。
再有一個呢,民間文化它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自娛,自我娛樂,滿足普通公眾的自我娛樂需要。我給大家舉這樣一個例子,就是《三峽謠》,南朝民歌。《三峽謠》這樣說,“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說的是長江三峽的西陵峽有一個山崖,崖的形狀呢像一個水手牽著一頭黃牛,那麽,船工拉著船往往三天三夜也走不出黃牛崖的邊界,船工的生活是艱苦的,也是枯燥的,但是正是在他們的艱苦的枯燥的日常生活中,他們發現了三天三夜行走的重復這樣一個生活現實,把它創造成為一首民謠,通過這首民謠他們表達自己的素樸真切的情感。在他們的歌唱中,宣泄自己被積壓的生活的情感,把自己的拉船的艱苦苦悶改造成為一種發泄的愉快,歡樂。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可以看到民歌民謠它在公眾中的獨特的文化功能、社會價值。那麽民間文化它的社會功能有什麽呢?我想用恩格斯的一句話來說是非常準確的:“民間故事詩的使命是使一個農民做完艱苦的田間勞動,在晚間拖著疲乏的身子回來的時候,得到快樂,振奮和慰藉,使他忘卻自己的勞累,把它的蹺瘠的田地變成馥郁的花園”。“蹺脊的田地變成馥郁的花園”,說得非常好!
那麽,前面我依次給大家介紹了四種文化元素。那麽下面呢我想再進一步地來談一下,這四種文化的多元互滲。實際上在我們的文化中,可能還有更多的元素,那麽我這裏呢,今天講的是我認為主要的四種元素,同時這四種元素,其實它們在現實中,是交叉滲透在一起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有時候,很難分開。這正是顯示了我們文化的多樣性、復雜性,值得我們認真地思考。
舉一個例子我們來看看。比如說主導文化,主導文化有的呢可能就是當然都是要注重教化性,可能有的主導文化,可能它顯得帶有強制的色彩,那麽娛樂性比較差。但是最近十多年來,我們中國的一些主導文化,都注重增加了它的觀賞性、娛樂性,主導文化走向大眾化,吸收了大眾文化所有的這些娛樂成分,滿足公眾的日常的需求。比如說最近播出的一個電視劇《導彈旅長》,其實它的很大的篇幅是圍繞著江昊、石志雄等幾個主要人物、他們的情感糾葛展開的。它從側面來寫這些現代軍人的風采,但是它吸收了大眾文化的言情、娛樂特色,讓它的教化效果變得更有魅力。再有呢,就是高雅文化。它也要主導化,也要大眾化。像王蒙先生的小說《季節系列》裏邊有很多主導性的話語,高雅文化同時也要大眾化,許多的小說家,在最近十多年來,他們寫小說的時候,都注意到了要滿足公眾的娛樂需要,有時候就要吸收大眾文化的一些策略。比如說陳忠實的小說《白鹿原》,開頭第一句就是“白家軒後來引以豪壯的是一生娶過七房女人”。他的語言借鑒了拉美魔幻現實主義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的句式,某某某多年以後想到什麽。再有一個就是,第一句就把他娶過七房女人的故事講出來,還引以為“豪壯”,放在第一句戴一個帽子,為什麽?我想十多年前的作家們恐怕想不到這樣寫。他相信的是觀眾愛看這個、滿足他們的娛樂需要,所以高雅文化也在不斷地吸收這樣一些策略。大眾文化那就要同時吸取其他幾種文化的元素,來豐富自己。《北京人在紐約》、《不見不散》不約而同地都是寫中國的男女公民到美國去闖蕩,到國外去經歷發財、奮鬥夢想,怎麽寫都可以。但是晚節一定要保,最後他們都是回歸祖國母親的懷抱,體現我們的主導文化所需要的東西。所以呢,大眾文化也要主導化。當然還有民間文化,還有更復雜的相互的滲透,我就不一一說了。我想就是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我們今天在現實的、我們的文化中,幾種文化都是滲透在一起的。如果我們還是用單一的文化指標來衡量這些文化形態,我們可能就是往往是幼稚可笑的,往往會受到現實的,它的這樣一個嘲弄。
但是,我個人認為,如果僅僅滿足於文化的多元互滲是遠遠不夠的。多元互滲可能是自發的,不一定是自覺的,可能是它無意識中就滲透到一起的,或者是迫於現實的無奈匯集到一起的。真正的有活力的健康的多元文化,應該是自覺的、起碼帶有自覺的成分,應該是社會各界仁人志士共同一起來探討如何使得多元的互滲走向一種自覺、走向一種積極的主動的趨勢。我想提出來,這就是多元化生。多元化生不是無意識的、被動的、隨意的互滲、拼貼,那樣比多元隔絕強不了多少。真正的多元化生,應該是多種文化元素形態按照這個文化應有的個性的要求,被優化組合起來,走向一種健康的充滿活力的良性循環的軌道。那麽,我有這樣幾點建議。
第一,尊重多元共存格局。我們今天的文化是多元的,多元有它的缺陷、缺點,有它的局限,可能有時候帶來我們認識上的混亂。但是請朋友們想一想,也請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一道來想一想,如果我們的文化在今天還是一元的,一統江湖的格局,那它會是多麽蒼白。今天我們的文化呈現出多元的多樣的發展,那麽應該是代表了我們的文化的一種進步的可喜的姿態。我想首先一點,我們要尊重多元共存的格局。我們不要只是以高雅文化的標準來否定大眾文化,或者說我們用大眾文化的標準來排斥高雅文化、民間文化。我希望我們都能夠尊重每一種文化不同的特色、不同的屬性,也許我們每一個人有時候你的生活中要經歷四種文化的影響。早上起來,你可能是要經歷主導文化,舉個不一定恰當的例子,中午你上班工作了半天了,你想輕松一下,你可能希望聽聽大眾文化,那麽下午呢你可能有點時間來閱讀想讀一篇小說,我要經受高雅文化的熏陶、我要關懷社會的矛盾、我要承擔社會的責任。那麽到了晚上,你可能會有時候去聽聽民謠、民歌,享受一下民間文化的娛樂。我想就是每一個人他的趣味、他的興趣是多方面的,尊重不同的文化形態的共存。我覺得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第二點,優化組合。優化組合,我覺得就是不同的文化相互共存。但是把它們的優點揚起來,形成一種優化的組合。
如果我們還要加一點呢,可能就是各行其道。每一種文化、每一元文化都有自己的“道”,都有自己的立身之“道”、存在之“道”。那麽每一種文化按照自己的“道”去發展、自己的規範去形成,我想大家都按照這個規則來生長,那麽我們這個文化就可能會走向一種良性循環的軌道。
最後一點建議就是個性彰顯。彰,表彰的彰;顯,顯露的顯。個性彰顯,在前面幾點的基礎上,也就是多元共存,各行其道,優化組合的基礎上,我想我們可以一道來考慮,在今天這樣一個全球化的世界上,我們中華文化在21世紀的這樣一個現實基礎上,如何走向一種民族個性的生成,如何在全球世界文化之林中凸顯我們中國文化獨特的個性。我想我們依靠一元文化是不能夠實現這樣一個目標的。我們內部要把多元文化緊緊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優化的組合,我們才有可能凝聚成一股合力鑄成我們中華文化的個性的彰顯。當然這是一個宏大的任務、艱難的任務,但是,也是一個光榮的任務。我想呢,就有賴於我們在今天認真地分析我們文化的內涵,分析我們面臨的多元互滲的狀況,那麽一起來思考、來籌劃、來行動,如何使得我們的多元化生的目標在不久的將來能夠部分地實現、逐漸地實現,達到它的一步一步地不斷地完善、完滿。今天呢,我主要講的就這些。下面呢,歡迎大家提問。
王老師:您這次講演主題是文化。但據我所知,文化有多種含義,不知道您這裏采用的是哪種含義,關於文化的?
好,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我想在座的好學的朋友都會了解,“文化”到目前為止有很多種定義,人們的看法不一樣。有的學者概括出來一百多種文化定義。我個人認為,我覺得無論文化的定義有多種,但是呢,比較普遍的大家公認的呢還是這樣一個文化定義――就是德國哲學家卡西爾提出來的一個文化定義。他說人的本質就是勞作(work),勞作的目的就是創造符號(symbol),創造符號就是為了表達人生的意義。我想呢,他就提出來一個文化定義,就是: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符號表意系統。簡單地說,文化是符號表意系統。也就是說,文化就是由一個又一個的符號系統所組成的。每一個民族都有它自身的符號系統。在符號系統下面還有很多很多的亞系統、大小的系統,這樣組成了文化這樣一種形態。同時,還有我想跟大家介紹,就是人們對文化的認識是不一樣的。像美國的文化批評家傑姆遜就概括出來,從18世紀以來,人類往往總共有三種大的文化概念:第一種文化就是指個性的養成。個性的養成,這是浪漫主義時代的文化概念。它就說文化是高雅的精神創造,往往是同這樣一個高雅的點聯系起來的。但是,文化並不只有這一種含義。第二種含義,文化指的是人類的一切生活方式。這更多地是人類學家的文化定義。它就是指的人們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稱為文化。第三種,就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裝飾、娛樂活動,也被稱為文化。這就是“後現代”意義上的文化了。你在生活中,你一邊工作,可能會一邊聽音樂,一邊享受到娛樂,你在大街上匆匆忙忙地行走,街頭到處都是迎面撲來的廣告,明星們對著你微笑,這樣呢,你就生存在一種審美的藝術的這樣一個氛圍中,那麽這就是一種裝飾,一種娛樂,傳統的高雅的審美藝術,滲透到日常生活中,變得生活化、實用化、通俗化、甚至也是商品化。那麽,這些東西都緊緊地扭結在一起,使得文化變得普通了,這就應了英國的文化批評家雷蒙·威廉斯的一句名言:“文化是日常的”(Culture is ordinary 可以譯為“文化是普通的”)。那麽文化既是高雅的、也可能是普通的,就像我剛才說的,那麽從這裏呢,也可以反映出來。
王老師:剛才您把文化分作四個層面,我就想問的是,這四個層面之間它們在價值上有沒有高下之分?
很好,咱們的討論進一步了。那麽四種文化層面,從我個人來看,就像我剛才的觀點裏邊,已經暗含了我的這樣一個想法。就是:這四種文化形態,本身無所謂高低之別、高下之分,它們實際上都是文化的不同形態,代表了文化的不同的意義體系。但是在具體的文化形態中,在具體的文化實踐中,它們就有可能顯出它們的不同的價值來,這就是高雅文化未必就價值高,大眾文化、民間文化未必就價值低。關鍵就是要看具體的文化產品、文化形態,它是怎麽樣的。過去人們以為的是低下的作品,通俗的作品有可能在過些時候被認為是高雅的作品。比如說《紅樓夢》,在它誕生的年代裏,小說小道,壯夫不為。它確實是被認為是低下的,但是經過歷史的篩選、淘汰,《紅樓夢》早已經成了我們這個時代的高雅文化經典的一部分,雖然它的意義是在不斷地變的。比如說阿炳的《二泉映月》。在阿炳那個時代,剛開始,拉二胡的人被稱為民間的流浪藝人,他的演奏是為了賣唱,為了混口飯吃,從來沒有人正眼看他們,更不能登大雅之堂。但是,在現代以來,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以劉天華為代表的仁人誌士,他們把二胡看做是中國現代“國樂”的一部分。為了振興中國文化,為了確立中國文化的個性,他們發掘了二胡作為我們中國民樂的代表。今天,《二泉映月》早已經成為我們民族的高雅文化殿堂的一部分。所以我覺得呢文化本身,四種文化本身沒有高低之分,關鍵是看它的實際的具體的作品狀況怎麽樣,關鍵是看它在我們特定的文化發展中被我們賦予了它怎樣的一種角色、地位、價值。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