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東亞、東南亞國家有很大影響。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是古代迦毗羅衛國的王子,該國位於今尼泊爾境內,釋迦牟尼就出生在尼泊爾的藍毗尼。歷經滄桑的藍毗尼不僅是佛教聖地之一,同時也在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雖然今天尼泊爾大多數民眾信仰印度教,但尼政府為保護古跡和發展宗教旅遊,制定和實施了藍毗尼覆興開發計劃。
據報道,9月初,印度著名電視台ZEETV開播新電視節目《佛陀》。該劇主演之一卡比爾·貝蒂接受記者采訪時聲稱佛祖釋迦牟尼出生地在印度,引起大批尼泊爾民眾的憤怒,因為佛祖釋迦牟尼的誕生地在尼泊爾,尼泊爾民眾一直引以為豪。事實上,佛祖的誕生地藍毗尼(Lumbini),坐落在尼泊爾南部的特萊平原,在尼泊爾Rupandehi縣境內。貝蒂後來也發表了道歉聲明,承認佛祖的誕生地在尼泊爾。
這則報道,勾起我多年前瞻仰佛教聖地藍毗尼的記憶。我1999—2002年在中國駐尼泊爾使館工作,曾不止一次去過藍毗尼。Lumbini,梵語意為“可愛”,屬古代迦毗羅衛國。公元前565年,迦毗羅衛國王後摩耶夫人回娘家途中,路經藍毗尼,在一棵菩提樹下生下了王子喬達摩·悉達多,這便是後來的佛祖。悉達多王子厭倦錦衣玉食的宮廷生活,在29歲時離家出走,尋求生命的真諦。6年後悟道成佛,創造了佛教,世人稱他為佛陀。因他屬於釋迦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聖人。藍毗尼已被公認為佛祖釋迦牟尼的誕生地,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佛祖出生遺跡的核心景區位於“聖園”之內,包括摩耶夫人廟、聖水池、菩提樹以及阿育王石柱。摩耶夫人廟所在之處就是摩耶夫人產下佛祖的地方。廟內有一幅描繪佛祖誕生時的石刻,摩耶夫人高舉右手,扶著菩提樹(又叫無憂樹)的樹枝,自右腋產下悉達多王子。此情此景,是根據佛教經典的記載。我記得小時候在農村,小孩子都愛問父母,自己是怎麼被生出來的。父母不願意向小孩子講生理知識,就說是從“胳肢窩”出來的,看來也並非毫無根據。
聖水池位於摩耶夫人廟的南面,摩耶夫人分娩前按照宗教儀式進入池中洗了洗。悉達多王子出生後,也在池內第一次洗了澡。池水至今依然微波蕩漾,不時有遊人下到池邊,以水澆頭,合十祈禱。摩耶夫人分娩時手扶著的菩提樹在聖水池的旁邊,樹幹碩大,枝繁葉茂,樹葉婆娑。不過,據說當年的那棵菩提樹早已老死,現在這棵是後來補種的。
阿育王石柱立於摩耶夫人廟的西側。阿育王是印度孔雀王朝的君主,公元前273年-公元前236年在位。公元前249年,阿育王前來藍毗尼參拜佛祖誕生地,立下了這根石柱。柱身上刻有古老的菠蘿蜜文,大意是阿育王登基21年時來此地參拜,特立此石柱以紀念佛祖誕生地。中國東晉僧人法顯於公元399年前往天竺(古印度)求法,曾經過藍毗尼,在法顯的著述中曾明確提到了阿育王石柱。法顯描述當時的藍毗尼已是空荒頹敗,阿育王石柱已經倒下,大象、獅子橫行。1896年尼泊爾考古學家發現了阿育王石柱,法顯的記述也成為有力的歷史佐證。阿育王石柱附近有一大片紅磚廟宇和佛塔的殘垣斷壁,是佛教僧院的遺跡,可以想見當年藍毗尼佛教鼎盛時期的壯觀景象。
藍毗尼作為佛陀誕生處,是佛教四大聖地之一。其他三處分別是:佛陀成道處菩提迦耶、佛陀初轉法輪處鹿野苑、佛陀涅槃處拘屍那,這幾處都位於現今印度境內。佛教的影響在印度很大,人們一提及佛教,言必稱印度,無意當中把尼泊爾忽略了。然而,在印度、尼泊爾風行多年的佛教,14世紀以後逐漸走向式微。如今印度教在印度和尼泊爾占了絕對主導地位,佛教被邊緣化了。據近年統計,尼泊爾86﹒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信奉佛教的只有7﹒8%。在中國,佛教反倒成為最大的宗教,不知佛祖當初會不會預見到這些。
尼泊爾政府為保護古跡和發展宗教旅遊,在聯合國開發署和外國佛教組織的援助下,制定和實施了藍毗尼覆興開發計劃,在1978年成立了藍毗尼開發區。除重點覆興維護聖園區外,還開辟了國際寺廟區,邀請主要信奉佛教的國家前往區內修建佛教寺廟並自主管理。國際寺廟區為世界佛教寺廟的大薈萃,劃分東西兩個區域。西區為大乘佛教寺廟,包括中國、越南、韓國、日本、法國、奧地利、德國等國的寺廟和佛塔;東區為小乘佛教寺院,包括泰國、緬甸、斯裏蘭卡等國的寺廟。
坐落在藍毗尼西區的中華寺,是我國以“中國佛協”名義在海外建造並自主管理的第一個寺院。中華寺於2000年5月落成開光,寺院秉承中國佛寺建築的傳統風格,雄偉壯觀,氣勢恢宏。我和使館的同事曾有幸拜訪中華寺,寺廟主持和全體僧人還同我們進行了座談。在他鄉遇到本國同胞,倍感親切。聽主持講解佛教精義,大有茅塞頓開之感。僧人們都是中國佛協從全國各地名寺選派來的,各有分工。藍毗尼地處偏僻,土地貧瘠,物資匱乏,氣候炎熱,他們的生活十分清苦。前來中華寺拜謁的人還不是很多,與國內一些寺廟香煙繚繞、善男信女摩肩接踵的熱鬧景象不可同日而語。我對他們甘於寂寞、獻身佛教的精神非常敬佩。(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研究員、前中國駐尼泊爾使館政務參讚,收藏自2013-11-04 國際網)
金桂華·黃袍佛國——泰國
泰國人忌諱以腳代手來指物或人,坐時也不能將腳尖對著別人。他們認為腳是卑賤的,只能用來走路。忌諱撫摸對方頭部或揮手掠過別人頭上,這被認為是蔑視行為。泰國人認為右手是高貴的,而左手卑微,所以在給人遞物時須用右手,正式場合還應雙手奉上。泰國的寺廟是公認的神聖之地,凡入寺廟,必須衣著整潔端莊;俗人不能與僧人握手;絕對不得對佛像作出不尊之舉,如爬上佛像拍照。進入佛殿、清真寺、私人住宅,必須脫鞋,且不可腳踩門檻。泰國人絕不用紅筆簽名,因為當地人是在死後由人用紅筆將其姓氏寫在棺木上的。
地球上有一號稱“黃袍佛國”的國家揚名於世,那就是泰國。我駐節泰國三年半,充分領略了這“黃袍佛國”特殊的風土人情和旖旎風光。
泰國位於中南半島的中南部,其形宛如大象的頭,地形北高南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泰國地處熱帶和亞熱帶,全年幾乎都處於夏季之中。泰國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多民族節日的國家。泰人是主體,但華人也為數眾多。佛教乃國教,然伊斯蘭教、基督教等信徒也不少。在眾多節日中尤以宋幹節(即“潑水節”)和水燈節為最盛。每年四月中旬宋幹節來臨時,人們相互潑水,以示祝福。一次我適逢宋幹節乘車外出,一路上車遭路旁行人潑水,對此我喜顏以對,視之為泰國人對我的祝福。
稱泰國為“黃袍佛國”應是名不虛傳的。佛教的傳播在泰國可謂是歷史悠久。相傳早在公元前3世紀時,印度的阿育王即已派遣僧侶來泰國傳播佛教。據中國史籍載,該國“皆侍佛,有數千沙門”。正因如此,視佛教文化為泰國文化之代表應不為過。
佛教在泰國的影響無與倫比。約95%的泰國人崇信佛教,佛寺多達32000余所,僧侶多達30余萬,平均每200人中即有一名僧侶。憲法規定,泰國國王須是佛教徒。泰國男子,包括國王在內,一生都須剃度出家一次。我在泰國時,曾親遇此類事。一天,泰國最高法院院長設晚宴款待我和我的夫人,席間他突然慎重宣布:自下周起他將剃度出家一段時間。此言實出我的意料,又合乎情理。泰國人出家為僧乃大喜事,屆時親朋好友結隊敲鑼打鼓地相送,直至送入廟內。1978年11月,鄧小平副總理訪泰,此時恰逢泰國王儲哇集拉隆功舉行剃度儀式。為使剃度儀式更添光彩,泰方試探鄧小平能否出席,孰料鄧小平一口答應。此事給泰王室、泰佛教界和泰國人民留下了難忘的美好印象。
佛教文化影響泰國人的言行。泰國人相遇時,彼此都合十致意。泰國人為人敦厚,處事平和,這可說是受了佛教思想的影響。差瓦利當選泰國總理後,入總理府辦公時所做的第一件事即敬香拜佛。佛教思想在泰國外交上也有體現。佛教的教義是以“和”為“尚”,而泰國外交的一條重要原則也正是使用和平手段通過談判來解決爭端。
中泰之間也不乏佛門盛事,其中最可載入史冊的無疑是1994年11月西安法門寺的佛指舍利到泰供奉。我有幸親歷其全程盛況。佛指舍利在泰供奉的85天中,受到上至國王下至平民百姓的頂禮膜拜,多達數十萬計的佛門信徒爭相前往參拜。
泰國的佛教文化難盡其詳。在曼谷,錯落於摩天樓與泰式高腳屋之間的400余座佛寺即其標志之一。其中尤以玉佛寺、臥佛寺、亞倉寺和雲石寺為最著,我至今仍難以忘懷這些“黃袍佛國”的瑰寶。(作者曾任中國駐泰國大使,2013-10-17國際網)
吳德廣·馬來西亞風格迥異的住所
馬來西亞人的服飾偏好紅色、橙色和其他一些鮮艷的顏色。在與馬來西亞人接觸時,必須註意不要觸摸被其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頭部與背部。馬來西亞社會中雖存在種族紛爭,但仍不失為一個禮儀之邦,國民非常註重行為準則,不當的行為經常招致責備甚至白眼。
馬來西亞的文化藝術在多元中發展。舞蹈、音樂、電影、歌劇、建築等文化藝術無不精彩紛呈。居住馬來西亞多年,其中最讓我感到神奇與震撼的就是那些風格迥異的住所以及背後所透出的文化。
現今,一提起馬來西亞,人們便想到氣勢恢宏的吉隆坡雙子塔。馬來西亞的現代和傳統建築不但巧妙地記錄了這片土地的歷史,也輝映了這個多民族國家豐富多彩的文化。吉隆坡綠草如茵,椰樹婆娑。矗立期間的幾何形摩天大樓、清幽古樸的傳統華族建築以及那些具有穆斯林風格的建築物相映成趣。巧奪天工的建築物,有圓形、長方形、三角形,還有腰鼓形、階梯形、寶劍形,不一而足。
走出城市,來到鄉村,傳統木制的高腳屋也十分惹眼。它是典型的馬來族房屋,很適合炎熱、潮濕的環境,很有實用性。木屋的高腳設計一來使高於地面的地板可以防止洪水和動物的入侵,二來可以通過地板底部的空氣流通防止地板溫度增高。傾斜的屋頂利於加快雨水的流動速度。廣闊的屋檐能遮擋炎熱陽光。屋內客廳寬敞,主人根據客人的性別在不同的區域待客。房屋的門窗、欄桿上雕刻著典型的穆斯林花紋和圖案。登上高腳屋做客,仿佛置身於伊斯蘭世界文化之中。傳統高腳屋的設計,反映了馬來人的靈感和文化。
在鄉村華人獨院獨戶,居住得舒適。有的華人還保留著19世紀初從中國來時所建造的亞答屋和農舍。在農舍裏有香爐、蠟燭等祭具,表明了華人供奉神明和祭拜祖先的傳統習俗,祖先的肖像也掛在墻上。農舍門口張貼紅色對聯,以辟邪和驅趕年獸。農舍周圍種植農作物,如胡椒、長豆等。樸素的亞答屋和農舍是華族先輩離鄉背井,漂洋過海,落地生根,以務農為生的真實寫照。他們在馬來西亞勞作生息,代代繁衍。華族以樸素、勤勞著稱,祭神、祭祖是他們的傳統。透過他們的住所,華族的歷史文化便可一目了然。
我居住於沙撈越州的古晉時,有幸數次訪問土著人之家——長屋。長屋是一座高出地面2米多,由木材、竹子建成的一間挨一間的長列屋子,周圍有籬笆環繞,以防偷襲。長屋通常長30米以上,居民少則幾戶,多則近百戶。古老的長屋約有150個門,住有百余家人。長屋棚上住人,棚下飼養家禽牲畜。棚上棚下由一條木桐連接,木桐由刀斧砍成踏腳的梯級,當地人習慣攀登這種梯級,上下如履平地。長屋棚上又分成三部分。一是曬棚,供暴曬谷物和其他用途。二是居室,成排的房間由木板作墻壁間隔而成。我曾在三馬丹參觀一座長屋的臥室,臥室相當現代化,有沙發、電風扇、電視機、自來水等,與城市人家的住房沒有很大的差別;不同的是夜裏他們是席地而睡。長廊是長屋的第三部分。它是長屋用途最廣的地方,既是居民開會場所、聯誼中心,又是會客地點,一切重要慶典都在長廊舉行。
長屋設有屋長,負責處理長屋裏的婚喪喜慶等大事,調解居民各種糾紛。屋長由長屋全體居民推選產生。居民民主推選威信高、經驗豐富的老者擔任屋長。屋長不能世襲,不稱職者隨時可被撤換重選。屋長和其他居民一樣自食其力,沒有什麼特權和報酬。居民過著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生活。長屋還有巫師,負責主持各種宗教儀式,也為病人驅魔治病。
通過長屋,人們能看到土著人的生活習俗和文化。他們遭遇野獸或敵人攻擊時,能團結起來,共同抗敵。他們喜歡紋身。土著人擁有“圖騰崇拜”情節,常將各種圖案以刺青方式紋在身上,以此來紀念自己的勇敢行為。身上圖騰越多表示自己越勇敢。
馬來西亞擁有眾多的民族,馬來人、華人、土著人等共同組成了馬來西亞大家庭,可謂民族大熔爐。這個大熔爐煉出了豐富多彩的多元文化,並通過風格迥異的住所建築呈現於世人面前。多元文化正是這些民族賦予馬來西亞的獨有特色,從這一點來看,馬來西亞其本身不正是一個充滿魅力與個性的住處嗎?(作者曾任中國駐馬來西亞古晉總領事,收藏自2013-10-09國際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