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碧海、藍天、溫柔而細膩的沙灘、充滿異國情調的建築、被鮮花和藤蘿裝飾的木窗與磚墻這裏有所有你能想到的浪漫元素,而當你迷失其中,卻又被島上某個庭院深處傳來的鋼琴聲吸引:這裏是鼓浪嶼,在幽幽的小道上行走,也是一件奢侈的事。 
   
  鼓浪嶼位於廈門島西南面,這個1.78平方公裏的小島是中國20世紀初最具現代化的小都會。這裏曾有13個國家的領事館、5家國際銀行、4家跨國石油公司,還曾創下了許多中國之最:鋼琴密度最大、最早有女學堂、最早的幼兒園等。如今的鼓浪嶼遠離了繁華,只留下僻靜的街巷與庭院。 
   
   
  聽·一座小島的聲音 
   
  “唰轟”從鳥的鳴叫、樹的喧嘩、風的聒噪中穿梭而來的,是海浪與岸瞬間的共鳴。那被陽光親吻的波浪,在礁石上發力躍起,想要投入岸的寬大臂膀中。 
  “唰轟”還沒登上鼓浪嶼,遠遠地,我們就聽見了熾熱的拍岸聲。鼓浪嶼這個優雅的名字與此緊密相關。“鼓浪”之名來自於小島的西南隅海邊,有塊一人多高的巖石,長年累月受海水侵蝕,中間形成一個豎洞,每逢漲潮時,波濤撞擊著巖石,聽說會發出如鼓的浪聲,人們稱它為“鼓浪石”,鼓浪嶼因此得名。 
  在1.98億年前,鼓浪嶼曾經是一片燕山晚期形成的中粒花崗巖,千萬年來地殼的運動和風化侵蝕才讓它顯露於地表。經過水和沙的沖刷溶蝕,小島周邊便形成了千姿百態的海蝕崖、海蝕洞、海蝕柱。“鼓浪石”就是這些海蝕地貌的經典之作。
  從廈門乘船到鼓浪嶼,仿佛是搭上一只小劃子來到一艘大船上。踏上這艘綠樹掩映著的彩色樓船,迎面就是鋼琴碼頭,它像一座開架的鋼琴,與大海渾然一體。碼頭的設計者希望把“鋼琴之島”的第一印象帶給登上小島的人們。 
  漫步小巷,不經意間就有優美的鋼琴聲從一些滄桑而優雅的老房子裏流淌出來,在小島上空飄蕩。這裏是中國鋼琴密度最大的社區,也是許多享譽世界的華人鋼琴大師的搖籃。鴉片戰爭之後,廈門成為通商口岸,西方傳教士開始在鼓浪嶼進行宗教活動,鋼琴就成為唱詩節目的主角。隨著年代推移,演奏西洋音樂蔚然成風。再往後,鋼琴逐漸從教堂走向社會,進入家庭。 
  除了歷史緣由之外,鼓浪嶼的音樂氛圍還因為這裏的山海和風月。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讓這裏綠樹成陰,鳥語花香,很適合人們靜下心來享受音樂,不管是演奏還是傾聽。正如國際著名鋼琴家許斐平所說的:“我的家鄉鼓浪嶼,最美妙的音樂來自天風,最動人的韻律來自大海。” 
  在鼓浪嶼上著名的海景園林——菽莊花園中,有一座鋼琴博物館,收藏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百余架古董鋼琴。除了每天定時的古鋼琴演奏,大多數時候博物館裏異常安靜,只有落地窗前飄飄的白紗隨風起舞。剎那間,我甚至產生了錯覺,想要屏住呼吸,為的就是不去驚擾這一份沈寂。 
  然而,誰會想到,黑與白,兩種最常見也最冷靜的顏色,當它們在鋼琴鍵上重組,竟然可以訴說出五彩繽紛的喜怒哀樂。大師們的作品就這樣在指尖上流動,從教堂裏、音樂廳裏、音樂學校的教室裏,甚至是某個纏繞著綠蘿的窗後面流出,彌散在空氣中。 
  這座島,需要我們去“聽”。 
   
   
   
  走·時間是用來浪費的 
   
  “金黃色的陽光,明綠色的樹葉,花的香,鳥的叫,高大巖石,曲折的道路。”75年前,巴金先生在小說《春天裏的秋天》中留下了對鼓浪嶼的描述,他也曾花費了一段青春時光在島上的小路上。 
  鼓浪嶼的面積並不大,1.78平方公裏。可是走鼓浪嶼卻要花一些時間。路與房屋都依山勢而築,起伏,纖細的街巷更不適合車輛穿梭。鼓浪嶼被稱為“無車島”、“步行島”,也有人稱之為“平等島”,因為無論貴人還是平民,在鼓浪嶼都一樣要以腳丈地。 
  生活在繁忙都市中的我們,常常把走路視為浪費時間。但在鼓浪嶼的小路上穿行,不由得你感慨島上的名言:“時間是用來浪費的。” 
  溫暖濕潤的鼓浪嶼年平均氣溫21℃左右,孕育了眾多茂盛的植物,其中包括很多參天大樹。那些獨木成林、掛著胡須的大榕樹會在不經意間出現在你的面前,或者隔著殘墻給你一片陰涼。 
  這也是一個熱愛鮮花的小島,街巷邊的每一座墻頭都飄著夜來香或三角梅或茉莉花的香氣。即便是斷垣殘壁也爬滿了蘿青藤,努力用綠色掩遮著落寞。雕花拱券下的鐵門說不定什麽時候就打開了,從裏面走出一個穿著碎花裙的青澀少女,微笑著遠去。那些悠揚的旋律也許就是從她手下跳躍出來的。 
  除了旅遊高峰期,街巷總是寂靜的。島上的人因工作和生活的原因已逐漸外遷,去追逐對岸廈門的方便與熱鬧了。但也有不走的,比如住在中華路木棉樹下、有著彩鑲玻璃門窗的紅磚樓裏的詩人舒婷,就說她要固守家園。走過看過國內外無數經典建築的她還是忘不了“家鄉鼓浪嶼島上,這些歷盡滄桑內涵豐富的,人格化的老別墅群。” 
  鼓浪嶼有一家著名的咖啡屋就名叫“花時間”。花時間走在鼓浪嶼,感受那歲月留痕,感受那獨處的恬淡,會有一種恍然若隔世的感覺。斑駁的老墻、古老的雕飾,讓我覺得仿佛前世來過這裏,如今又在這裏回憶起舊日的時光。不由自主坐在一個門廊的臺階上,冥想我的前世今生,玩味著這似曾相識的一段過往。 
   
   
  觸摸·往事並不如煙 
   
  島上的小路迂回穿插於一幢幢或精致而富麗堂皇、或滄桑而風韻猶存的別墅樓房之間,漫步其上,跟逛北京的胡同、四合院的心情大不一樣。北京胡同是灰色的,有時擁擠得讓人煩躁,而鼓浪嶼的小路卻讓人神清氣爽。 
  在路邊,有不少大庭院,氣派的門樓、歐式套窗、高大的古希臘古羅馬式的廊柱,許多兩三層的樓房就可以臨窗望海。中式平房也都是紅墻燕尾,輕盈靈動。沒有一幢樓讓人感到氣悶壓抑的。 
  鼓浪嶼的老宅特別多,它們往往隱藏在小巷深處。很多富商的公館別墅或因後繼無人,或因產權問題無力修葺,已經被歲月銷蝕風化了,許多名人故居也正在如此消隕著。漳州路上幾棵高大的玉蘭樹下,那座結滿蛛網的老屋就是作家林語堂的婚房,只有後花園裏叢生的雜草和精靈般的流浪貓,在憑吊當年窮書生與富小姐的愛情故事。 
  有人說,在鼓浪嶼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建築。西洋的、南洋的、東洋的,四海之外的異域風情都匯集在這座小島,並被和諧地安置在綠陰之間,鼓浪嶼也因此被稱為“萬國建築博覽會”。 
  福建路上的公館建築群是鼓浪嶼百年前公共租界的縮影:當時有英、美、法、德、日等14個國家的領事館,還有教堂、醫院等公共洋人的建築在這裏匯聚,必然帶來諸國各自的建築特色。此外,華僑回鄉建造了更多的風格各異的庭院別墅。從鄭成功時代開始,廈門就是國人闖南洋的基地,後來又成為華人勞工輸出口岸。據20世紀80年代統計,居住鼓浪嶼的6000多戶人家,一半以上都在海外有親屬,散居在世界29個國家和地區。華僑“葉落歸根”時,也帶回了居住國的文化和建築樣式。 
  中西文化跨時空的對話與交融,被凝固記錄在這些老宅上了。在鹿礁路一座典雅的紅磚樓前,榕樹的枝葉肆意伸展著,如果沒有提示,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侵華日軍曾在那裏簽下了投降書。“三一堂”那銹跡斑駁、工藝復雜的雕花大鐵門也引人遐思,那不時飄出的贊美詩,讓人直想走進這座古老的教堂裏去祈禱,祈禱留住鼓浪嶼的滄桑與美麗。 
   
   
  流連·白浪輕拂的沙灘 
   
  如果你沿著環島路信步,皓月園、大德記、觀海園、港仔後一路上就會經過了好幾個天然浴場:這些細沙與巨石構成的海灘長度從200~1000米不等,卻都在一個個小海灣的懷抱裏,像極了蔚藍色的顏料渲染洇入金黃的宣紙。細細卷起的白浪舔著青灰色的礁石和金黃色的沙灘,像是給它們鑲上一道白色的花邊,花邊在落日的余暉下銀光閃閃。 
  在皓月園的沙灘上,許多人和我一樣踢掉鞋子,光著腳踩在細柔潔凈的海沙上,有種說不出來的舒服。人們在這裏享受大海帶來的樂趣:有的奔跑著追逐浪花;有的跪在沙灘上專心地聚沙成塔;沙灘盡頭,還有人在沙地上劃了個大大的心形,中央深深地劃著LOVE,是木訥的戀人愛的告白,還是哪個迷上這片沙灘的人,想把自己的喜愛留下來? 
  如果說走在沙灘上讓你舒適愜意,那麽走在濕滑的礁石上就有點冒險和刺激了。鼓浪嶼的海岸線蜿蜒迤邐,半為沙灘半為礁石。退潮時年輕人會涉過殘水,到海水曾經淹沒過的礁石上去翻石塊,捉小螃蟹、摸海螺;去把礁石上凹槽、洞穴中的水戽(hu)幹,尋找滯留其中的小魚小蝦,當地人稱之為“戽窟子”。喜歡垂釣的人,在礁石邊上排一隊漁竿,蹲在那兒望著海面,守竿待魚。 
  皓月園的沙灘上,所有的礁石也都是值得留戀的。那塊陡峭圓頂的覆鼎巖上,矗立著15.7米高的鄭成功花崗巖雕像。這位英雄是廈門這座城市的推進者,也是鼓浪嶼最初的開發者。1661年他率軍從這裏啟程收復臺灣,傳說誓師東渡之前,他傳令“拆除軍竈,掀鍋鼎於海中”,以示破釜沈舟的決心。掀到海裏的軍鍋化作如今雕像的基座覆鼎巖,而擲到海中的玉印和寶劍則變成海邊的印鬥石和劍石。 
   
  要說鼓浪嶼最著名的巖石,不是覆鼎巖,也不是鼓浪石,而是它的的置高點——巍峨的日光巖,站在上面可以360度環繞俯瞰全島及其四周海域。它最早用作鄭成功操演海軍的指揮臺,如今日光巖可是鼓浪嶼乃至整個廈門市的地標。硝煙早已散盡,鼓浪嶼這個300多年前的海軍基地就成為了浪漫之島。 
  我走在沙灘上,看著海水沖刷著腳印,浪花時不時來輕吻一下光腳丫,爾後又驚慌地退下去。大海用這種方式把愛賜予流連於鼓浪嶼的每一個人。我不禁想起一句話“在鼓浪嶼中行走,把自己交給時光,遺忘世界,也讓世界遺忘。”這大概是對這座浪漫之島最好的註解。

Views: 14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