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妃儀導讀·班雅明,說故事的人

I. 說故事的人


「說故事」事實上是一種人類相互交換經驗的能力,但今日卻已喪失,因為
世界變化的太快,經驗不再有價值。


「說故事的人」有兩種古老的典型:一是定居的農民,一是周遊各地的水手
或商人,這兩者之間又相互滲透,中世紀四處旅行之後定居開業的手工藝人即是
聯繫兩者的典型。如此,擁有這雙重的源頭的「敘述者」形成了。


「說故事的人」萊斯可夫是一個信仰虔誠的人,他曾因工作之故走遍俄羅
斯,在各地的所見所聞後來成為他說故事的題材。他故事中的主角總是具有務實
精神,卻不過分執著於俗務,呈現一種自然的樣態。


務實傾向是天生的故事述說者的一項特質,而真正的敘事必具有實用的功
效,因此說故事的人對他的聽眾而言是一個良好的顧問。
要勸告他人我們得先述說自己的故事,因為所謂的勸告,若說是對一問題提
出解答,還不如說是建議如何繼續恰當,但更基本的是對方得先用適當的語言表
達自己的處境。將這些實際生活中的勸告編織起來,便成為智慧。
但現在,我們不再有說故事的能力,智慧也在消失。這個現象並非一種徵兆,
而是歷史所形成,使得說故事的人慢慢走出活生生的話語,最終只侷限於文學之
中。


這敘事衰落的第一個徵兆:即是小說在近代初期的興起。小說(roman)和
敘事(narration)不同,小說並不來自口說傳統,且須行諸文字。說故事的人的
材料是自己或他人的經驗,透過他又成為聽者的經驗,但小說是孤獨個人內心中
的產物,既無人給予勸告,亦無力勸告他人。


布爾喬亞之興起,帶來使小說興起、同時讓敘事沒落的元素。但另一方面,
隨著布爾喬亞的興起,一種新的傳播類型――新聞報導(information)出現,並
開始以具決定性的方式影響史詩形式,而小說也同受威脅。
新聞報導吸引聽眾之處,在於它提供的不是一個遙遠的訊息,而是對其立即
之關懷提供指標。不同於遙遠的訊息本身即具有權威,因此新聞報導必須明瞭易
懂,且顯得合理真實。這樣的性質正顯出其和敘事精神之本質無法共存,也因此
新聞報導的流傳正導致說故事藝術的衰落。
在新聞報導中,所有的事件都已被塞滿了解釋,然而天生的故事敘說者,便
是有能力在敘說時擺脫一切解釋,而保留聽者自由詮釋的空間,因而擁有新聞報
導所缺乏的寬廣度。


新聞報導只有在時新時才有價值,只有在全盤托出時才有生命,但敘事全然
不同:它從不全盤托出,且蘊藏著一種力量,即使過了再久,依然能激起人們的
思索。(舉例)


正是除去一切解釋的簡樸作風,使得聽者愈易將故事與自身的經驗同化,而
愈能長留於記憶之中,而有機會再轉述與他人。但這同化的過程,需要在放鬆的
心理狀態下完成,而如今,我們已失去這樣聽故事的環境與條件。


敘事本身具有一種手工藝性質,因為敘事必然經過一個同化的過程,覆上了
敘事者的痕跡。形成敘事者的手工藝環境之精神,是一種充滿耐心、擇善固執的
勤奮,但那種不計較時間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的價值觀是精簡。


永恆的理念在思想中的衰落,正呼應人們對長時勞務日漸成長的厭惡,而最
相關的死亡經驗價值也產生變化,開始喪失其無所不在和形塑力量的程度。過去
死亡乃是個人生命史中最具公眾性質者,具有高度示範價值,但布爾喬亞社會對
公私領域的區分,使死亡的過程越來越脫離生者的注意。臨死之人的生命經歷(故
事的材料),開始形成一種可以讓傳統運用的形式。臨死之人擁有任何一生者都
不可能擁有的權威,而這權威便是敘事之源。

十一

敘事者敘說的所有事物,死亡皆是其判決,他的權威來自死亡。所有故事最
後都指向自然史。

十二

歷史書寫相對於史詩形式,便像是白光相對於七彩,而在所有史詩形式中最
能融入歷史書寫的就是大事記。大事記的作者不是史學家,而是歷史的敘說者,
史學家必須提出解釋,而前者將之讓位給詮釋。
大事記作者在說故事的人身上俗世化了,並得到續存和轉化。基本上,人和
自然共鳴的時代已經結束了,但敘事者卻對這時代保持忠誠。

十三

記憶是最典型的史詩稟賦,代表了史詩文類的無分點,史詩便是其最古老的
形式,相對於敘事與小說而言的無分點。
記憶建立了代代相傳的傳統之鏈。但敘事是一種特殊的文類,由許多故事所
連結而成,所有的大敘事家總是在一段故事中回憶起另一段故事,這是一種狹義
的史詩記憶,但這便是敘事的靈感元素。
小說同樣源自史詩,但小說家致力於特定之主題,塑造永恆的記憶化活動,
而敘事者則奉獻於種種複多的事實,是打發時間的回憶。換句話說,小說的靈感
元素是回憶的活動,而對敘事來說則是回憶的內容,這兩者的分離並立則來自共
同源頭(記憶力)在史詩傾頹之後所產生的分裂解體。

十四

敘事是沒有結束的,但小說總是有一個結束,前者提供的是故事的教訓,後
者則是生命意義的思索。

十五

不同於聽故事的人,小說的讀者是全然的孤獨,小說中的人物其命運最終必
然是死亡,以此供讀者確認其死亡後的生命意義。

十六

偉大的敘事者總是根植於人民之中,尤其是手工業階級中,而其經驗之結晶
也具有多樣的層次變化,而敘事者有具有從容應用這些包羅萬象經驗的能力。
故事具有某種解放的魅力,一改命定式的神話自然,而將自然描寫為人的共
謀,從中人感到幸福。

十七

萊斯可夫的作品深具故事精神,主角是具有大地力量和母性的人,不受性本
能的役使,故能充分發揮力量,這是造物的最高等級。

十八

造物界的最佳表達不是人的聲音,而是自然界的聲音。造物某種可怕激情發
揮到極致,神秘主義者視之為變態的結束,但卻反而成就了其聖性。

十九

想法接近神秘主義者是敘事者的共同特徵。手在生產過程中的角色變得狹小
起來,他在敘事中所佔有的地位也被棄置,就其感性的部分而言,敘事決非聲音
的單獨的產物,是心眼手協和的產物。


II. 波特萊爾〈巴黎景象〉札記


1. 方法:從作者論到讀者論

2. 對象:十九世紀波特萊爾的〈巴黎景象〉,其特殊性:原創性經驗,與眾不同
3. 形式與內容
4. 群眾的威脅與個人的孤獨
5. 類型組合與人性的喪失
6. 感性的衰落與現代的危機


III. 幾個波特萊爾的主題


1. 十九世紀中社會的鉅變,造成人類經驗的斷裂

2. 兩種對立的經驗:
a. 以傳統為條件的原真經驗,普魯斯特稱為「非意願性回憶」,相關於敘事
b. 大工業時代的新聞報導,以衝擊的方式發展出的是「意願性回憶」,是一
個處於戒備狀態的意識
兩者在現代社會中是相互消長的
3. 衝擊是一種非常現代的經驗,而這便是波特萊爾詩作的規範
4. 客觀化的和資本主義式的工作程式,強化了衝擊的感覺形式,不連續、機械化
5. 非意願性的清晰回憶,便是該形象的靈光
6. 現代美與現代經驗的代價便是靈光的毀壞


IV. 法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畫展


1. 扭轉崇宋元抑明清繪畫的傳統認知,重新評價明清繪畫的價值

2. 中國文人畫的特殊性,在於詩書畫三絕,是個人哲思與心境的表現
3. 書法的特殊性,統合了形式與內涵,捕捉住一種變化的永恆

Views: 94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