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的母親又一遍打來電話,憐愛地問女孩到家的中午飯想吃啥?

女孩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油燜大蝦!”害怕母親做不出合乎自己口味的菜肴,女孩一個勁地叮囑母親:“就是我高考的時候你老給我做的那種,就是那種味道!”

放下電話,女孩兩眼放光地給火車上的同伴描述她記憶中的油燜大蝦。從女孩的眉飛色舞的神態上,你似乎能體會到美味給女孩的味蕾曾經所帶來的刺激,無奈火車上人人食欲不振,口味寡淡,任憑女孩說得如何起勁,同伴也只是勉強地擠出禮貌的笑容。

美味像永久的“病毒”,蟄伏在腦海中,並與某一段獨特的記憶相契合。一旦我們在不經意間開啟這段記憶,“病毒”迅速釋放信號刺激舌尖,隨之食指大動,美味饒舌,思緒也像羽毛般輕輕地落在記憶的心田。

朱自清的《冬天》中有一段極精彩的父子四人圍著桌子吃白水豆腐的描寫:“父親得常常站起來,微微地仰著臉,覷著眼睛,從氤氳的熱氣裏伸進筷子,夾起豆腐,一一地 放在我們的醬油碟裏。”陰冷的冬夜,一鋁鍋冒著熱氣的白水豆腐足以滿足貧窮年代的人們對於美味的幻想。但是這種美味只停留在豆腐的嫰而滑上嗎?假如讓朱自清獨享這一鍋豆腐,或許豆腐的滋味在朱自清的記憶中要寡淡許多。之所以如此難忘,是因為豆腐的味道虛化為對父親筷子掉下來的豆腐的期待。

沒有記憶的美味不過是饕餮後的一聲飽嗝而已。明朝,有位大太監到南京做官,一天吃完鯽魚後,把廚子叫來責備:為什麽鯽魚不新鮮?廚子甚是委屈,呢喃道:餐餐都是新鮮的鯽魚。太監怒斥:既然新鮮,為何沒有臭味!原來,鯽魚從南京貢往北京,由於路途遙遠,所以入宮已經有些腐爛,做出來的魚當然有臭味。太監只記得臭味便是鯽魚的獨特標記,並以此衡量魚的正宗與否。但他想吃的是鯽魚嗎?他內心真正需求的不過是一種身份的象征——臭味的象征。

小時候每次挑食或有挑食苗頭的時候,祖母總會不厭其煩地嘮叨一遍“朱元璋殺廚子”的故事。故事的內容很簡單,講的是朱元璋當年討飯的時候,從老鼠洞挖了一些糧食,熬了一碗熱粥,吃粥時頓覺天下美味不覆如此!等朱元璋坐江山後,找廚子來覆原當年的那碗粥的味道,卻怎麽也不合自己的胃口。於是朱元璋一怒之下殺了一批又一批的廚子。最後,有個聰明的廚子讓朱元璋餓了一天,再來吃自己做的粥的時候,朱元璋狼吞虎咽,覺得這才是當年那碗粥的味道!朱元璋急忙問廚子的配方,究竟放了幾碗水?放了幾碗糧?用的是什麽火候?結果,廚子甩出五個字:肚饑好下飯!

雖是杜撰口傳的野史,卻也有幾分值得咂摸的滋味!廚子是極聰明的,他知曉朱元璋所牽掛的美味更多地來說是一種記憶,而這種饑餓的記憶便是這碗粥的關鍵。

下了火車,女孩直奔出站口。望著她急匆匆的背影,慘淡許久的口鼻竟嗅出幾分油燜大蝦的味道,或許記憶總有交疊的部分吧。

Views: 9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