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冬,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至今還保留著豐厚的歷史痕跡,遊覽文冬的核心本該突顯其“古老”之意,包括當中的古老建築、名人故事、人文風情、碑銘和牌坊等,讓遊客集觀光、觀摩、欣賞、學習、感受與體會於一體。無奈的是,當人們一窩蜂前往文冬遊覽,大多僅享受於吃喝玩樂,卻對這具有深厚文化底蘊且人文薈萃的鄉鎮一知半解,今日,不妨來看看,文冬的人文民情。

想到文冬,你會想到什麽?

吃、喝:貓山王、D24、豆腐卜、野味、雲吞面、樹屎粉、古早味雪糕、勁抽冰……?

玩、樂:文冬大巴剎、熱水湖、森林瀑布……?

若你對文冬的想法僅限於此,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上述觀點僅是文冬旅遊給大家的刻板印象,其實遊覽文冬不該僅是如此!


早年文冬市區以雜貨店生意最為盛行,生存至今的“廣生號”就是其中代表。這個自二戰前一直刻印在外墻的廣生“招牌”,已成文冬華社“古跡”。

盡管時代變遷,文冬許多商店的柱子和墻壁依然保持以傳統中文書法繪上招牌,充滿藝術氣息,亦成為文冬街道獨有的特色。

無論是老字號,又或剛創業的年輕一代,商店掛上電腦印制的美侖美奐新穎寶號招牌,另外,也找專人在柱子上以毛筆繪上書法招牌,增添市景文化風貌。

專門彩繪招牌的唐耀生(見圖),現年72歲,他說,雖然電腦字的招牌款式多樣化,顯得精致美觀,但是卻顯得冷冰冰,反觀書法招牌,優美的書法字,也扮演了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角色。

“很多年輕人開設的商店,也要求我在柱子或墻壁以油彩寫書法標語,又或繪畫商品,容易吸引過路者的視線和目光。”

他使用楷書和魏碑繪中文招牌字,都是繁體字,也讓老一輩倍感親切。


唐耀生:街頭美學獲認同

除了繪寫書法招牌,唐耀生也有做浮雕招牌,非常考功夫,

他說,以前五、六十年代的商店柱子都以浮雕刻上招牌,目前依然保存浮雕招牌的商店已不多,而且也不普遍,現今只有一些社團延續傳統,特別訂制浮雕招牌。

目前,在文冬只有唐耀生寫書法招牌,他形容,這是一種街頭美學,獲得普羅大眾的認同,可惜,沒有多少人有興趣學習此另類的書法招牌。

 

遊覽文冬時,會否有一刻猶豫為何135年歷史的廣福廟會建在進入和離開文冬市區的門戶位置?再來,大家都很喜歡吃“樹屎粉”,那麽又有多少人知道這“樹屎粉”為什麽叫“樹屎粉”?又再來,文冬“味念雞”為何會比家鄉廣西的“味念雞”來得好吃?這種種疑問,可能連很多的文冬人都已懵然不知了。

同悅工作坊文創工作者李德偉與李麗萍夫婦雖並非地道的文冬人,但談吐間我們能察覺他倆對文冬那顯露無遺的愛。


李麗萍:提拔文冬年輕人成為當地導遊是當務之急。
忽略其旅遊價值

“從事文創工作多年的我們是在偶然機會下愛上這裏,對於文冬未能充分突顯其旅遊特色,我們認為這絕對是一種遺憾。近年來,全國各地紛紛掀起旅遊熱潮,兩個入圍世遺的城市檳城與馬六甲也應這股潮流不停的發展其旅遊事業,其中業績大家有目共睹。但與此同時,大馬並不可能再出現第三、第四個世遺,那麽像文冬這樣的二線城市應該要怎麽發展其旅遊經濟,亦是值得我們深思的。難道我們要讓這同樣歷史悠久的鄉鎮‘自生自滅’麽?”

李麗萍說,目前旅遊業與歷史悠久的會館唇齒相依,文冬旅遊業除了可將業務外包給旅遊公司的同時,亦可將其中的會館文化帶入其旅遊的核心中,從而讓一些可能會走向沒落的會館得以重生,達到在吃喝玩樂的同時,對文冬的歷史文化有更深的認識。

“身為大馬人,有誰會不認識陸佑?但文冬以外的國人又有誰會曉得陸佑與他開拓文冬的那一段歷史?陸佑造就了文冬建埠早期的經濟興旺,歸其原因主要是錫礦的大量開采與生產。與此同時,大量會館相繼崛起,人們那時的觀念也在不斷更新,導致工商組織和活動茁壯的成長了起來。又再來,有誰不認識孫中山?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大馬,乃至全世界目前僅存的兩間中國青年益賽會與孫中山的關系?這百年歷史的中國革命機關,如今還能在文冬找到當時的不少遺跡。”

著重於提高形象

她補充,文冬的旅遊宣傳廣告,不應僅以吃喝玩樂為主,更應著重於提高文冬的整體品牌形象。榴蓮、文冬姜、豆腐卜、醬油、野味等固然是重點,但這些均屬層次較為表面的旅遊,我們應要更全面的認識文冬,這樣整個文冬的經濟拉動才會更為的顯著。”


除了新加坡與吉隆坡外,文冬亦有一條陸佑街,它也曾是文冬的商業中心。

似乎早已沒人記得中國青年益賽會當年的風光景象。想當年,孫中山曾在此進行籌款活動。

資金欠缺制約發展

曾幾何時,加叻大道的建為全馬人民帶來了無窮的便利。人們只需看著指示牌、拐一個彎,就可直通欲到達之地。

雖說路程縮短是件讓人雀躍之事,但加叻大道周遭一些“小路鄉鎮”卻因無人問津而漸漸失去光芒,年輕人不見就業生機,自然紛紛往外跑。

旅遊業由於投資周期長且受一系列社會與自然經濟的不確定因素影響,資金不足一直成為制約旅遊業進一步發展的最主要原因。李麗萍表示,文冬在這方面亦遇到了同樣的瓶頸。

“最近,政府頻頻把旅遊資金投放於重點旅遊區,那麽像文冬這樣的二線城市不就沒人來投資了?這做法確實值得商榷。由於政府能投入於文冬發展旅遊的資金畢竟有限,那麽本地民間團體就更應探討要如何去運作與發掘文冬旅遊經濟與各種延伸性問題。”

民辦旅遊應強化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文冬旅遊業開始崛起,以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它因優越的地理位置與優美的人居環境使其在短時間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經濟與社會效益顯著的同時,其知名度亦迅速大增,異軍突起成為大馬旅遊界的一匹“黑馬”,倍受國內外遊客矚目。

接著,大吉隆坡計劃、馬中關丹產業園、中樞大道、關丹深水碼頭及文冬專科醫院都會在這7年內落實,被納入版圖的文冬在未來7年內會否如願變成集旅遊與經濟快速發展地區,毅然成為首都吉隆坡周邊地區的強勁後盾,亦同樣讓我們期待。

“目前,文冬旅遊業也面臨激烈的競爭,所以我們必須根據文冬的自身特點打造旅遊產品及積極開發旅遊營銷策略。

文冬旅遊管理方式和市場拓展理念其實方向尚未成熟。說自然原生態風景它有,說本地特產它亦有,但人文歷史宣傳上卻存在著一定的不足,讓遊客覺得文冬不就僅有吃喝與玩樂。

欠缺年輕導遊

未來,文冬旅遊應逐漸由單個品牌的“點”轉變為聯手編織旅遊產品的“線”,由民間團體和旅行社獨立宣傳轉變為捆綁宣傳聯手促銷,共同營造融洽和諧的旅遊氛圍,從而推出更多的旅遊產品、提升旅遊品質。

李麗萍說,“我們並非要做得最好,而是要努力變成唯一。目前,帶團來文冬遊覽的導遊素質亦有待加強,需要擁有對文冬深厚的認知方可讓遊客一窺文冬的魅力。此外,提拔更多的文冬人,包括文冬當地年輕人成為導遊,亦是當務之急。”


“文冬旅遊地圖”內容詳盡,為遊人提供了無窮便利。

文冬老戲院如今也變成了貨倉,過往男女生必須盛裝赴約的場面已成往事。
被忽略的興盛年代

人微言輕,是當年許多南來馬來亞新客的命運。姍姍來遲的大馬廣西人亦是如此。

在那風雨飄搖的年代,各籍貫間辛苦掙錢,免不了會有明顯的籍貫主義。遲來的廣西人雖遍布全馬,但陣容略顯單薄,仿佛寄人籬下,聲勢往往不及其他籍貫……。

文冬有“三多”,即會館多、廣西人多與山多。這裏可說是個廣西村,廣西人占了當地華人的60%。19世紀中葉開始,文冬被發現蘊藏豐富的錫礦,吸引大量礦工前來開采。1895年,文冬開埠功臣陸佑率眾從吉隆坡東渡以後,文冬開始進入了興盛年代。

文冬廣西會館成立於1910年,今年步入105周年,那麽廣西人應是更早於那個時間來到文冬。

從事割膠謀生

當年來到文冬的廣西先賢多半目不識丁,欲從事農牧,但多數田地已由先到的其他籍貫新客開墾,所以多半從事粗重工作,如散工、割膠、耕耙與采礦工人等。早期的文冬可謂是“膠工時代”,很多廣西人都是以割膠謀生的。為適應當時作息,文冬進而產生了一種取名特別的食物“樹屎粉”,樹屎即樹膠,樹屎粉便是膠工的面食,這其實說的正是經濟米粉,亦是文冬多代人的早餐與宵夜。

廣西人其實全馬各州都有,只是人數不多且零星分布,甚少為人註意。人數不多的或已入鄉隨俗,雖沒忘祖,但多半也會融入該地源流最多籍貫的語言使用與生活方式,淡化了身上的“廣西色彩”。食物方面亦是如此,像是就地取材使用文冬姜所烹調出來的味念雞,在口味上更出現“青勝於藍”,比廣西家鄉美味的奇妙現象。


豆腐卜與生姜為文冬人帶來無限商機。
處境:僅有資源

沒有策略在文冬旅遊開發之初,由於自身獨特的旅遊資源,故避免與其他同類二線城市旅遊市場無序的競爭。其中,D24、貓山王、文冬姜、黑醬油、豆腐卜、森林瀑布、熱水湖等毅然變成了文冬的“生招牌”,使文冬相對於其他二線城市較早認識到旅遊資產所帶來的優勢。 但這僅僅如此是不夠的。遊客穿梭於文冬古街古巷、行走於大巴剎時,往往忽略了身邊的一些人、事、物,這些往往正是文冬真正的賣點。由此,李麗萍創作的“姜蓉小姐”、“豆腐卜哥哥”、“榴蓮先生”等於這時油然而生。

“我們除了可憑借這些可愛的卡通牌板增強與遊客的互動外,亦可幫助業者們提高其產品的銷量,尤其年邁業者更無需一直重覆同樣的對白,顧客買得容易、產品無形中也出得快。”

老人故事輕易被忘談話當中,我們徒步經過了兩間特別醒目的老房屋,其中一間裏頭坐著一位年邁裁縫師;另一間則坐著一位年邁理發師,他倆均出生於文冬,是地道的文冬人,喝文冬的水長大,對於文冬的一些老故事,自己偶有經歷,偶有聽聞。其中,前者提及自己曾於二戰時期逃至文冬深山時感觸良多,而後者說起自己曾給當時蘇丹理過頭、刮過胡子時,更顯神采飛揚。由此可見,這些老人的故事絕非無人問津,只是沒被留意。

“要知道歷史一去不覆返,若當年沒留下任何記錄,只能算是我們心中永遠的遺憾。老照片也是回憶的一種,它除了流露出豐富的時間信息外,亦是不可覆制的。例如,誰能想象,當年文冬人看電影,男生系領帶,身穿西裝西褲;女生則身穿洋裝小花兒裙的景象?若有相關老照片、老古董,那麽就可重新觀察當時文冬的輝煌景象,亦可校正我們的現狀。”


古早味的茶餐室於城市並不多見。
善用會館特色

文冬約有60多個會館和華人社團,為霹靂乃至全馬最多,這正是文冬的另一大特色。雖文冬旅遊開發歷史較短,但依目前存在的旅遊產品來看,其亮點與特色還是有的,例如,當地會

館應共同打開大門迎接遊客,讓遊客們對文冬有更深度與全面的認識。


文冬廣西會館
窺探背後故事

“很多會館均認為自己遇到了瓶頸,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在時代變遷中失去原有角色,其實這並不然。在文冬旅遊不斷開發的過程中,很多遊人於遊覽文冬時都會對這些會館充滿了好奇,想窺探其背後的故事。遺憾就現階段而言,大多數遊人由於缺乏咨詢管道,想了解各會館的一磚一瓦、那一扇門後的故事其實並不容易。”

所以,會館應被善於利用,可提供簡餐或開設烹飪班。例如廣西會館可效仿泰國般為遊客提供烹飪廣西菜課程。

“遊客學習廣西菜後,再頒個文憑給他們,那才是真正的體驗之旅!會館除了可協助社會制造更多就業機會吸引外來投資者註意這裏外,還可引發年輕人回流,又何樂而不為呢?”

慢行慢細味

那天,我與攝記手持“文冬旅遊地圖”,就尾隨他倆穿梭於文冬市中心的3條主要街道。這3條街道(辛炳街、陸佑街和崔賢街)老建築林立,雖部分偶有更新,但仍看得出其沈澱的歲月痕跡,昔日盛景仿佛置身眼簾。

“陸佑街和辛炳街一直都是文冬的商業中心,崔賢街則是會館街。每個遊人抵達文冬市區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廣福廟,進入的第一條街道就是辛炳街,然後最終從陸佑街離開。早年文冬由陸佑開發後,這主要3條街道已有很多各具特色的店鋪。陸佑街有很多洋貨店、辛炳街曾開設不少雜貨店、崔賢街主要是學校、商店、住屋與後來林立的會館。 ”

從黃氏江夏堂柚木天台(騎樓)往外看,盡收眼簾的除了是熱鬧市集外,最醒目的莫過於建築雄偉的文冬華人大會堂。


擁有百年歷史的文冬華人大會堂將於6月中進行裝修工程
保留百年老街

文冬華人大會堂是文冬歷史最悠久的地標之一,而去年適逢大會堂百年慶,理事會和特刊小組在各造幫助下完成了《100周年紀念特刊暨華埠史與先賢錄》。這本刊物除了讓文冬華社擁有第一部屬於自己的華埠史、先賢錄外,亦是文冬至今華社史料最充實的一本刊物,對區內社團和文冬整體居民都具有保存價值。


為何進出文冬市區都得經過廣福廟?意義原來是,保佑來到的人與離開的人,都會平平安安!
她建議,當地人應盡量保持辛炳街、陸佑街和崔賢街這3條百年老街的古色古香、維護文冬的原生態,並突出會館的“賣點”,使久居城市和異地遊客走進文冬就能充分體驗文冬的人文與自然這雙重環境,才是最佳良策。

進行文冬旅遊開發時,應忠於歷史,以舊修舊,而老街古巷的改造、修覆應保留故有形態,最忌諱的是不古不今、不倫不類,失去或扭曲原有的歷史風貌和內涵韻味,這就失去了老街、古巷與古建築的價值,喪失了文化靈魂,也就失去了對遊客的吸引力。

“像壁畫,仿佛成為了一個趨勢,在古跡上畫上壁畫雖我不反對,但我希望我們能不跟風,保留古跡最原汁原味的原始面貌。”


文冬最近也興起了壁畫風。(2015年9月27日《南洋商報》 報道:張鵬程 攝影:謝德煜)

Views: 19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