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言喵語《清醒思考的技術》讀書筆記

自序

我在這裏使用的思維錯誤的概念,是指系統性地偏離理性,偏離最理想的、合乎邏輯的、理智的思考和行為。“系統”一詞很重要,因為我們經常錯誤地走向同一方向。比如,我們高估我們的學識要比低估我們的學識頻繁得多。失去某種東西的危險要比獲得某種東西的前景更能促使我們加快速度。一位數學家談到我們思維錯誤的一種“不規則”分布。幸運的是:這種錯誤有時候是可以預測的。

不太明白“系統”到底是什麽意思。


(Illustration by malika favre)


1、幸存偏誤:應該像失敗者學習,而不是成功者。

幸存偏誤是指:由於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敗,你會系統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和概率。不了解現實的你對成功抱有一種幻想,認識不到成功的概率有多微弱。

規避方法:沒記錯的話,馬雲曾經說過:我經常像失敗者學習,因為他們犯的錯誤我同樣也會犯。我就會去學習如何避免這些錯誤。這比學習成功者的經驗更重要。

2、遊泳選手身材錯覺:不要混淆選擇標準和結果

標準與結果的錯覺指的是:明星為化妝品做廣告,是因為他們漂亮才被選擇拍廣告,而不是因為化妝品使得這些女人漂亮。在這裏,美麗是一種選擇標準,而不是結果。

規避方法:凡有人謳歌某種東西值得追求——強健肌肉、美貌、高收入、長壽、影響力、快樂,你都要看仔細。在跨入泳池之前,不妨先照照鏡子。你要誠實地對待自己。


3、過度自信效應:你為什麽會系統性地高估自己的學識和能力

過度自信效應指的是:我們總是系統性地高估我們的學識和預測能力,而且高估得很厲害。

明確過度自信是一種客觀事實,它不是受到了激勵,而是自然單純、生而有之的。

不存在相反的不夠自信效應。過度自信效應在男人身上比在女人身上更明顯——女人較少高估自己。不僅樂觀者會受到過度自信效應的影響,就連自稱悲觀的人也會高估自己——只不過高估的幅度要少些罷了。

規避方法:請對所有預測持懷疑態度,尤其是當這些預測是由所謂的專家們作出的。請你在籌劃任何事情時都從悲觀的角度出發,作最壞的打算。這樣你才會真正有機會,更現實一些地判斷形勢。做最壞的打算,盡最大的努力。


4、從眾心理:就算有數百萬人聲稱某件蠢事是對的,這件蠢事也不會因此成為聰明之舉

從眾心理的危害:人們迫於集體的壓力而做出非理性的決策。《烏合之眾》非常明確地闡述了這一點。

規避方法:訓練自己對很多事情抱有懷疑的態度,以及獨立思考的習慣。


5、糾纏於沈沒成本:過去的就讓它過去

為什麽人類會執著於沈沒成本:人類想努力表現得堅韌,堅韌是我們發出的可信信號。我們害怕矛盾。如果我們決定中斷一個項目,我們就在制造矛盾:承認從前的想法與今天不同。繼續執行一個無意義的項目是在推遲這一疼痛認識。那樣我們就顯得更堅韌。

規避方法:長期訓練自己形成理性的決定,忽視已經投入的成本。你已經投資了什麽並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現在的形勢及你對未來的評估。


6、互惠偏誤:我們總想著盡快回報別人

一旦我們接受了別人的幫助,就想著盡快可以找個什麽理由回報別人。如果不這樣我們會覺得內疚,好像欠了別人什麽。

利用方法:在索取前,先付出。當然這本來就是應該的。


7、確認偏誤:我們擅長於過濾掉與我們的現有觀點相矛盾的新信息。

確認偏誤指的是:我理解為兩點。第一點是《少有人走的路》裏面講到的自律的第三點——尊重事實。不要忘記事實(即跟事實有關的信息),更不要自欺欺人。因為赫胥黎說過:“事實不因為被忽視而消失。”我們逃避的任何東西,總有一天它會回來找你。第二點是在遇到特殊情況的時候,要更加仔細的去觀察、記錄。它的背後經常隱藏著很普通的反駁證據。如果不及時記錄和觀察,你就是在任由自己的大腦去忘記去回避。下面這個例子對我來說非常值得學習。因為我也從來不會這樣去思考和解決問題。

一位教授讓他的學生看一組數字:2、4、6,要他們找出其中的基本規則。教授將規則寫在了一張紙的背面。他要求受試者說出下一個數字,教授要麽回答“符合規則”,要麽回答“不符合規則”。受試者可以想說多少個數字就說多少個,但規則只能猜一次。大多數學生說的是“8”,教授的回答是“符合規則”。為保險起見,他們還試了“10”、“12”和“14”,教授每次都回答“符合規則”。於是學生們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那麽規則就是:在前一個數字的基礎上加上2。”教授搖搖頭:‘‘寫在紙背後的規則不是這樣的。”唯一一位頭腦靈活的學生是用不同的方法破解這道題的。他試了“4”,教授說:“不符合規則。”“7呢?”“符合規則。”這位學生又用各種數字試了一陣兒,“”、“9”、“-43”……他顯然有個想法,並試圖證明它不對。直到再也找不到反例了,他才說道:“規則是:下一個數字必須大於前一個。”教授將那張紙翻過來,上面正是這麽寫的。這位機智的學生與他的同學的區別在哪裏呢?他的同學只想證明他們的理論是對的,而他試圖證明他的理論是錯的——有意識地尋找反駁證據。

規避方法:幹掉你的寵兒。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惡的支持者都能找到一大堆正面理論和例子去證明他們的理論是正確的,同時自動地有意識地過濾掉反駁證據。成功指南和勵誌書籍也是按照這個原則撰寫的。記者也是這樣,比如“谷歌如此成功,是因為這家公司擁有一種創造性文化。”於是記者就會去找出兩三家同樣有創造性文化並成功了(確認證據)的公司。但他不會努力去挖掘反駁證據,也就是找出那些提倡創造性文化卻不成功的公司,還有那些成功了但沒有創造性文化的公司。兩種公司各有很多,但記者故意忽視它們。

我們不喜歡我們的信念被攻擊得千瘡百孔。所以我們越來越多地活動在思想一致者的群體裏,也越來越不肯走出這個舒適區,這就更加加深了確認偏誤。

規避方法:來自作家亞瑟奎勒庫奇的一句話很有幫助:幹掉你的寵兒。他的這句話是對那些經常舍不得刪除漂亮但多余的句子的作家們講的。他的呼籲不僅適用於優柔寡斷的作者,也適用於我們大家。

實踐的方法:可以從身邊著手:比如寫下你的信條——有關世界觀、投資、婚姻、健康、節食、成功策略等,然後尋找反駁證據。幹掉自己最心愛的理論,這是一樁艱苦的工作,但作為聰明人士,不應該躲避的。記得之前有人提到一個人的公眾賬號粉絲很多文章很有質量,他的文章邏輯清晰,你很少能找出漏洞,那是因為作者在寫的過程中不斷的反問自己:這句話是必要的嗎?跟這句話相反的思考是什麽?會有哪些不同意的意見?他已經提前解決了讀者會疑惑的大多問題。

8、權威偏誤:訓練自己向權威挑戰

權威偏誤指的是:面對權威我們會將獨立思考調低一級。面對專家意見時我們往往會比面對其他意見粗心許多。還有,我們會服從權威,哪怕是在理性或道德上毫無意義的地方。比如我們被迫相信醫生是對的,習慣性地覺得老師傳授的知識一定是沒有任何錯誤的。

規避方法:可以有意識地去思考一個問題:他講的真的是這樣的嗎?經過思考和考證後有不同意見應該設法想他挑戰,因為你對權威的批判性越強,你就越自由,就越相信自己有更多的能力。

9、對比效應:我們經常做出相對的判斷,而不是絕對的判斷。

對比效應指的是:我們經常做出相對的判斷,而不是絕對的判斷。當我們同時面對某種難看便宜小的東西時,我們就會判斷出另一種東西更漂亮、更貴、更大。

我們很難作出絕對的判斷,我們習慣於做出相對的判斷。比如聰明的銷售人員會在你已經決定購買一款車之後再推銷裏面的各種部件。一種從100歐元降到70歐元的產品,會顯得比一直就賣70歐元的產品更便宜。而事實上最初的價格根本無關緊要。

記錄下作者提到自己的一個經歷:不久前一位投資者對我說:“這只股票便宜,因為它只有最高價的50%。”我輕輕搖搖頭。股票價格永遠不會“低”或“高”。它是怎麽樣就是怎麽樣,唯一值得考慮的是它從這一刻起是會漲還是會跌。

規避方法:這個有點像沈沒成本。不要在意它的過去,也不要在意相對的東西,更應該關註當下的人與物。對於我們自己來說,工作生活都要去訓練自己避免這種對比,使得自己更加理性地做出判斷,但是在應對別人時,就可以加以使用心理。

10、現成偏誤:大多數人寧可用一張錯誤的地圖,也不願沒有地圖

現成偏誤是指:我們依據現成的例子來想象世界。這當然是愚蠢的,因為外界現實中的某種東西不會因為我們更容易想到而出現得更頻繁。

由於現成偏誤,我們的腦子裏總有一張錯誤的風險卡。於是我們系統性地高估了因飛機墜毀、汽車事故或謀殺而遇難的風險。我們低估了因為糖尿病或胃癌這樣不太能引起轟動的方式死亡的風險。壯觀、華麗或大

聲的一切,我們都高估了它們出現的概率。而無聲、無形的一切,我們都低估了它們出現的概率。因為我們的大腦更容易接受壯觀、華麗或大聲的東西。我們的大腦是劇本式思維的,而不是量化思維的。而每天的新聞媒體的報道,利用這一點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強化這一點。

某種東西重復出現,我們的大腦就很容易重新提取它。它並不一定是真的。你在別人面前足夠經常地重復某些信息,人們就會相信它們。

人們都是先使用現成的數據或配方。他們在這個基礎上作決定。大多數人寧可用一張錯誤的地圖,也不願沒有地圖。

規避方法:跟你想法不同的人合作,跟那些與你擁有截然不同經驗的人合作。因為你獨自戰勝不了現成偏誤。

11、“在好轉之前會先惡化”的陷阱:如果有人建議你選擇一條 “先經歷痛苦的道路”,你應該敲響警鐘

陷阱指的是:“在好轉之前會先惡化”的陷阱是確認偏誤的一種變體。使用這個花招大大有利於一個對專業一竅不通或對事情沒有把握的專業人員。他告訴在轉好之前會先惡化,但有意不涉及這個低谷會多長多深。如果情況繼續走下坡路,就證明了他的預言是正確的。如果情況意外地回升了,客戶開心,專業人員則可以將好轉歸功於他的能力。不管怎樣——他總是對的。

規避方法:裏程碑是明確的,是可以檢測的。請你望著裏程碑,而不是望著天空。

這一點我能理解,但我沒有找到可以運用的或者已經運用過的場景。

12、故事偏誤:為什麽真實的故事也是騙局

故事偏誤是指:用故事扭曲和簡化現實,它們排斥不合適編進故事的一切。

在媒體裏,故事偏誤像瘟疫一樣肆虐。例如:一輛汽車駛過一座橋,橋突然垮塌了。我 們第二天會在報紙上讀到什麽?我們會讀到倒黴蛋的故事,他坐在汽車裏,他從哪裏來,要 駛去哪裏。我們會獲悉他的生平:生在某處、長在某處、職業是什麽。如果他幸存下來,能 夠接受采訪,我們會準確地聽到當橋轟然倒塌時,他是什麽感覺。荒唐的是,這些故事沒有 一個是重要的。因為重要的不是那個倒黴蛋,而是橋梁設計。問題具體是出在哪裏?是因為是附帶物,可我們的大腦不是這樣運轉的。它要聽故事。

規避方法:從自傳到世界大事——我們將一切炮制成有“意義”的故事。我們這樣做是在扭曲真相——這會影響我們決定的質量。請你將這些故事拆解開來。請你問問自己:這些故事想隱藏什麽?訓練方法:請你設法用無關聯的眼光看看自己的生平,你會吃驚的。

13、事後諸葛亮偏誤:是最頑固的思維錯誤之一

事後諸葛亮偏誤是指:事後回顧時一切都顯得是可以理解的、不可避免的。

事後回顧時,一位靠幸運獲得成功的首席執行官,對他的成功概率的估計要遠遠高於客 觀估計。評論員們事後發現羅納德裏根在1980年總統選舉中大敗吉米卡特是可以理解的,是必然的——雖然直到第二次投票選舉日前幾天他們還不分勝負。

事後諸葛亮偏誤會導致我們傲慢,誤導我們作出錯誤的決定。在私事上也是如此。“你聽說了 嗎?西爾維婭和克勞斯分道揚鑣了。他倆差別那麽大,不分手才怪。”

與事後諸葛亮偏誤作鬥爭並不容易。研究表明,知道這種偏誤的人,也常像其他所有人一樣掉進它的陷阱。

規避方法:請你記日記。請你寫下你的預測——有關政治、事業、體重、股市等。請你不時地拿你的記載與實際情況相比較。這不會讓你最自己的過去充滿幻想,可以更加客觀地認識自己。讀歷史。不是事後的、成熟的理論,而是那個時代的日記、剪報、備忘錄。這會讓你更好地感覺到世界的不可預見性。

14、司機的知識:請認清你的能力範圍,並自豪地待在裏面。

司機的知識:查理芒格是全球最優秀的投資家之一,他認為知識有兩種:一種是真知識,來自那些投入大量時間和思考以獲得知識的人們;另一種就是司機的知識,指那些裝得好像他們什麽都知道的人。他們會模仿別人表演,他們也可能擁有動聽的聲音或具有說服力的形象。但他們傳播的知識是空洞的,他們高談闊論地揮霍著華麗詞匯。

查理芒格的合作夥伴沃倫巴菲特使用了一個美妙的概念:“能力範圍”。在這個範圍之內的,人們都像專家一樣精通;在這個範圍之外的,就不懂或只懂一部分。巴菲特的生活信條是:“請認清你的能力範圍,並待在裏面。這個範圍有多大,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這個範圍的界線在哪裏。”查理芒格重復說:“你必須找出自己的才能在哪裏。我幾乎可以向你保證,如果你必須在你的能力範圍之外碰運氣,你的職業生涯將會非常糟糕。”

規避方法:不要信任司機的知識。請你不要將愛出風頭的人、花言巧語者、愛說閑話的人與一個真正有知識的人搞混。你怎麽能區分出來呢?這裏有個明確的信號。真正有知識的人知道他們知道什麽,也知道他們不知道什麽。這 類人一旦來到他的“能力範圍”之外,他要麽什麽也不說,要麽就說“我不知道”。他這麽說時不會覺得難為情,甚至還會帶著一定的驕傲。而從"司機們”那兒,你別的什麽話都能聽到,就是聽不到這一句。

15、控制錯覺:你實際控制的少於你以為的

控制錯覺是指:相信我們能夠控制或影響某種我們客觀上無法控制或影響的東西的傾 向。

在曼哈頓橫穿街道時,人們會按一個紅綠燈按鈕。事實上他們按的是個不起作用的按 鈕。那為什麽還要有這個按鈕呢?就是為了讓行人們相信,他們能影響信號控制器。事實證 明,這樣他們就能更好地忍受在紅綠燈前的等待。許多電梯裏的“開門、關門”按鈕也是這樣的,它們與電梯控制器其實並不相連。科學裏稱它們為“安慰按鈕”。

規避方法:請你將注意力集中於你真正能影響的少量東西——堅定不移地只關注其中最重要的那些。其他的,聽之任之吧。

16、激勵過敏傾向:激勵的相反作用

河內的法國殖民政府曾經頒布過一條法令:人們每交出一隻死老鼠,政府就給他發錢。 政府這樣做本是想控制鼠災,但這條法令卻導致人們養殖老鼠。

1947年,當死海的卷軸被發現時,考古學家們懸賞收集每一張新發現的羊皮紙手稿。結果,為了增加手稿數量,那些羊皮紙被撕碎了。同樣的事也發生在19世紀的中國,當懸賞征購恐龍骨時,農民們會將挖出的完好恐龍骨砸碎,再去領賞。

這是激勵過敏傾向的例子。它先是說明了一個平庸的事實:人們會對激勵機制做出反應。這不奇怪。令人吃驚的是兩個次要方面:第一,一旦有激勵加入遊戲或改變了激勵,人們就會迅速而劇烈地改變自己的行為;第二,人們是對激勵做出反應,而不是對激勵背後的目的做出反應。

好的激勵機制會將目的和激勵聯系起來。在古羅馬,當一座橋竣工通行時, 工程師必須站在橋拱下。這種機制相當好,會鞭策工程師將橋建得足夠穩固。相反,差的激勵機制則與目的不符,甚至有損目的。比如銀行職員,如果他們每簽署一份貸款合同就能得到錢,那麽他們就會堆積很多糟糕的貸款文件。

古老的諺語怎麽說來著“千萬別問理發師你是否需要理發。”按實際開銷付錢給律師、建築師、咨詢師、會計師或駕校老師是愚蠢的。投資顧問樂於向你“推薦”任何金融產品,因為他們會得到一份銷售傭金。這些人受到激勵,就會盡可能多花錢。因此請你事先約定一個固定價格。

規避方法:請小心激勵過敏傾向。如果你對某個人或某個組織的行為感到吃驚,請你想想, 那後面隱藏著什麽激勵機制。我保證,你可以這樣解釋90%的行為。激情、精神疾病、心理障礙或惡意最多占到10%。

17、回歸均值:醫生、顧問、教練及心理治療師的作用令人懷疑

有位男士經常背痛,疼痛時強時弱。有時他覺得自己充滿活力,有時他幾乎動彈不得。 每次碰上這種情況——幸好很少——他妻子就會開車送他去找心理治療師。每次這樣做的第二天,他就明顯好多了。於是他逢人就推薦他的心理治療師。

另一個年輕人,高爾夫球打得非常好,他逢人便誇他的高爾夫球老師。如果某天他的球打得糟糕,他就去這位老師那兒學上1小時,下回他就又打得很好了。

而這些現象都可以用回歸均值來說明。

假定你正在經歷一次破紀錄的嚴寒,接下來的幾天氣溫就極有可能回升——朝著月度均值的方向。每逢酷暑、幹旱和雨季時也是這樣,氣候會圍繞一個均值波動。這同樣適用於慢性疼痛、高爾夫球成績、股市業績、戀愛運氣、主觀舒適感、職場成功、考試分數等。總之,劇烈的背痛很有可能不用找心理治療師也會減弱;高爾夫球成績不用額外上課也會重新 變好

極端成績與不太極端的成績總是來回交替。已經連續3年表現優異的股票幾乎不可能在接下來的3年繼續走強。因此許多運動員在比賽取得好成績,並因此登上報刊頭版後心中往往會產生恐慌的情緒:潛意識中他們預感到,下回比賽時他們可能再也不會取得這一最高成績了 ——這當然與頭版毫無關系,而是與他們成績的自然波動有關。

忽視回歸均值,可能會造成嚴重後果:比如老師(或經理)會得出結論,處罰比誇獎更有效。因為通常考試成績最優秀的學生會受到誇獎,最差的則會遭到處罰。而在下次考試中可能就會是另一些學生處於成績最高和最低的位置。老師因此得出結論:處罰有效,誇獎有害。這當然是一個謬論。

結論:當你聽到諸如“我病了,去看醫生,現在我好了,因此是那位醫生幫助了我”或 “這一年公司業績很糟糕,我們請了個顧問回來,現在業績恢復正常了”的話時,很有可能就是回歸均值在起作用。

18、公地悲劇:為什麽理性的人不去訴諸理性

請你設想有一塊肥沃的土地,一座村莊的所有農民均可使用。可以預料,每個農民都會將盡量多的奶牛趕到這塊土地上去放牧。只要沒有人偷獵、沒有疾病蔓延,這件事就行得 通,簡言之:只要奶牛總數不超過一定數量,也就是土地不被剝削殆盡即可。可是,一旦事情不是這樣,公地的美麗想法就會突轉為悲劇。作為理性的人,每個農民都試圖將他的利潤最大化。他心想:“我要是再多將一頭奶牛趕去公地,我會得到什麽好處呢? ”他可以得到多出售一頭奶牛的額外好處。多一頭奶牛造成的過度放牧的害處由所有人承擔,單個農民承 擔的損失極小。所以從他的角度看,將更多的奶牛趕到公地上去放牧是理性的。於是再來一 頭、再來一頭,直至公地被毀掉,這就是公地悲劇。

公地的真實意義是一處公共場所,希望通過教育、啟蒙、信息宣傳、呼籲‘‘社會責任感”、教皇訓諭或搖滾明星的布道從根本上解決公地悲劇是不可能的。如果有人真想解決公地問題,只有兩種可能:將公地私有化或加強管理。具體地說,就是將這塊沃土交到私人手裏,或封住草地的入口。比如管理,就意味著由國家制定規則:也許是收取使用費,也許是進行時間限制,也許是根據眼睛的顏色(或眉毛、奶牛的顏色)來決定誰享有優先使用權。

凡好處歸個人而成本由集體承擔的地方,就潛伏著公地悲劇:二氧化碳的排放無度、亂砍濫伐樹木、水汙染、公用廁所的臟亂差、太空垃圾不回收、“大而不倒”的銀行等。但這並不是說,自利的行為是絕對不道德的。將多一頭奶牛趕去公地的農民不一定是悲劇制造者。這個悲劇只有當群體超出100人左右、我們到達了系統 再生能力的極限時才會出現。顯然,我們將越來越多地遇到這個問題。

公地悲劇本是亞當斯密的“無形的手”的對立面。特殊情形下市場這只無形的手並不能指向最佳效果——而是恰恰相反。

自然,有些人會特別重視他們的行為對人類和經濟體系的影響,但在這種自我負責基礎 上制定政策是盲目的,我們不可以指望人類的道德理性。厄普頓辛克萊說得一針見血:“如果某人的收入取決於不理解某事,要讓他理解就會很難。”

簡言之,只有上述兩種解決方法:將公地私有化或加強管理。對於無法私有化的東西,如臭氧層、海洋、衛星運行軌道等,必須加強管理。(收藏自 《簡書》)

Views: 9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