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被稱為香港的原因,有許多不同的解釋。有人說從前有一個女海盜名叫香姑,她利用這座小島為根據地,所以後來稱為香港。又有人說在今日香港仔附近(舊時稱為石排灣),從前有一道大瀑布,水質甘香,航海的船隻總在這裡取淡水,因為這瀑布的水質好,所以稱為香港。這些都是外國人的解釋,表面上看來好像各人都言之成理,事實上大家都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香港這個名字的存在已經很久。因為在石排灣附近有一座小村,上名為香港村(現在還稱那地方為小香港或香港圍)。這座香港村遠在英國人不曾踏上這座小島之前就久已存在。所以香港島一名的由來,既非因為香姑,也不是為了瀑布的水香,實因為島上原本就早已有一座小村名叫香港。

可是,這座小村為什麼不叫臭港而叫香港呢?香在什麼地方呢?這正是我現在想同讀者談的。因為這個「香」並非水香,也不是人名,實因為這地方從前是一個運輸香料的出口小港,所以稱為香港。

這種香料並非島上自己出產的,而是從東莞各地運來(香港島和九龍各地從前都是隸屬東莞縣的,後來又從東莞縣析置了一個新安縣,香港等地遂改隸新安。新安後來又改稱寶安),集中在石排灣,然後再出口運往各地。這種香料,不是流質也不是木質,而是一種香木的液汁凝結成固體的。它們有的像松香琥珀那樣一團一塊的,有的又像檀香木那樣一片一段的枯木根,這種「香」(從前人就簡稱它為「香」),是當時其他許多香料製品的原料,薰衣,習靜,所燒的就是這種香。上等的價錢非常貴,甚至可以同黃金比價。從前人所謂「焚香默坐」,所焚的就是這種香,並非燃一枝線香或是燒一爐檀香。今日我們所見的古董銅器之中,有一種名為博山爐的東西,就是煎這種香的。下面有盤可以盛水,用熱湯蒸香,使香氣緩緩散發出來,並不直接放在火裡去燒,所以稱為煎。

東莞出產的香,在當時南方各地出產的香料之中,算是最有名的,稱為「莞香」。莞香遠銷至當年蘇杭和京師,香農將他們的出品,從產地集中到石排灣附近的這個小港,從這裡用大眼雞船運至省城,再由省城北運。於是島上的這個小港就稱為香港,附近所住的村莊也就稱為香港村。

明末廣東大詩人屈大均的《廣東新語》,記莞香盛時遠銷至北方的情形道:

 

莞香度嶺而北,雖至劣亦有馥芬,以霜雪之氣沾焉故也。當蕪香盛時,歲售逾數萬金,蘇松一帶,每歲中秋夕,以黃熟徹旦焚燒,號為薰月,蕪香之積閶門者,一夕而盡,故榮人多以香起家。

莞香自明朝直至清朝中葉,都是當地一大名產,馳名全國。產香的樹,名為古蜜香樹。這種樹宜種在砂土的山田裡,稱為香山。鑿取香根的工作多由婦女擔任,她們往往將香木最好的部分切一點下來私藏起來,作為自己的私蓄,然後以重價賣給外地來的香販,這就是著名的「東莞女兒香」,是莞香中的精品,價格也最貴。

莞香雖然有名,可是上品產量並不多,而且香樹要種十餘年後始有香可采,愈老愈好,所以產量不會多,並且整個東莞縣也僅有幾處地方所產的是上品。今日新界大埔的沙螺灣,沙田的瀝源村,都是當年產香名地之一,可是到了清朝雍正年間,因為莞香上品價值兼金,而且不易覓購,宮中需求黃紋生結黃熟(這都是莞香的名目)甚急,竟派出采香專吏到東莞來坐索,並且指名要購異種名香。縣官無奈,只得責成裡正地保等下鄉搜求,搜求不得,就用嚴刑來追迫,以至杖殺了許多地保裡役。這一來,種香的人家嚇壞了,他們為了免除禍根起見,竟將所種的香樹斬伐摧毀,然後全家逃亡。香木並不是一朝一夕就有收成的,而且也不是隨地可以種植的,於是自從這些香戶斬伐香木逃散以後,莞香的出產便從此衰落漸至滅絕了。

莞香的出產雖成了陳跡,但至今還在香港留下若干餘韻可供追溯。當然,第一就是「香港」這個名稱本身,因為就是從這個小港口運香出口,所以才稱為香港的。其次是尖沙咀,這地方從前稱為香埠頭,從這裡運香至石排灣集中,然後再轉運出口。

還有,新界的遊客當記得沙田城門河附近的香粉寮這地方,這個一度被當作天體運動者樂園的所在,就是利用水碓來春香木成粉,製造線香塔香的。還有大帽山腳下的川龍村,那裡至今也仍有許多春香粉的大水磨、水碓。這些都是當年莞香的餘韻,也就是今日香港之「香」的由來。

Views: 13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