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船只在魚群中航行
鳥兒占據天空
遷徙中的黃羊曾多如非洲大地上的角馬
鮮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都曾是這裏的主人
這裏就是中國最肥美草原的中心呼倫湖
呼倫湖,蒙語裏人們總是親切地稱它為達賚湖,意思是像海一樣的湖。這個面積曾達2339平方公裏的湖,它既是內蒙古第一大湖,也是中國第五大湖。
然而,這個大湖始終並不平靜。作為吞吐性的呼倫湖,它接納來自蒙古肯特山的克魯倫河,又通過烏爾遜河接納中蒙界湖貝爾湖和哈拉哈河,再經海拉爾河流入額爾古納河;額爾古納河與發源於俄羅斯的石勒喀河匯合為黑龍江,浩浩蕩蕩奔向鄂霍次克海。在這個龐大的流域中,呼倫湖是一個重要的角色,它與俄羅斯的貝加爾湖遙遙相望,吞吐眾多河流、湖泊,這個巨大的水系直接影響到整個呼倫貝爾草原上的生態。
呼倫湖,流淌出來的文化
前些年,一次歸來途經呼倫湖,同行的吳虎山,拎起一瓶燒酒默默地走向湖邊,又默默地伏地叩首,然後把酒祭灑在湖水中。事後他說,呼倫湖是額吉諾爾母親湖,為母親敬酒是他們蒙古民族的古老傳統。
呼倫湖地處呼倫貝爾草原中心,它與貝爾湖、烏蘭泡,克魯倫河、烏爾遜河、達蘭鄂羅木河共同組成三湖三河水系,這裏有20多種、多達數萬噸的漁業資源,兩岸200多萬頭牛羊等的畜牧業,構成呼倫湖區獨特的漁牧風光。
作為呼倫貝爾草原最好的天然牧場之一,呼倫湖區有野生植物653種,且多是優良牧草,草肥而嫩,營養豐富;湖邊又多有堿泡,牛羊吃後,肉味鮮美,堪稱綠色食品的上品。
自匈奴時代起,呼倫湖區就開始了放牧的歷史,算來已有兩三千年,直到今天,牧民們仍然過著日出而牧,日落而歸的遊牧生活。
夏令時節女人們早晨三四點鐘已起床擠奶、交奶,男人們則把羊群趕到湖邊吃草,到六七點鐘才回到蒙古包喝奶茶、吃早點。而傍晚牧歸後,又是擠奶、圈羊、吃晚飯。表面上看與歷史上的遊牧生活沒什麼兩樣,然而當走進這片草地,你會發現巨大變化已經在這裏出現了。最明顯的變化是現在只有在夏季才會遊牧,而在漫長的冬季,牧民們為牲畜建起了龐大的永久性棚圈,用於接羔、舍飼,這同時也是為了減輕草場的壓力。
但另一些變化也許更為深刻。幾年前,我們參加了一個蒙古族青年的婚禮,頓覺一種現代的生活氣息。新郎、新娘在草原上有新蒙古包當洞房,同時在城裏還有樓房。現代的家什、電器一應俱全,他們倆都是大學畢業,就如城市裏的現代青年,顯然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城市化影響已經出現。盡管如此,那種維系呼倫湖的文化核心依然存在。
野生動物的悲歡家園
呼倫湖面積2300多平方公裏,平均水深將近6米,如此浩渺的水面出現在亞洲幹旱半幹旱草原,完全是一個突如其來的異數,它對呼倫貝爾草原乃至整個東北地區生態系統的影響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以呼倫湖為中心所形成的呼倫湖水系,面積將近1萬平方公裏,可以說,如果沒有呼倫湖,也就沒有呼倫貝爾草原,至於發源或流經呼倫貝爾草原的數以百計的大小河流,則完全將是另一番模樣。
達賚湖自然保護區內最主要的受保護者是鳥類。每年春天,當大批鳥兒飛來時,保護區裏的6個保護站也就進入了一年裏最忙碌也最興奮的季節。事實上,那些偏遠的保護站,除了偶爾有盜獵者光顧外,就只有保護區屈指可數的幾個工作人員和一天到晚吵個不停的鳥兒了。在一個保護站的墻上,掛滿了觀測日記,密密麻麻地記載了絕大多數人聞所未聞的各種鳥類的名字。春季、秋季什麼時間來的鳥,數量多少,哪些種類,什麼時間離開,全都一一記錄在案。
保護站的人說,達賚湖保護區共有鳥類17目41科191種,種屬占全國的五分之一。所有鳥類中,屬於國家二級保護的32種,國家一級保護的8種,列入世界瀕危物種的3種。在保護區的諸多鳥類中,最珍貴最有趣的當數大鴇和蓑羽鶴。
可以說,大鴇是受盡人類冤枉的鳥。古代,人們把經營妓院的女人稱為老鴇,就是從這種鳥引發出來的。相傳,大鴇天生只有雌鳥而無雄鳥,它們行為放蕩,是一種能和任何雄鳥配對的“萬鳥之妻”。許多古書都言之鑿鑿,比如《國語》就說:“鴇,純雌無雄,與他鳥合。”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說:“閩語曰鴇無舌,或雲純雌無雄,與他鳥合。”清代《古今圖書集成》則說:“鴇鳥為眾鳥所淫,相傳老娼呼鴇出於此。”
大鴇之所以背上這樣的惡名,和它的雌鳥與雄鳥長相差異太大有關。雄鴇高達1米左右,兩翅展開,有2米多,每只的重量都在10公斤以上,有的甚至達20公斤;與雄鴇的高大威猛相映成趣的是雌鴇,它們身高不到半米,重量只有三四公斤,看上去和一只雞沒有太大區別,以至於有些地方根本不叫它大鴇,而是另取了個名字叫石雞。不要說是古人,就是生活在呼倫湖畔的牧民,也大多不知道這看起來差異巨大的兩種東西,竟然是同一種鳥。據估算,大鴇在我國有300只左右,1998年,保護站工作人員曾在克魯倫河南岸觀測到約50只的大鴇群,這是迄今為止在我國發現的最大大鴇群。此外,工作人員還曾在呼倫湖發現過大鴇的幼鳥,這更是史無前例之事。由於大鴇數量稀少,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已把它列入世界瀕危鳥類紅皮書。
在達賚湖自然保護區,鳥是主角,充當配角的則是黃羊。黃羊是草原上最常見的野生動物,這種幾十上百只群體生活的動物,當它們結伴從草原上奔馳而過時,綠色的草原上像多了一塊棕紅色的地毯。但是,人類活動同樣給這個數目巨大但性情溫和的種群帶來了毀滅性影響:上世紀60年代,舉國饑荒之時,肉質鮮美的黃羊成為再好不過的肉類來源;80年代,邊境開放,每當冬季之夜,草原上車燈閃爍,槍聲不斷,每年被獵殺的黃羊多達數萬只。
像非洲的角馬一樣,黃羊也是一種年復一年遷徙往來的動物,以前,它們在以呼倫貝爾草原為中心的蒙古高原上自由來往,冬季向南,夏季向北。但自從北京到烏蘭巴托的鐵路建成後,鐵路兩旁高高豎起的鐵絲網阻擋了它們的自由之旅。前幾年,中蒙兩國之間的國境線上又築起了鐵絲網,黃羊遷徙線路自此完全中斷。保護站工作人員說,曾有不少遷徙中的黃羊奔跑到鐵絲網下,它們聽著鐵絲網另一端同類的呼喚,竟然奮不顧身地沖向鐵絲網,想要從上面越過去。但這一切都只是徒勞它們一次又一次的跳躍只換來了頭破血流,不少黃羊活活掛死在國境線的鐵絲網上。這些渴望故鄉的生靈,最終慘死在與故鄉只有一網之隔的異鄉。
湖中遊動的馬魂
蒙古族有句諺語,叫作岸上有多少馬,水中就有多少魚。其實,盡管草原上駿馬成群,但若與呼倫湖中的魚相比,完全是小巫見大巫。與很多湖泊不同的是,呼倫湖是一個具有吞吐性質的湖,以呼倫湖為主體的三湖(呼倫湖、貝爾湖、烏蘭泡)和三河(克魯倫河、烏爾遜河、達蘭鄂羅木河)六者相通,當呼倫湖水量過多時,湖水順達蘭鄂羅木河進入額爾古納河,再經黑龍江流入太平洋,使呼倫湖含鹽量減少;當呼倫湖水量過少時,海拉爾河河水順達蘭鄂羅木河進入湖中,補給湖水不足。這種獨特的水系形式,使呼倫湖成為各種魚類生存的天堂。
近兩個世紀以來,呼倫湖地區主要居民為新巴爾虎蒙古人,他們信仰藏傳佛教,把湖中的魚視為馬魂,禁止任何人捕食。這樣,多年以來,呼倫湖中魚群密布,多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每年四五月春暖冰融之際,從貝爾湖遊入呼倫湖的魚,按史書的說法,那是“銜尾而北,發達唯唯,河渠幾無隙地,航行為之不通”,在烏爾遜河上行船,不時會有幾十公斤重的魚從水裏躍到甲板上。如果遇上生殖期,“魚類孵化有聲,震撼湖岸,飲馬者若不加驅策,則馬畏不進”。
史料記載,最早在呼倫湖上捕魚的是俄國人。那是1900年,當俄國軍隊以鎮壓義和團為名從滿洲裏一帶進入中國後,一些俄國人趁邊境空虛,乘機結伴到呼倫湖捕魚。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大量白俄湧入中國內蒙古和東北,其中一部分人即進入呼倫湖地區以捕魚為業。中國人捕魚則是在上世紀20年代以後,一些來自山東、河北的農民攜家帶口闖塞外,千裏迢迢來到草原,呼倫湖豐富的魚類給他們帶來了活下去的機會。到了30年代,日本入侵中國,日方在呼倫湖成立了株式會社組織捕魚。但呼倫湖上大批量的捕魚作業還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達賚湖漁業公司——即今天的呼倫湖漁業集團成為呼倫湖三湖三河最主要的捕撈企業。
在漁業公司工作了30多年的張師傅告訴我,除了極少數幾年外,呼倫湖每年的捕撈量都在8000噸以上。他回憶說,1984年冰融期間,與貝爾湖和烏爾遜河相通的哈拉哈河水位暴漲,大量魚類順水湧入烏爾遜河、烏蘭泡和呼倫湖內。位於烏爾遜河中遊的烏蘭崗建有一個用來阻攔魚群洄遊的柵欄。當時的柵欄下密密麻麻,全都是魚,大的有幾十上百公斤,小的三五公斤不等,如果拔掉四根攔魚柵上的鐵條,每小時可接魚20噸以上。後來幾天,攔魚柵下段河中出現了一條五六百米長的魚群帶,這些在激流中首尾相銜的魚類競相躍出水面,令人眼花繚亂。
在呼倫湖上捕魚有兩種方法,稱為明水和冰下。明水捕魚一般在8、9兩月進行,與內地的捕魚方法大同小異。值得一說的是冰下捕魚。由於地處中國極北之地呼倫湖每年的封凍期長達幾個月,而冬季裏魚群活動能力較弱,又是聚集越冬,於是成為呼倫湖捕魚的主要季節。
冰下捕魚主要采用冰下大拉網作業,這種方式在呼倫湖漁業史上已有80年歷史。一般來說,一網要運行5公裏左右。下網完成之後就是激動人心的出網,以前是由馬匹拉動絞盤,把沈重的漁網當然還有網裏的魚拖出水面,現在則是用汽車拉。隨著漁網慢慢出水,活蹦亂跳的魚兒頓時讓沈寂的冰湖一片歡騰。
一個正在變鹹的噩夢
呼倫湖靜靜躺在大草原深處,已經有1億年以上的歷史了。近百年來,呼倫湖的水面不時發生變化,它時大時小,但總體基本保持在2000平方公裏以上。然而,近20年來,由於受全球氣候變暖以及人類活動的影響,這片美麗的蔚藍之地,正在變小、變鹹。
在呼倫湖的小河口遊覽區,有一片酷似海灘的沙灘,沙灘上不時可見已經破碎的河蚌硬殼,一道100多米長的木制小橋從岸邊通向湖裏,遊人得從小橋上走過去,才能與湖水親密接觸。給我們開車的司機姓胡,是喝著呼倫湖水長大的當地人,老胡告訴我們,由於周圍工業企業極少,呼倫湖的湖水幾乎沒受汙染。但是,自1999年以來,呼倫湖水位急速下降了3.03米,水域面積比歷史最大面積2339平方公裏減少20%。僅僅去年,湖水就後退了100多米,因此景區方面才不得不修了這座小橋,與其說增添了一道風景,不如說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補救。至於沙灘上早已死去的河蚌,那是由於湖水水位下降後沒來得及撤離的犧牲品。老胡還說,1995年5月,呼倫湖刮了一場罕見的西南風,在沙尖子一帶,多達五六十噸的河蚌被大風從湖裏刮到岸上。
呼倫湖水位下降意味著兩點,一是魚類減少,魚類減少則會導致湖水的富營養化。而事實上,呼倫湖水產環保科研所的牛喜祥先生說,他們從1984年開始跟蹤湖水狀況以來,這裏湖水的富營養化已經越來越嚴重;二是湖水變鹹,對照國際通行標準,呼倫湖屬於微鹹湖,而如果水位下降到一定地步,量變引發質變,呼倫湖就會成為鹹水湖。一旦成為鹹水湖,這對湖中生息的淡水魚類來說,無疑是滅頂之災,對這一地區的生態系統與社會生活都將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今年開始,當地政府計劃每年向呼倫湖補水7.5億立方米,力圖在幾年後達到呼倫湖歷史的最大蓄水量。
當我們的汽車沿湖而行,眼前的天空碧藍如洗,煙波浩渺的湖面鷗鳥成群,遠處草原上,幾匹駿馬在風中奮蹄奔跑,而凸顯格外寧靜的呼倫貝爾大草原。從遙遠的鮮卑人到成吉思汗,再到今天,這片被呼倫湖水滋潤的土地一直就是中國北方最美麗最動人的風景,當那些激動人心的歷史成為悠悠往事,呼倫湖將會開始它新的、未知的旅程。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