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H君:你好!
收到你發給我的信,不知道你的名字,只能這樣稱呼你了。
你的信很有意思,你說:“'中庸'、'忠恕'、'修身齊家'、東方神秘文化,不論好壞,都是我們傳統文化的體現。然而,中國的文化當中,缺少西方文化中嚴謹的邏輯、社會契約、科學理性的研究方法這樣一些東西。所以,我們要引進西方的契約精神,引進制度,引進科學理性。”
你的結論是,“現代化本身,就是一種必然的傳統文化丟失過程。我們越先進,越努力地活得更好,在活得更好這條路上的成功越大,我們的儒家文化就丟失得越大,最終為類似於科學主義的東西所取代。”你還說,你是一個文化民族主義者,但又不得不是一個文化悲觀主義者。
你在信中提出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那就是文化民族主義者的兩難。一方面,用你的話來說,你作為一個從小在國內受英語精英教育的中國學生,更容易融入美國生活,你們已經匯入了西方社會生活的主流,成為西方文明與科學主義、理性主義與科學技術的直接得益者。
另一方面,你作為一個中國人,內心深處又有強烈的民族主義心結,與尋根的文化心理需求。這樣,你們就比國內的人們有一種更深刻的內心衝突。這是因為,民族主義就其本質而言,應該以本民族的文化信仰為歸依的,然而,正如你信中表達的,被視為自己民族根性的祖宗文化,在邏輯上與理性上,又被判識為不得不走向消亡的東西。
由於你長期生活在海外,時時受西方文化的沖擊,老一代留學生所說的那種“花果飄零”之感,也許就體會得格外深切,當你說你是文化悲觀主義者時,這裏面一定包含著無奈、失落與無根的淡淡傷感。
其實,這個問題可以說是我們現代化時代的國人,共同面臨的文化矛盾,世界的未來是否只有這種被西方一統化的命運?如果不是這樣,那麽作為中國人的文化的根的基礎是什麽?我們可以在保持現代性的同時,又從傳統文化中獲得精神資源來滋育自己嗎?傳統文化似乎已經與現代生活完全脫離了關系,它有可能成為我們安身立命的基礎,或至少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嗎?
我把你的信轉給了我的研究生們,讓他們一起思考。你提出的現代化過程中的中國人的這種文化兩難矛盾,也是當下以及未來數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內我們國人將揮之不去的大問題。我的一位研究生來信,其中有一個觀點很有參考價值,即傳統文化不一定要以整體的方式被我們接受,這樣是不是一個化解矛盾的方向?
其次,我個人認為,非意識形態化的儒家,仍然對我們有吸引力。例如,儒家思想中的“貴在自得”,“為仁由己”,“己欲仁斯仁至矣”,“歲寒而知松柏之後凋”的特立獨行,其中強調的道德自主性與通過個人修養,來擺脫動物性以及拒絕媚俗,均能給現代人有所啟示。當然,另外還有許多其他方面。
我自己體會最深的,是儒家的天人合一觀,在我看來,所謂的天人合一,強調的是,人的內有的資源(良知)與外在的道的合而為一,(用我自己的通俗的話來說,即人的生命意義在於社會的善),並認為這是使人擺脫生命有限性與空虛感的重要文化資源。
孟子所說的“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指的就是這個。當然這話說起來很長。無論如何,這種文化資源可能不會隨著全球化而失去意義。固然,在中國傳統帝國的歷史上,儒家一旦與專制政治結合到一起,它的高標準,會逼出許多鄉願與偽道學來,這並不是原生態儒家的過錯,這只能說是儒家政治化產生的畸化或異化形態。儒家思想仍然需要個人去體悟。
“貴在自得”這句話出典於宋儒張总,梁啟超曾經把做學問時的超功利態度稱之為“為而不有”。大意就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因為我們在耕耘中已經獲得精神之樂,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種超功利的價值觀。
這樣一種以知識審美為追求的人生態度,對於應對西方競爭性文明的世俗化的浪潮的挑戰,恰恰是對症之方。如果再加上治學思考中去實現社會責任,那你在自得之樂外,更增加了一種使命感,那就達到一種更高的境界,也更上一層樓了。
記得2008年抗震救災時國人表現出來的精神,我總覺得不能完全從西方人的人道主義來解釋(很難想象那些底層百姓自發行動,是因為他們讀過西方的經典道德著作),更多的似乎還是得之於傳統的仁愛(政府用了一個意味深長的新概念“大愛”,雖然有人解釋為對國家的愛,但我認為這其實就是仁愛,超越階級的愛)與經濟進步的結晶。
30年來,由於少了暴戾的、極左的階級鬥爭論的汙染,中國人人性中的自然的東西就重新展露出來了,而經濟現代化與新中產階級或中等收入階層的大量增加,也有助於這次大愛所表現的豐富度。這些在中國人的社會生活中不斷發生的文化現象,是不是能給我們以一些樂觀的啟示?
正因為如此,中國也許可以在全球化過程中仍然保持著文化的自我而同時享有現代化的價值。中國之所以完全不必擔心被迫或自願的全部西化,還因為中國實在太大了,13億人的國家至今還是統一的,很難想象這樣的規模效應會被另一種文化完全同化,中國有權在世界上成為一種範式。其實,嚴覆在100年前,就用一句很精辟的話概括了中國文化與西方現代性之間結合的必要性。他說“非新無以為進,非舊無以為守。”“統新故而視其通,苞中外而計其全。”這裏的“守”,就用得再精妙不過了。
我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在工廠做了12年工人之後才有幸在32歲考上了研究生,激勵我此生的,我自認為就是受到這種“貴在自得,為而不有”的傳統文化精神影響,我總覺得上天給予我的這種學問中的自得之樂,使我終生處於知識的愉悅之中。
我總覺得你們比我們這一代人要順利得多,少年時代就有了出國深造的機會,我要引用我自己寫的一篇文章中的一段感言,那就是,在這個世界上,別人可以奪去你的一切,只有一件東西別人無法剝奪,那就是你對知識的熱愛,對世界的由衷的好奇心。
在這個世界上,你可以擁有一切,但如果你失去了一件東西,那你就變得精神上一無所有,那就是生活中的一顆赤子之心。而這些精神資源,在我們先哲的思想與價值中是相當豐富的。這些話也許有點高調,但也是出於我內心。
做學問的人與真正的藝術家很相似,據說,古希臘的畫家在大街的地上作畫,雖然一場大雨會使他們的作品化烏有,但他們仍然樂此不疲。支撐他們的就是這種“貴在自得”的精神。看來中國文化與西方文明中的超越性因子也是彼此相通的。
當然,我們國內的傳統文化教育還需要作大幅度的改進,在國外我們辦了那麽多孔子學院,然而我們中小學的教材中孔子與儒家文化經典的內容卻是如此之少,說起來真有點比例失調,極不相稱。要知道,嚴復在100多年前早就說過,中國之所以沒有如其他古老文明那樣雲散煙消,泯然俱亡,靠的就是“國性”,而中國人的“國性”正體現於古代經典之中。我們時代需要有闊視遠想的政治家,與知識分子來共同推進這樣的文化事業。
很高興能與你交流,有空時可來信談談國外新一代留學生與白領們的民族主義,與上世紀八十年代去國的留學生們相比有什麽變化。祝你一切順利。
祝好!
蕭功秦(收藏自2011-01-17愛思想網站)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0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