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快到了,愛人從市郊農村割來一大把野艾,綠瑩瑩、脆生生、鮮嫩嫩,生機勃勃,洋溢著陣陣香氣。她神氣十足,如獲至寶,對我回眸一笑:“這是真正的原生態綠色食品!”

其實,在我家鄉白衣港的房前屋後,田間地頭,路旁荒野,到處生長著這種綠色植物,葉似菊,青翠的葉片上,有不規則的粗鋸齒,表面呈深綠色,背面呈灰白色,有絨毛。一叢叢、一簇簇、一片片,漫山遍野,散發著淡淡的清香,如同天邊飄過朵朵綠色雲霞。

野艾在農村極為平常,隨處可見。翠綠的葉,細長的莖,匍匐於地面,隨風搖曳,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讓人感到綠色的汁水在眼前流動。小時候,到田間山野扯豬草,艾葉成了我們的“必修課”,每次滿載而歸,采摘回的是一竹籃野艾。娘告訴我:“艾葉不能連根拔出,要用鐮刀從根部割斷,否則它會斷子絕孫的。”娘的手靈巧如飛,她將艾葉、野蕨、蒲公英、糯米草采摘回家,洗凈、剁碎,摻上潲水、米糠,裝上一桶,倒入豬槽,豬們如同吃“美味佳肴”,吃得搖頭晃腦,津津有味。 

野艾賤生賤長,生命力極為頑強。只要有土壤、陽光、雨水和空氣,便可蓬勃生長,不需要化肥,也不用撒農藥,無需人工“打點”,沒有病蟲害,本身有一種“天然抗體”。頭幾天被我們割個一幹二凈,地面只剩下一些土蔸蔸,沒想到,一場春風春雨過後,又一叢叢更鮮嫩更翠綠更蓬勃的艾葉從土裏冒了出來,沾著陽光雨露,臨風而長,生機盎然,仿佛一個個稚嫩可愛的小臉蛋正面對我們微笑。到了夏天,野艾生長得更加繁茂,葉挨著葉,你推我攘,直往上竄,一天一個樣,顯得更綠更翠更壯實了,綠得發亮,惹人喜愛。即使是秋後桿葉枯黃,在風霜雪雨的摧殘下,也誓不低頭,“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到了來年春天,便以飛快的速度蘇醒,瘋狂地長成一片蔥郁,以片片翠綠引領春天,成為第一個“報春使者”。

“艾葉是個好東西,救過不少人的命哩!”娘包含著對艾葉的感激,給我講了一個故事:三年困難時期,村裏的人沒飯吃,饑不擇食,能吃的東西都找來吃了,一些人餓得患了浮腫病,山裏的樹皮,路邊的野菜被吃光了,甚至連塘裏的白色先鋒泥也被人挖去吃了,有些人吃進去拉不出大便,憋得臉色鐵青,嘴巴變成了烏色,路邊經常見到小孩撅著屁股,大人給他一點點地摳出來的場景。大人們被餓得已經不知道餓了,只覺得頭昏目眩,邁不動腳,聽說艾葉可以吃,便興奮得雙眼發亮,立即摘來搓了洗,洗了搓,放到砧板上剁碎,做成艾葉粑,放入鐵鍋煎熟,盡管苦,實在難吃,但使勁咽進肚子,仍余味無窮,清香四溢。沒過多久,大便通了。村裏人一傳十、十傳百,家家戶戶吃艾葉。白衣港的艾葉摘完了,就跑到外村去摘;外村的摘完了,就跑到外鄉去摘。小小艾葉那經得起大家風卷殘雲般的采摘呢?有的剛長出來,就被人割去吃了,到了後來,連艾葉根也被挖出來當“糧食”,乃至村裏的艾葉越來越少,走向了“絕代”的邊緣,餓得人往死裏逼。好在全國人民共同奮鬥,渡過了難關,解決了吃飯問題。從此,很少有人吃艾葉,更無人關註艾葉的生長與發展了。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每到端午節這天,娘便會起個大旱,到田間去采來幾把帶露水的艾葉、菖蒲,掛在門框上,說是“避邪”,年年如此。娘的心思我是明白的,就是讓大家看到野艾,想起艾葉,記住艾葉對農家的“特殊奉獻”,當然,蒼郁的艾葉也給農家增添了不少節日氣氛。

野艾與父老鄉親息息相關,就像農家的兄弟,似乎誰出離不開誰。記得小時候,我們坐在大樟樹下乘涼,一群群蚊子向我們發起瘋狂襲擊,防不勝防,咬得身上奇癢難受。娘不慌不忙,找來一些幹艾葉,用稻草捆好,紮成一條粗大的“辮子”,劃根火柴點燃,經久耐燒,變成了一條“煙龍”,頓時,空氣中清香四溢,熏得蚊子落荒而逃。一旦我們身上被蚊蟲咬得青一砣、紫一塊,娘會把曬幹的艾葉和蒜瓣放入熱水中浸泡,給我們洗澡,霧氣騰騰中,滿屋香味彌散,皮膚被藥水浸泡,那氛圍,那療效,比“六神花露水”還管用。

隨著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老百姓追求向往的是一種原生態、無汙染、原汁原味的生活,艾葉再度進入城鄉居民的視野。由於長期無人采摘,野艾細長的腰身如同宮庭中的仕女,輕搖羽扇,小巧玲瓏,顧盼生輝。只見一些城裏女人手提竹藍,穿著五顏六色的衣服,腳蹬高跟鞋下鄉來了,她們握著鐮刀,一個個彎腰伸手割艾葉,那嬌氣的動作,那流動的身影,如同在拼湊一張五彩斑斕的田原風光畫。家鄉的土地,在野艾葉的點綴下,顯得如此絢麗多彩!愛人把割來的把野艾浸泡在鐵桶裏,盈盈的,翠翠的,滿桶綠意,招人喜愛,一片片地清洗,切碎,拌上面灰、紅糖,攪拌成漿糊狀,一砣砣放入鐵鍋,滴上茶油,用溫火煎熟,灑上點點芝麻,香氣撲鼻,叫人饞涎欲滴,又香又脆,我一連吃了七八個,沒想到,便秘也治好了。愛人的雙手也因為這香、這綠,而變得溫柔輕巧。

野艾全身都是寶,為多年草本植物,曬幹後可入藥,用來泡腳可溫經止血,祛濕止癢。艾草陰幹制成“蚊香”,能治病驅蚊;艾草煮雞蛋,酥香可口,有清火消炎之功效。記得當年在鄉下種田,我的腳指丫被禾蔸戳破,爛成“麻蟈口”,娘將曬幹的艾葉燒成灰,撒入患處,次日,傷口愈合,十分神奇;家裏不管誰受了風寒,娘便會用曬幹的艾葉熬湯,連續喝上幾天,感冒便不日而愈;如果誰肚子劇痛,一度昏迷,娘用熟艾三兩,米醋炒熱,敷熨於臍下,不久就蘇醒。難怪《詩經》曰“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孟子雲:“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有記載:“艾以葉入藥,味苦,無毒。理氣血,逐寒濕,止血安胎。”就是這種毫不起眼的野生植物,為許多人除去了病痛之憂,成為尋常百姓家的“必備之物”。

最近,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用青蒿提取了青蒿素,治療瘧疾,為世界醫學事業作出了貢獻,獲得了諾貝爾醫學化學獎。家鄉衡東因為有“艾葉餅”這道“土菜”唱主角,顧客盈門,被評為“全國土菜名縣”。一位青皮後生將“艾葉”文章連軸做,用艾葉泡腳、治病、養生,生意興隆,成為一個新興產業。

風吹草動,光照雨淋,野艾那清苦濃烈的香味,混合著泥土陽光的溫暖氣息,早已融進父老鄉親的血液,成為我最熟悉而溫馨的家鄉味道。

Views: 7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